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大连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大连高新区凌水湾内,南临黄海,东起星海湾跨海大桥,占地面积68000平方米,其中雕塑广场面积45000平方米,计划设置雕塑100余件,首期入驻作品30件。它是全国首个海洋文化主题雕塑公园,于2018年9月29日开园。</p> <p class="ql-block">《回声》不锈钢镜面海螺雕塑,上面镶嵌着仿青花瓷山水画。作者为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创作灵感源于童年时代,把一只小海螺扣在耳边,倾听里面的回声。采用海螺造型和不锈钢仿青花瓷的材质,不仅是造型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概念,其意义在于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我们已进入工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依然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景育民的同名雕塑作品也安置在青岛澜湾艺术公园和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p> <p class="ql-block">《问道——孔子问道老子》组雕,总高7.9米,其中站在左边的是孔子,站在右边的是老子。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他以写意的手法塑造了孔子和老子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8年,孔子问道于老子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两位文化巨人之间的交流,而且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交融。那天正碰上老子刚洗完头发,孔子静静地站在门外等侯。后与老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问道—孔子问道老子》表达了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哲学思想,以及两位哲学家对于中华文化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问道》的底座上,镌刻了这组雕塑背后的典故:孔子适周,曾问道于老子。老子新沐披发,与孔子语以深藏若虚、逢时而动的思想观念。孔子归,以告弟子:今见老子,其犹如龙邪!雕塑造型,一刚一柔,若擎天立柱,矗立于天地间。 ——吴为山敬塑丁酉初夏年记</p> <p class="ql-block">《自行车—海》不锈钢雕塑描绘了两个骑自行车高速飞驰的人,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显得特别的美。静止的雕塑却给人一种风驰电掣的动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竞技精神。</p> <p class="ql-block">《一个冷漠的人》又名《海风》(铸铜)280x210x110cm,是法国雕塑家克罗德·阿巴杰雕塑风格的代表作,充满了艺术张力和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波浪》是白俄罗斯雕塑家康斯坦丁·谢利哈诺夫创作的抽象雕塑。他利用长石条扭转排列产生的光影变化,表现出排山倒海的巨浪跌宕起伏的效果,反映现代人对大自然现象的独特审美。</p> <p class="ql-block">《捆绑的形体》(花岗岩),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480x340x380cm,<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作于</span>2018年。</p> <p class="ql-block">《海纳百川 海洋之子》(铸铜)作者:尚荣 215x190x190cm</p><p class="ql-block">作品描写的是一位母亲双臂搂抱着幼小的孩子(镂空部分),好似在为孩子遮风避雨。寓意大海以母亲宽阔的胸怀呵护着海洋之子。我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大海故乡》的歌声:</p><p class="ql-block">“……大海啊 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p> <p class="ql-block">《稻草人》(不锈钢)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创作。380x400x400cm。用不锈钢丝捆扎而成的稻草人,站在太极图上扎马步打太极拳,一招一式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p> <p class="ql-block">《李白》(不锈钢) 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380x740x280cm。这尊雕塑采用了镂空设计的剪纸形式,以最简约的风格为“诗仙”李白造像。</p> <p class="ql-block">《听涛》170x290x120cm,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云岗的作品,创作于2018年。他的作品融合了“具象”和“意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雕塑语言。《听涛》描绘的是一位微闭双眼,侧卧在江海边的长者,他倾听着身旁的涛声,胡须似乎也化作了波涛滾滾的江水。1999年他的《大江东去》雕塑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被2004年《中国老子》雕塑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月出皎兮》(铸铜),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雕塑家孙龙本。370x240x240cm《月出皎兮》作品浪漫富有诗意,给人以无限畅想。源于《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诗人遇到了一位令人心动美丽女子,从而引发了诗人的爱慕之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老人与海》(铸铜) 是青年雕塑家闫松龄的作品,表现海明威小说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用鱼叉刺死大马林鱼的故事。370x500x300cm</p><p class="ql-block">《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并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了勇气、孤独、力量和毅力的意义,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的抗争精神。</p> <p class="ql-block">《修正嬷嬷人》(青铜),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小烽。