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达五姐妹临汾运城三日游(2024.8+23—8.25)

晏紫

<p class="ql-block">23号我们康达五姐妹一早从太原出发开始了临汾运城三日游。</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为3491.56万人,辖11个设区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p><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p><p class="ql-block"> 山西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总人口3610.8万(2012年)。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别名三晋。</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3号上午我们到达山西临汾洪洞赵城的广胜寺。</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镇,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广胜寺。寺院历经魏、北周、隋、唐、宋、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兴废重修,现存建筑多为元、明代修建。</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位于霍山之巅,包括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建筑;下寺位于霍山脚下,面临霍泉,包括山门、前殿、后殿等建筑;水神庙与下寺毗邻,内奉明应王,其中元代戏剧壁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的飞虹塔是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塔身琉璃制作的斗拱、角拱、栏板、佛龛、仙人走兽等,造型精美。此外,广胜寺还拥有举世无双的《金代大藏经》和全国唯一的元代戏曲壁画。</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1961年,广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部霍山之巅的广胜寺内,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也是中国四大名塔之一。该塔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后经历多次重修,现存塔体为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至嘉靖六年(1527年)所建。塔身为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高塔,总高度为47.63米。</p><p class="ql-block">飞虹塔的设计十分巧妙,塔身采用黄、绿、蓝、紫等颜色的琉璃装饰,被誉为琉璃塔中的代表作。一、二、三层的檐下有各种构件和图案,如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塑制精细,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整个塔的十三层八角上都设计了琉璃套兽(龙头),从兽嘴向下衔悬有金铎(又称风铎、风铃),共一百一十四个,给琉璃塔增添了动听的音乐美感,使这座完美的琉璃宝塔静中有动,动中有声。</p><p class="ql-block"> 飞虹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曾经历过多次地震,其中包括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八级地震,但均能安然无恙,显示出极高的抗震性能。1961年,广胜寺及飞虹塔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除了飞虹塔外,广胜寺还包括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古建筑群。上寺在山顶,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下寺在山脚,坐北朝南,保持较多元代风格,中轴线上排列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弥陀殿、大雄宝殿均为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重建 </p><p class="ql-block"> 历史事件 现存的这座飞虹塔,重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至嘉靖六年(1527),历经12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 </p><p class="ql-block"> 宗教组织 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年间(公元147—149年),初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769年)改称今名.</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始建于北周,一说东汉,屡经重修,现有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重建,嘉靖六年(1527)完工,历时十二年建成。塔下有一圈木质围廊,正面出十字脊抱厦,为塔建成以后的天启二年补建。</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的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飞虹塔系平面八角十三檐的楼阁式高塔,全高四十七点六米。塔身为八面十三级,上下收分很厉害,整体轮廓呈锥状,外形线条刚直。塔身用黄、绿、蓝、紫琉璃装饰,俗称琉璃塔。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塑制精细,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p><p class="ql-block">无</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飞虹塔是中国截至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被世人誉为广胜寺一绝。飞虹塔的设计十分巧妙,是吾中华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内过道墙上有一块碑文给出了明确的记载:"建塔僧达连,襄陵柴村里人,少出家为僧,以嘉靖六年建塔落成之,起于正德十年也"。</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飞虹塔的周边景点</p><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分为上、下两寺,相距里许,共有殿堂11座。下寺在山脚,坐北朝南,保持较多元代风格,中轴线上排列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弥陀殿、大雄宝殿均为元代建筑。上寺在山顶,为三进院落: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飞虹塔等为上寺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是我国在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其刻版于金朝时期、由崔法珍断臂发愿,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赵城金藏》是在金代刻的一部大藏,因为它藏在赵城县(今属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所以后人将它定名为《赵城金藏》。全藏约七千卷左右,六千多万字,现存四千余卷。</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8日,国家图书馆《赵城金藏》正式发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一批僧俗佛教学者朱庆澜、叶恭绰、丁福保、范成等组成“影印宋版藏经会”,欲将在西安开元、卧龙两寺新发现的宋《碛砂藏》 影印传世。