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完成始祖袁士(施齐)拦河筑坝、引水灌溉的遗愿,在外做官的大儿子袁绪,以族长的身份带领袁家老小,用三年时间筑水坝、开渠挖堰,基本上解决了焦家畈河东岸农田引水灌溉问题,由于河西岸农田地势高,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水坝建成后,石闸起到了调节水量作用。杨桥河上游有两支来水,北面是王家沟和周家沟的泉水,南面是文家冲的时令水。枯水季节,来水量小,石闸下落,坝上水位上升,有利于失悔畈农田的保墒保湿。涨水季节,提升石闸,排涝泄洪。所以,水坝的建成,上游的陈、胡两家都是受益方。而下游钟家却怨声不断,特别是缺水的时候,河道干涸,无水可用。</p><p class="ql-block"> 为照顾钟家实际利益,1411年春,袁绪邀约钟家族长商讨解决办法。钟家提出加高堤坝,开挖北渠,引水至上钟湾。那样会淹没上游部分农田,遭到陈、胡两家一致反对。此时,袁绪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在水坝的北面开挖台堰,抬高水位,引台堰蓄水至河西岸农田和上钟湾,得到各方一致赞成。接着在讨论挖台堰、修北渠等具体细节问题时,由于要占用部分农田,袁绪提出由钟家予以补偿,钟家族长只同意工时投入,不同意钱粮补偿,结果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 既然方案得不到钟家的响应,袁绪在请示里长首肯后,只好动员家人先干。台堰位于水坝北面,长约50米,宽约30米。由于土方量大,一部分用于夯筑堰堤,一部分堆在堰北的山坡上,到了1413年冬天,开挖台堰历时两年完工。第二年春,袁绪又邀约钟家族长继续商讨北渠用工方案,钟家以成年劳力少而搪塞,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共识。天有不测风云,夏天的一场暴雨,杨桥河上游山洪暴发。洪水没过和尚桥,失悔畈、焦家畈、钟家畈一片汪洋。三天后洪水退去,钟家涌来百余人,扒开堤坝,毁坏河闸,扬长而去。袁家急报里长,里长召集各族长商议。钟家认为是堤坝阻挡了河道行洪,坚决反对袁家修筑水坝,遭到里长严词拒绝。洪涝灾害导致杨桥河流域水田几乎绝收,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旱田的红薯和玉米却收成很好。洪水退后,村民们望着被毁的田园,在里长的带领下,放下恩怨,自觉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战斗。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年秋天,被洪水毁坏的堤坝得到加固和重建,无论是上游的陈胡两家,还是下游的袁家、钟家,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水毁工程的建设。施齐湾和焦家畈,又恢复了往日生机。</p><p class="ql-block"> 洪涝过后必有旱灾,1414年果然应验了这句农谚。从开春到芒种,老天硬是没下一滴雨。好在前几年疏浚了堰塘和沟渠,今年都发挥了作用,秧苗长势喜出望外。随着旱情越来越重,施齐湾门前的湾堰已经露出了底娄,唯有新挖的台堰蓄水满满当当。这是袁家上下百十口人的生命之水,不到万不得已,是断然不能动用的。在这滴水贵如油的当头,恰恰钟家人打起了台堰的主意。当然,袁家早有防范,分两班日夜看守。芒种后的第二晚,三四个不速之客潜入台堰,被警惕性高的袁家人吓跑。第五日深夜,一下子闯入了七八个人,有两个人已进入台堰,拉开了堰塘的底娄,另外几个人缠住值夜看水的袁家人。舌战中双方扭打在一起,钟家一人头部受伤,一人伤了脚踝,进入台堰拉娄的两个人丢了衣裤,见袁家人越聚越多,赶紧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哪成想头部受伤的钟家人,当夜一病不起,第二天便断了气息。而丢失衣裤的两个人,不知是对生活无望,还是因羞愧难当,回家后也双双上吊自尽。