作品的原形是北方萨满神话中的神祉。嬷嬷人(满族萨满教主要祭祀的神灵之一)的形象从满族剪纸中衍化而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殷小烽从1991年一直到现在,从《嬷嬷人》到《修复嬷嬷人》《 修正嬷嬷人》,将嬷嬷人的形象从神转变为世俗化的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能把满族剪纸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𠄘下去。</p> <p class="ql-block">《味》(花岗岩/不锈钢),这是件以海蛎子为主题的写实风格雕塑。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塑造出形态逼真的海蛎子。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大连的文化和风味。</p> <p class="ql-block">《旅行》(青铜)作者:周阿成,雕塑高200cm,作品展现的是父母带着孩子去海边游泳的欢快情景。</p> <p class="ql-block">《欢乐游》(铸铜)作者:袁超超 260x120x145cm,描写的是一群孩子在嬉戏、滑雪橇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Back》又名《父与子》,(铸铜) 作者为80后雕塑艺术家黄玉龙。200x240x240cm</p><p class="ql-block">黄玉龙的无脸Hip-Hop卫衣造型雕塑,给观众以足够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决定帽衫人的身份、年龄、性别和国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街头文化的魅力,还融合了东方传统与嘻哈美学的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同舟共济》(铸铜),作者为青年雕塑家李军</p> <p class="ql-block">《爱》是青年雕塑家李继飞的作品, 高60cm</p><p class="ql-block">作品采用了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潜泳者和海洋生物和谐相处,以及热爱自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海风习习》(不锈钢),作者: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秘书长鲍海宁 260x290x85cm</p> <p class="ql-block">《映涛连海》(不锈钢)作者:卢征远,240x690x690cm</p><p class="ql-block">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雕塑的不锈钢材质映照出大连国际雕塑公园海天一色的镜像。</p> <p class="ql-block">《海平面》雕塑,上面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题词:“伟大的自然在一片宁静与平和中,展示出其生命的伟力与不息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长空横海色》 陈健 100×50×40cm</p><p class="ql-block">“长空横海色,断岸落潮声”出自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的《石头城》一诗。但感觉作品标题与那两匹马的雕塑对不上号。</p> <p class="ql-block">《渔家傲》(铸铜)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煊峰 205x235x70cm</p><p class="ql-block">“形造贵神——李烜峰雕塑作品展”2024年8月14日至9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包括《八女投江》、《渔家傲》等35件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渔歌》(铸铜),是青年雕塑家刘松的作品 70x60x25cm</p> <p class="ql-block">《海阔鱼肥》(不锈钢) 作者为青年雕塑家任艳明 270x140x110cm,2018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垂钓者在收获瞬间的喜悦神态。</p> <p class="ql-block">《韵》又名《涛声》,(不锈钢锻造) 作者为青年雕塑家威洪岩 310x300x55cm,</p><p class="ql-block">《韵》是一个舞动彩带的抽象女人体,与浪花相融相生构成一个圆形。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声点化为涛声,在涟漪的接力中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精卫填海》(青铜铸造) 作者:耿延民 </p><p class="ql-block">精卫填海的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化作名为“精卫”的神鸟,每天从西山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大海填平。《精卫填海》雕塑呈倒三角构图,突显主体,赋予强烈动感。象征着毅力与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东坡》(汉白玉)作者: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240x95x92cm</p><p class="ql-block">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东坡》雕像为写意风格作品,没有完全刻画眼睛,在衣纹皱褶及线条处理上也相当概括。以表现苏轼的内在精神面貌和性格状态,追求以意趣内涵为载体的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p> <p class="ql-block">《苏轼》雕塑(仿寿山石的合成树脂),作者:李象群,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溪山行旅图》 (不锈钢),作者:武定宇 330x205x105cm,2018年</p><p class="ql-block">创作灵感源于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多层不锈钢镂空雕塑形式,以呈现山水画层次感和立体感。武定宇通过传统的手法结合现代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了这一中国山水画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安置于青岛雕塑园的不锈钢雕塑《溪山行旅图》 </p> <p class="ql-block">🔻北宋范宽创作的绢本《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这组放置在一大片草坪上的花岗岩雕塑没有标题,我的理解是一排一排的海浪向岸边涌来,表达的应该是大海的潮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