但其书残缺严重,为访求珍本,补齐残缺,范成法师数次“赴晋访经不获”。1933 年春,经五台山性空和尚指点,范成来到山西赵城县(1954年与洪洞县合并为洪赵县,今为洪洞县赵城镇。)广胜寺访经,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藏经。一部“向所未知”的金代刻藏遂披露于世。</p><p class="ql-block"> 1934年,佛学家欧阳竞无派弟子蒋唯心到广胜寺 “检校”经卷 。前后38天,蒋唯心将大藏经全部展阅一遍,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为金代刻印,因在赵城县广胜寺发现,且卷首画是一副标有“赵城县广胜寺”题字的《释迦说法图》,故定名为《赵城金藏》。</p><p class="ql-block"> 金代,山西潞州(长治)民女崔法珍发下宏愿,要造刻大藏经。</p><p class="ql-block">为刻经,相传她毅然断臂募缘,感动了许多佛教信徒,纷纷捐资襄助。施主以村民为主体,“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甚至“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劝募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p><p class="ql-block">大约在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前后,在山西解州(运城西南)静林山天宁寺组成了“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终于完工,历时约30年。</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法珍授比丘尼戒。三年后,崔法珍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因而被赐紫衣,并受封为“宏教大师”。后为赵城县广胜寺所请,刷印一部藏经,运回山西。</p><p class="ql-block">抗日时期</p><p class="ql-block"> 1934年《赵城金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震动了学术界,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早在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就派人到广胜寺考察,许以22万银元欲收购此部藏经,被广胜寺拒绝。其后一些日本僧人先后几次窜入广胜寺,仍然想用高价买断藏经,同样没有得逞。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广胜寺僧人的警觉,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他们将经卷由霍山南麓的广胜下寺迁移到山顶上寺,吊运进13级琉璃飞虹塔内,并用砖石固封,进行集中保管。</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赵城金藏》,蒋介石曾电令驻防晋南的国民党14军军长李默庵前往广胜寺,通知寺庙住持力空和尚将《赵城金藏》运往西安。力空和尚担心搬运时士兵可能哄抢,召集赵城县各寺庙僧众及士绅与李默庵说明道理,未让其采取行动。1938年2月,阎锡山派手下一位师长来到广胜寺,打算将《赵城金藏》转移到山西吉县山区。力空和尚推辞说:“藏经已封存于塔顶,留此万无一失。转迁吉县路途遥远,国军搬运辛劳不说,也难保安全。”那位师长也被说服,《赵城金藏》再次被原地保护下来。</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26日,赵城沦陷,日寇据点离广胜寺只有一公里的距离。在1940年至1941年间,日寇多次询问《赵城金藏》的下落,寺中均谎称已被李默庵运走。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日寇探听到一些信息。1942年的春天,日寇突然提出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阳历5月2日)期间登上飞虹塔鸟瞰庙会胜景。力空和尚深知日寇来者不善,为了保护国宝,他深夜下山跑到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藏经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转运延安。</p><p class="ql-block"> 深知事态严重的太岳军区领导立即转呈延安,中共中央马上电令太岳军区全力抢救《赵城金藏》。1942年4月27日入夜后,太岳军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共百余名指战员,借助夜色的掩护,穿过广胜寺周围的日寇驻防区,秘密进入广胜寺。在寺内僧人的配合下,从飞虹塔顶取出经卷,传递到塔下。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运,到午夜12时许,将藏经全部转移出广胜寺。战士们跑步把经卷运到郭家节村的驮运站,驮运站事先准备好了驮驴,天亮前,经卷全部从驮运站起运。4月28日,安全抵达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由于行动组织严谨,部署周密,驻广胜寺附近的日寇没有丝毫察觉。当日寇如期登临飞虹塔时,才发现藏经早已被搬空。恼羞成怒的日寇欲拿力空和尚问罪,但这位爱国僧人早在藏经起运后就已浪迹天涯。</p><p class="ql-block"> 不久,日寇发动了“五一”大扫荡,疯狂清剿抗日根据地。地委机关的干部战士们身背经卷,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反扫荡结束后,《赵城金藏》被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党委驻地保管。当年的7月6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赵城金藏》脱险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保证藏经的安全,太岳军区派人把经卷运到山势险峻的棉上县,藏在一座废弃的煤窑里,并指定专人保管,定期搬出晾晒,避免经卷受潮发霉。在此期间,有保管经卷的战士遭遇日寇,为了保护藏经,把日寇引向相反方向而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被运至北平,移交给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收藏,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30日,当4330多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有的被压成黑乎乎的纸棍,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了。后来,中央政府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拨款修复《赵城金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历时多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搜集散失在民间的《赵城金藏》的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早在《赵城金藏》发现后,就有一些经卷被从广胜寺偷出,运到北平高价出售,北平图书馆善本部就卓有远见地陆续收购了191卷,挽回了部分损失。</p><p class="ql-block"> 1952年赵城县好义村张筱衡把家藏67箱古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第13箱是早已佚失的152卷《赵城金藏》。而后,陆续捐献《赵城金藏》零散经卷的有:周叔韬、周一良、徐森玉各两卷,贾静言一卷。</p><p class="ql-block"> 1983年6月,《光明日报》刊发了《山西老农冯玉璋献出稀世珍品——赵城金藏散经卷》的报道。这是两卷当年八路军抢运途中遗失在路旁的经卷,被捡拾珍藏多年后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 现存《赵城金藏》共4800余卷,是当今孤本藏经中卷帙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其中国家图书馆存有4813卷,上海图书馆存有17卷,南京图书馆存有6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崇善寺各存2卷,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各存l卷。