<p class="ql-block">袁氏联宗家谱封页</p> <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此时,袁士(施齐)第十五代孙中出了个文人,名叫袁传相(字少安)。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到省城参加会试,中得举人,成为荆门城北著名乡绅。五四运动后,荆门成立民国县衙,中年的袁传相(少安)当选中华民国荆门县参议员。由于县衙重大政令须经参议商讨才能施行,参议员身份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为保证其人生安全,县衙专门为他选派了一名随行卫兵。</p><p class="ql-block"> 袁传相(少安)除了举人、参议员身份外,他还是族长。最大的功劳和贡献,就是组织编写了《三河堂袁氏联宗家谱》,结束了几百年来袁氏家族一盘散沙的局面。据说,三个启字辈的袁家人,同时挑柴去张集卖,账房先生误以为是兄弟,把柴钱交给年长的去分。而最年幼的其实是爷爷辈,他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就打了年长的几巴掌,结果三个人互不买账,都来找族长评理。袁传相(少安)也感到十分为难,辈分不分才是问题症结所在,于是下决心理清辈分,编修族谱。</p> <p class="ql-block">袁氏联宗家谱首页</p> <p class="ql-block"> 1930年,袁传相(少安)召集象河各房族人,挨家挨户登记造册。结果发现只有二房、七房、十房和十一房有家谱;六房、八房、九房有人无谱;大房、三房、四房、五房踪迹全无。这四房人哪去了呢?小时候听长辈们说,大房在外地做官,后来接走了家眷,其后人也没回来朝祖,从此了无音讯。三四五房可能在清朝中期湖广填四川,移民去了重庆。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山区陆续有人来象河寻祖,因没人接待,再无下文,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修谱之事,先是象河诸房先达成共识后,再由族长袁传相(少安)组织联络袁家河、烙铁沟二宗后人,皆同意联宗修谱,名曰“三河堂”,并一致推举袁传相(少安)为三河堂的临时族长。至此,修谱工作从摸底登记开始,到1947年族谱正式编印成册,历时十余年。曾听父亲讲过,爷爷带他参加了那次清族谱大会。大会由族长主持,资金来源于各户捐赠,会议持续三天,杀猪宰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是三河堂袁氏联宗有史以来最喜庆、最体面、最风光,也是组织最成功,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p> <p class="ql-block">家谱序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三河堂袁氏联宗族谱》由第十五代孙袁传相(少安)和第十六代孙袁纪绪(恢先)分别敬序。族谱编写取得两项重要成果:一是厘清了辈分,统一新派序。当时,三河堂袁氏子嗣已繁衍到了十八代,确定从十七代开始,各房按照“先祖大荣昌,人应守本邦,修道定有成,永作化为祥”新二十派,并规定袁家河以耀、德更为先派,象河以远字更为先派,烙铁沟以居字更为先派,栗溪以宗字更先派,袁家嘴以家字下派更为先派。二是制定了十二条家规家训。具体内容如下: </p><p class="ql-block"> 1、逐年祭祀与会议,各方须闻信咸集,不能一户藉故推诿;</p><p class="ql-block"> 2、有国无法纪不认尊者,应以家法处理之;</p><p class="ql-block"> 3、公祭之资由各管支账人负责生息,但族内不能借用;</p><p class="ql-block"> 4、有住中学以上学校者,家资不给须公议提款以助之;</p><p class="ql-block"> 5、有鳏寡孤独年逾六旬不能生活者,须公议提款以恤之;</p><p class="ql-block"> 6、尊卑老幼须上睦下和,不能徇私报公;</p><p class="ql-block"> 7、凡族内交涉或对外交涉,须首经族人理斥,不能事先鸣绅示众;</p><p class="ql-block"> 8、全族应遵新派,不准任意混乱;</p><p class="ql-block"> 9、若有乏嗣之家,由族人公议;</p><p class="ql-block"> 10、若有殁夫之女,不准与人为偏房;</p><p class="ql-block"> 11、凡族内买卖田房,须增加三河堂中人一名;</p><p class="ql-block"> 12、各处不准私积小股。</p><p class="ql-block"> 本条款既经公议,全族均应遵行,倘有故违严惩不贷。自公布之日起施行。</p><p class="ql-block"> 目前距上次修谱,时间过去将近八十年,三河堂袁氏家族枝繁叶茂。据初步登记统计,各房现有536户,2453人,子嗣先锋已到了昌字派。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人口广泛流动,各房都有在外定居的袁氏后代,且相当一部分未按照派序取名,辈分又重新限入混乱状态。加之,民国时期修的家谱,受当时信息封闭的局限,许多史料无法获取,现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收集到部分新内容,一些有关祖先口传佳话,也间接地得到印证。所以,再次修谱势在必行。值得高兴的是,先宝老弟徳才兼备,主动承担修谱大任是众望所归。据说编委会多次研究商讨,已几移其稿,家谱修订工作进展顺利,各房子孙大力支持,踊跃捐资,修谱成功指日可待。在此,祝愿三河堂袁氏联宗亲如一家,精诚协作,抱团发展,为祖争光,共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8日</p> <p class="ql-block">袁家河天台村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声明:</p><p class="ql-block"> 1、文中引用的史料来源于袁先宝老师收集整理,特此致谢。</p><p class="ql-block"> 2、袁家人与其他家族的历史纷争,多系代代口传,如失公允,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3、旨在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失联的袁士(施齐)大房和三四五房的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