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獠人入蜀

美友4448667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系综合资料整理,图片也是随意选择,仅作为爱好者所作。谨此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獠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獠”是古代中央皇朝对在中国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视贬称。在现代四川老一辈人口中,通常称之为“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獠人,最开始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桂云贵川等地区,后来伴随着秦汉王朝的镇压,迫使扩展到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僚人又迁回岭南。再后来的东晋末年成汉政权时期,云贵之地的大批獠人进入,几乎占据全川。獠人入蜀,成为史册重要一页,是影响四川历史的一大事件。随着獠人被同化,融入多民族大家庭,也促使了獠人族类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獠人入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僚人入蜀是指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獠人入蜀原因,主要是异族之间的战争,晋汉官吏的压榨,为谋求生存,獠人被迫迁徙,而蜀地因战乱造成的人口稀少,又川黔相邻,给獠人入蜀提供了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獠人入蜀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朝以前,蜀地无獠人。云、贵、川西南部的南中地区,从公元302年南中大姓起兵反晋开始,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致使数十万人逃往他乡避难,造成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地广人稀的巴蜀地区,成了獠人逃避掳掠和战乱的理想之地。最早在西晋惠帝司马衷时期,大批獠人入住犍为郡(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僰道县(今宜宾县安边镇一带)。东晋康咸年间(公元338年),居住在广西、贵州境内的几十万獠人入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的成汉王朝末期(公元346~347年),是大量獠人入蜀的时段。成汉政权李寿时期,因战乱人口骤减,从南中、牂牁等地又掠夺了大批僚人入蜀,还制定了允许獠人迁徙入蜀的政策,以充实因战争而荒芜的城镇,迁徙了三千多户来充实成都。随着成汉政权的衰落(公元349年被东晋彻底消灭),獠人入蜀更是如入无人之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统计成汉时,入蜀的僚人就有约十余万户,五十八万多人。西晋时所设置的15郡,即蜀、犍为、汶山、汉嘉、江阳、朱提、越雟、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建平。除新都一郡外,其余14郡有僚人,蜀郡成都自然也不例外。据统计,当时四川人口200~300万,入蜀的獠人多达300~400万。成汉政权覆灭后,处于动荡的四川,就成了獠人的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资中、汉安诸县的兴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料记载,资中(今资阳)、汉安(今内江),“自晋讫梁,夷獠所居”。也就是说,自东晋(公园338年)到南北朝时期梁国(公元502~557年),沱江沿岸的牛鞴县(今简阳)、资中县(今资阳)、汉安(今内江,包括市中区大部和东兴区全部)等沱江沿岸都为獠人占据,陷入200多年的战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对獠人进行安抚,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6年),正是獠人大举入蜀之时,在今江安县建立了汉安县(后改名江安县)。这与东汉在内江建立的汉安县,不是一回事。内江所在的汉安县,早在成汉政权时期(公元311年)就被废除了,其领域分别划给资中(治地今资阳)和江阳县(治地今泸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553年西魏废帝派遣大将尉迟迥率军攻蜀, 平定蜀地獠乱。史料记载,北周年间,曾经有“铁山獠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北周名将陆腾平铁山(今威远连界、越溪为中心)獠乱后,社会秩序逐渐安定,开始建立和恢复县制政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資州 西魏恭敌二年(公元555年),为开展对獠人的安抚,在阳安县(今简阳)西北养马河一带设置資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牛鞴县 始置于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第五个年号),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改名阳安县,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改名简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名简阳县。从此看出,西魏恭帝二年之前,牛鞴县也不安宁,只好在其西北养马河一带设置資州,引领对獠人的安抚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资阳县 北周年间,公元560年在资中县故城附近资溪河(现在九曲河)之北新置资阳县,故名资阳(按古制,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南、山之北为阴)。那时,生产力发展不高,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县城只能建在沱江河支流的资溪河畔。資州治地由牛鞴县移至资阳。所以,资阳之名并非是因为位于沱江之北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安县 北周天和二年(567),宇文邕伐蜀,于中江(今沱江内江段今黄荆坝)水滨设“汉安戍”(“戍”即守备部队)。同年,汉安戍改置中江县,迁入今内江城岛湾民族路,隶资阳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磐石县 公元561~565新置磐石县(今资中),是今资中建县之始。史料上有西汉资中县、北周(后周)磐石县之称。隋朝,資州治地由资阳迁至迁至磐石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獠人入蜀产生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蜀的獠人,依旧保持氏族(原始)社会特征,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落后。僚人好斗,致使纷争不断,而且习惯山地生活,居山洞,以采摘、打猎、捕鱼为生,多以生食。自僚人入蜀后,以前少见的山贼也在蜀地横行起来,以至于在后来的唐宋时期,中央政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清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学家认为,獠人入蜀蜀时,蜀地已十室九空,也就是说獠人主宰了蜀地的社会主流,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发展和文化进步。因此,史学家认为,僚人入蜀,使得蜀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停顿近三百年。 笔者认为,从积极的意义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着眼于中华大家庭而言是一个进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的四川,又经南宋末年、明朝末年人口两次大损失,今天四川人主体来自于清初湖广移民(湖广填四川),因此僚人对今天四川人的血统的影响不应高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