</p><p class="ql-block">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和拨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重编《中华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典籍汇编而成丛书的总名,是一部百科书式的佛教全书,它收集广博,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包罗宏富的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按《赵城金藏》千字文编次的目录体系影印。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体原样复制,发行出版了《赵城金藏》这一经典,再现了盛世经典。</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崔法珍完成经版刻制后,印经一藏进献朝廷,三年后又将经版献与朝廷。金廷曾印经36藏,分赐供养。此后数百年,岁月迁延,朝代兴废,兵连祸结,灾殃不断,经版、经卷屡屡损毁,金元时期虽有过几次补雕补印,但人力终不敌于时势,一部曾红极一时的经典藏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趋寂灭,明代以后,再不为人所闻。</p><p class="ql-block"> 1933年,《赵城金藏》在山西境内被发现,是现代佛教文献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很大轰动。这部佛教全书,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的古籍,网罗宏富,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献学、版本学价值,被文化界誉为“ 天壤间的孤本秘笈”。整套经卷 字体刚劲,雕刻工整,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完整保存了宋刻《开宝藏》的工艺风貌,并补入了部分辽藏覆刻本和重要著述,全世界只此一部,已成孤本,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赵城金藏》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佛教发轫于古天竺(古印度),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我们也在广胜寺飞虹塔前留个影😀(从左到右韩晓燕、张福翠、陈鱼萍、李富湍、李鲜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3号下午我们到达山西临汾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由五大主题板块组成: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每个板块都有着让人心生向往的景点,比如碑亭、历经风雨的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等等。想象一下,在这个美丽的景区里,你可以在碑亭前拍张照,或是在大槐树下放松身心,甚至还可以感受一下祭祖活动的庄严氛围。这里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或是赋诗题词,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或是仰望着这座古老的大槐树,深深地留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和碑文资料都有详细记载,不少地方志书上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的历史。哪怕到了今天,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方仍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祖辈们代代相传,妇幼皆知。可以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中国明代迁民遗址的闻名遗迹,也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经查我们都是洪洞大槐树走出来的后人😀在我们的“根”前五姐妹合影留念(从左到右陈鱼萍、李鲜萍、张福翠、李富湍、韩晓燕)</p><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来寻根了,我们都是这里的后代😀咱们在大槐树前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这二位大姐是李富湍和张福翠(从左到右)</p> <p class="ql-block">这二位大姐是陈鱼萍和张福翠(从左到右)</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鲜萍和我(从左到右)</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我们来寻根了😀</p> <p class="ql-block">23号午饭时我们也来个自拍照😀</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4号一早我们到了运城市七彩盐湖。</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池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有着约4000年的开发历史。</p><p class="ql-block"> 运城盐池总面积约为130平方公里,由鸭子池、盐池、硝池等组成。这里的盐是水卤经过日光曝晒形成的,颜色洁白,品质纯正,含有多种钠钙物质。运城盐池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食盐产地,还蕴含丰富的化工原料。如今,运城盐池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观光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  夏天的盐池就像一个很大的湖,有机会冬天再来看看就能看到浩浩瀚的盐池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在盐池前打个卡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4号上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 </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创银山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清末该庙多次失火,20世纪初曾予修复和重建。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再拨款维护修复,使其基本恢复历史原貌。现存解州关帝庙,占地面积约为七万三千平方米,为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庙宇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南为结义园,此园仿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桃园修建,由牌坊、三义阁、假山等组成,亭内有线刻结义图案一方,四周植有桃林。</p><p class="ql-block"> 北部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中神心,刀楼、印楼为两翼。</p><p class="ql-block"> 前后两院虽自成格局,但又组成统一整体。前后有廊屋百余间围护,形成左右对峙而又以中轴线锋培中为主体的传统建筑风格。