谁也不成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毕竟是人命关天,袁绪赶紧报告里长,请求如何与钟家妥善解决。无奈双方分歧太大,调解无果,钟家一纸诉状,将袁家诸兄弟告上公堂。</p><p class="ql-block"> 袁家与钟家因争夺水源,引发群殴造成的流血事件,最终官司以败诉告终。施齐湾的田地抵债给了钟家,因县衙判决袁家人不得聚居,并限期搬离,房屋也作价卖给了钟家人。除七房守护象河袁家湾老屋,没参与水坝之争受官司败诉影响外,其余住在施齐湾的各房四散开来,互相埋怨,以致于各立门户,寻找新的安身之所。大房在外做官,多少有些积蓄,早就在宋湾买得房屋和田地,接走了家眷;二房人口多,看中了兔子岭西冲的田地,在丁冲建起了袁家湾。其余几房,依托大坡山和小坡山环山而居。大坡洼、铁匠洼、袁家塝、龙湾、张湾、郑湾和方湾,都住着从施齐湾搬过来的袁家人。三房住在袁家口东边的钟湾;四房住在大坡洼;五房住在袁湾;六房住在龙湾;八房住在张湾;力量最弱的是九房、十房和幺房,由族长协调安排住处。九房住在袁家口最北面,马湾的南面;十房住在袁家口靠南的郑湾;幺房住在袁家口西北边的铁匠洼。这样,袁家口地如其名。这里离马牙关的袁家寨不远,山上的泉水流经此处,滋养着袁士(施齐)的一代代后人。</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年的观察与考证,袁家口的百十亩土地属于砂砾田,非常贫瘠,无法与施齐湾的焦家畈田地相提并论。干旱的年份上游几乎没有来水,只能种些旱作物。雨多的年份时常暴发山洪,肥土被冲走,作物被淹死,往往颗粒无收。正是这个原因,袁家口的袁家人,生存不易,连续数代人都是单传。直到康乾盛世,人口才得到发展。进入清朝以后,捐税制度相对减轻,收入渐渐增多,人口不断壮大。二房搬到丁冲建起袁家湾后,人口繁盛很快。其中一支迁到杨桥一组袁湾居住,大约清朝早期又从袁湾分出一支到杨桥三组的袁家湾。清朝中期,又从袁家湾分出一支迁到余坪居住。清朝后期,余坪的一支又迁往跑马太平村。民国时期,跑马又分出一支迁往曾集的大桥村。六房大约在明朝中后期,最先从袁家口搬到彭湾南的河边坡地,建起较大规模的袁家湾。清朝中期,迁往曾集村东的刺藤冈,居住了很久。后来随着人口发展,一支迁往了革新村,从此安定下来。七房坚守象河的袁家湾,进入清朝时期,人口沿兔子岭西侧向北发展,直至胡家湾。随着人口迅速繁衍,住在胡家湾的袁家人,将房屋卖给了由雷坪刘家塝迁过来的胡家人,迁往河垱村的袁家冲。清朝中后期,象河袁家湾的另一支迁到栗溪袁家大坡居住,发展成铜岭沟袁家湾。八房迁出袁家口,据说晚于六房,早于九房。明朝中后期搬到廖坪梨辕湾,这里水源条件也不好。清朝末年八房的一支越过仙居河,迁到周坪村定居;一支迁到向桥村定居,人口迅速繁衍。九房人将老屋卖给了彭湾迁来的彭家,向北迁移到马店的枸榆坪。但水源依然受限,数年后又迁往许集东边的赵家坪。仙居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水源得天独厚,九房人依水而居,人口散居在赵坪至革新的袁家嘴。明朝中期,十房人迁到碾子湾北的十木匠屋场,但袁家口郑湾的老屋并未放弃。十木匠苦心经营,向东发展,大约在康乾时期,人口也慢慢增多。幺房坚守袁家口时间最长,直到清朝后期,一支迁到雷坪蔡家湾,一支迁到河垱村。民国时期,雷坪蔡家湾的一支迁往红岩村。至于大房和三、四、五房后人变迁情况如何,尚不得知。</p><p class="ql-block"> 袁家各房为什么先后从袁家口搬走,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地域受限,土地贫瘠,年年遭灾,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生存极其艰难。再就是荆襄古道贯穿袁家口,动乱年代军阀混战,兵匪猖獗,不是抓壮丁,就是遭绑架,人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p> <p class="ql-block">袁先宝(左)介绍施齐湾变迁</p> <p class="ql-block">踏访袁家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