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 篇 号:25521138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三峡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阅读故事《汤圆》,深深感受到了汤圆这个传统中国年节食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故事以一位老人手捏汤圆的过程为引子,展开了一段平凡又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老人不辞辛苦地将汤圆做好,分给儿子和孙子。汤圆的甜美,不仅仅是由美味的食材制成,还和亲情、温暖、幸福联系在一起。故事中的每个人物形象细致而丰满,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人性的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阅读《汤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54年前发生的一件与汤圆相关的往事,虽然时过境迁,但它留给我的印象时至今日仍牢牢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人生经历中难忘的一抹旧绿至今让我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69年11月的一天,刚满18岁的我,随着知青上山下乡高潮,从四川下川东一城市来到了该市近郊一公社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到生产队的第一天,迎接我的除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和社员外,那就是将伴我在农村劳动、生活的锄头,镰刀,斗笠,锅碗瓢盆及那破旧的土墙砖屋硬板床和煤油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尽管条件艰苦,但充满改天换地斗志的我,不忘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后代,从踏上广袤乡村土地的那一刻起,就立下了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宏愿。从此,早出工、晚收工,脏活累活抢者干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程并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队,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一致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在农村度过了四个月时间,迎来了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按常规,春节临近,知青们就应该准备回到城市的家中,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欢度传统佳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当知青们准备行囊拟启程返城时,突然生产队长传来公社通知:“今年春节,知青们一律不回城,就地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消息传来,大家都傻眼了,原本高兴的劲头犹如泄气的气球——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大队五个女知青从其它生产队汇聚到我所在的5队住房里,吃完晚饭后,大家就着煤油灯,你一言我一语打开话匣子,聊天摆龙门阵直至大年初一凌晨才陆续睡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图片选自网络,特别致谢原作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啥时候,一阵阵敲门声响起。门外,家住我生产队的大队会计江光万大哥熟悉的声音传来:“知青们!不要再睡觉了,起来吃汤圆啦!”我们睡眼惺忪,当即穿好衣服裤子,连洗嗽都不顾了,立马打开大门,此时只见大门外梯坎上站着面带笑容的大队会计,热情地招呼我们全体在场知青去他们家,吃新年春节的第一碗汤圆。要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末物质较匮乏的情况下,江会计大年初一将知青们集体请到自己家里,用具有年味十足的汤圆款待我们,真正体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对知青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之心。此情此景,让我们这群远离父母,第一次在农村过春节的知青们十分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图片选自网络,特别致谢原作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大年初一江会计请知青吃汤圆这件看似平常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传承,更同时感受到了亲情和爱的无尽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图片选自网络,特别致谢原作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年后,我因各方面表现好、工分挣得多,被推荐离开了这片热土和朝夕相处的干部和社员,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踏上了人生新的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一名知青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再到返城参加工作,虽然时间跨度只有两年,但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因为那是我的第二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我有幸结交了像江会计一样的正直善良的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及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我们一起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岁月,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也是一段充满勇气与希望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岁月,让我们在风雨中成长,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却愈发浓烈。2014年5月3日,退休已十多年的我专程从成都返回下川东,与江光万大哥欢乐相聚在第二故乡。要知道,这次相见竟是我们在离别40多年后的相聚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知青岁月已成往事,然而那段热血沸腾的日子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间。回望历史,那些知青们的故事如同一部永恒的经典,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