其春秋楼和崇宁殿为最精致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北端为主庙,其主体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p> <p class="ql-block">  主庙,其主体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园区内合影留念,粉色的花🌸🌸着实让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福翠说这种花🌺真漂亮😀</p> <p class="ql-block">富湍我也欣赏一下这个漂亮的🌺花😀</p> <p class="ql-block">鱼萍,我来闻闻这花🌺🌺香不香啊😀</p> <p class="ql-block">鲜萍,我也来赏赏花🌺黄色上衣白裤子搭配的多美啊😀</p> <p class="ql-block">小燕,我是此次旅行的组织者哦😐也来花前打个卡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4号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的普救寺,这里就是《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书中所描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的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其中《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主要讲述了书生张君瑞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被迫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不久,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危急之中,老夫人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张生自告奋勇,请来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然而,事后崔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后来,张生考上状元,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坐着的便是《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站着的便是红娘。</p><p class="ql-block"> 红娘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戏剧《西厢记》中,随着故事的流传,红娘逐渐成为了媒人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男子便是《西厢记》中的男主人公张生。</p><p class="ql-block">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杂剧,讲述了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生的爱情故事。剧中,崔莺莺和张生的行房是在一系列复杂的情感和情境中发生的。最初,崔莺莺对张生抱有好感,但碍于礼教和社会规范,她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生通过吟诗的方式吸引了崔莺莺的注意,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种种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崔莺莺在与张生的关系上表现得既渴望又犹豫。她一方面希望能够与张生亲近,另一方面又害怕违背社会道德和家庭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崔莺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他们的爱情愿望。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也是对纯真爱情的赞美。《西厢记》通过对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坚定的爱情信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景点 :24号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的蒲州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景点。</p><p class="ql-block"> 黄河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黄河大铁牛介绍</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拥有黄河大铁牛拥有非常震撼的画面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特色元素,代表了黄河文明的起源和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攻略指南。</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永济市,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景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物遗址447处,素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等美誉。来到永济旅游,最不可错过的景点,是位于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蒲津渡遗址。</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上的一大渡口,它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由于这一带的黄河泥沙堆积,每隔数年就要改道,因此只能修建浮桥。历史上的蒲津浮桥由木船排列而成,船上铺设木板,为了减小颠簸,木船两侧还用铁链加以固定。</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永济地区经济繁荣,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下令举全国之力,对蒲津渡进行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并铸造铁牛等铁器作为蒲津浮桥的地锚。蒲津渡浮桥建好后,成为当时全国的运输命脉,一直使用了500年之久。后因黄河改道,开元铁牛沉入泥沙,逐渐消失于历史中。</p><p class="ql-block"> 1991年,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蒲津渡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黄河东岸完整出土了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镦柱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护岸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而黄河西岸的另外四尊铁牛,到目前为止仍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四尊铁牛面向黄河,排成两排,经过科学计算,每尊铁牛高1.9米、宽1.3米、长3米,重约40吨。</p><p class="ql-block">为了固定绳索,在两排铁牛之间还放置有高约1米、防止绳索左右摇晃摆动的铁山,这些铁器的总重量达146吨,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 在每尊铁牛身旁半米处,还各站立着一尊高鼻深目的铁人作牵引状。这四尊铁人的服饰、表情、动作等各不相同,据专家考证,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民族,按照当时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来判断,应该是维、蒙、藏、汉四个不同民族,这也说明了早在唐代,全国各民族就已团结一致,和睦与共。</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其中一尊铁人的穿着,酷似现在的翻领西装,因此有人说西服最早起源于中国。</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在考察过蒲津渡遗址后赞誉道:“这些铁牛和铁人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当年出土时的铁牛,牛身通体油光发亮,仿佛新打磨过的一样,没有一丝锈迹。</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分析:铁牛1200年来没有被河水侵蚀,一是古代工匠在铸造铁牛的过程中,注重了防腐蚀、防生锈的工艺;二是历朝历代的当地百姓都注重保护铁牛,长期进行防锈维护。</p><p class="ql-block"> 1997年,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铁牛被提升十几米,就地露天展示陈列,地下部分被建成“蒲津渡遗址文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铁牛下方有四根铁柱深插地下6.5米,此外,博物馆还模仿当年的浮桥建了一段铁牛牵浮桥模型,建议游客游览遗址前,先参观博物馆,了解一些铁牛的历史和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姐妹们,咱们在大铁牛前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景点:</p><p class="ql-block">24号傍晚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复建时间:1997年12月始建时间:公元557年至580年(北周)。</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由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创建,原是一座戍楼。唐宋两代,鹳雀楼渐失军事功能,成为登高胜地,雄踞中州达700年之久。元初(公元1222年),鹳雀楼毁于战火,楼基犹存。明清时期,由于黄河泛滥,台基被淹没。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历经几年建设,于2002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p><p class="ql-block">《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在鹳雀楼前我们姐妹五人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登上鹳雀楼顶在伟大诗人王之涣铜像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身后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最后一道湾,黄河从这里就从西向东奔流到海不复回了😀</p> <p class="ql-block">在鹳雀楼景区内我们再个合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张福翠是我们这次旅行的老大姐,近七十的人了,精神非常好,常年住山东烟台😀</p> <p class="ql-block">这位李富湍是我们此次旅行的二姐喽,你们看看这哪像近七十的年龄,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陈鱼萍是这次旅行的老三,也是我的大姐哦,除了腿有些不舒服,精神状态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李鲜萍是这次出行的小妹,她也是两个外孙女的漂亮姥姥了,平常家务繁忙,此次出来散散心解放一下😀</p> <p class="ql-block">我是此次旅行的老四(很巧我在家就是四姑娘😑哦)</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景点:</p><p class="ql-block">25号上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临汾吉县黄河壶口。</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这里的河床从300余米宽骤然收缩为50余米,加之两岸石壁峭立,河口如壶口,河水在此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成“千里龙槽”、“水里冒烟”等奇特景观。壶口瀑布以它的雄伟壮观闻名于世,被誉为“黄河奇观”,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瀑布区域四季景色各异,冬季冰封河面,春季凌汛咆哮,夏季大洪盈岸,秋季则洋洋洒洒,彩虹通天。壶口瀑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5日正值汛期,我们来到山西吉县的黄河壶口,雄伟壮观的瀑布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汹涌彭拜,惊涛拍岸。</p><p class="ql-block"> 《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光未然和冼星海。</p><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你到过黄河吗?</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到黄河岸边顿时热血沸腾,眼前浮现出“跑男”一次综艺节目,由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演奏“跑男”全体在黄河岸边演唱,由伟大作曲家冼星海作曲《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记得当时出生于军人世家的李晨热泪盈眶,全体演唱人员也是精神饱满,眼含热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姐妹在宏伟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前留个影,这是多么难忘的时刻啊😀</p> <p class="ql-block">福翠开心的说,这次旅行很圆满,终于看到黄河最壮美的壶口瀑布了,此生无憾😀</p> <p class="ql-block">鱼萍,你们看看这黄河水多么汹涌彭拜啊,她也是平日带的两个外孙女忙里忙外的,此次出行她说太值得了👍👍</p> <p class="ql-block">富湍,平日里爱宅家里不出门,这次她第一个报名参加旅行,开心的嘴也合不拢,一直再说:太美了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李鲜萍咱也来拍一下山西婆姨骑毛驴看黄河的美照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哪里的媒婆啊,骑着毛驴叼着大烟袋到黄河边说媒去喽😀</p> <p class="ql-block">第九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25日下午我们来到位于山西临汾襄汾县龙澍峪。</p><p class="ql-block"> 龙澍峪原名“龙斗峪”,以双龙相斗的传说得名。相传龙王派水火二龙去人间行云布雨。让它们如果天旱的时候,就由水龙下雨;如果洪涝的时候,就由火龙放火。两条龙来到黄崖村峪中,见山中风景十分优美,就卧在山谷之中大睡起来,长此以往,两条龙不免发生争斗。</p><p class="ql-block"> 虽然龙澍峪名字的由来是因二龙相斗、龙澍菩萨前来制服而得名,但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更多为人熟知的是峪中的华佗庙。因为当地流传有关于华佗的众多传说,如华佗救治赵匡胤、华佗与一女子结为神亲、华佗惩罚贪污知府等,故龙澍峪庙会又称为华佗庙会。</p> <p class="ql-block">美女在水边来一个留影吧😀</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龄妹妹咱俩在这山沟沟里清澈水边来一张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位大姐在龙澍峪的山沟沟清凌凌的水边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结束这篇美篇之前,回头再看看壶口瀑布吧,流连忘返依依不舍,壮观的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 面对黄河,我也大吼一声: 黄河啊——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我们来了!不由得也高歌《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p><p class="ql-block"> 我们25号上午到的壶口瀑布,在下午回家途中,山西北中部大暴雨,我们的旅途中龙澍峪有下雨,回到太原有点蒙蒙细雨,到家后大雨又开始降落。第二天一早就看到壶口泄洪被淹,关闭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行一路顺利愉快,赶在了壶口关闭的前一天,目睹了壶口瀑布雄伟壮观的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