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一览

莫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惠来县靖海镇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滨海古镇,有着“东土屏藩”、“惠来锁钥”的美称。明洪武二十七年(1369),广东都司在这里设置千户守御所,以平息寇患,建置炮台,靖守海域,定名“靖海千户守御所”,简称“靖海所”,故而有“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的说法。8月6日因号称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的石碑山灯塔 ,前往一览。</b></p> <p class="ql-block">靖海的南面是烟波浩渺的大海,背山面海,溪河缭绕,人们生活在海滨,用石斧、古钺和骨制的刮削器,以捕捞贝类、鱼虾或猎取动物、采集植物茎叶为食。靖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更能说明这里始蜒民、僚人、俚人生存的地方。“靖海,大海在其南”,靖海地处惠来东南部的滨海地区。靖海外有海,内有湖,与海相伴,使得它来自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态都表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靖海地方虽僻且小,但这里是海岸突出部,也是这条海上通道必经之路。靖海港是海道来往船只停泊补充食物和淡水必经之地。那些迁徙南下德江浙人民和避乱南逃的难民,见这里偏僻,远离朝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有的便留下来,在这里居住。且江浙来的人同属越族,风俗习惯相同,他们感觉这里没有战争,比较安定,更是愿意在这里居住。特别是后表十八乡和赤沙澳十八乡。这些自发流徙的南渡者,史称“流人”,便成为靖海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因“村落乡民苦于海寇”,朝廷下令在靖海所修筑城堡,所城“高二丈一尺,周围五百五十丈,城楼四,窝铺一十有六”,历经13 年竣工。清代重修后,城门犹存,城周缩小至501丈,墙高降至1.4丈,规模如今所见。明代古城原周长近2000米,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由十字形街道贯通。城门上分别悬挂着石刻牌匾:东曰“表海胜概”,西曰“靖海安澜”,南曰“化洽趋虞”,北曰“莱钥永固”。为加强防卫,各城门还建有瓮城及城楼。目前仅存东、西、北三个城门以及近600米的古城墙(北门至东门段),其中东门保存较为完好,西门只剩瓮城,古城墙是罕见的石头墙,两边用石条垒筑,中夯灰土。城墙上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城墙顶有跑马道,宽约4 米。北门城楼上供奉着大峰祖师,东门城楼上供着李老仙师,城墙上还镶嵌有石刻的惠来县令禁示碑,碑上字迹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城内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其格局多样,有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下山虎”“四点金”等。因驻防士兵来自全国各地,城内居民姓氏众多,故建有多处祠堂宗庙,其建筑精致而不庸俗、沉稳而有韵味,别具潮汕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驱车来到滨海绿美景观带石碑山片区,一下车就看到了石碑山灯塔的身姿,远远看去像一位高大威猛的战士立于巨石之上</p> <p class="ql-block">观望四周,风车悠转,堪比荷兰。惠来县拥有82千米长的海岸线。根据勘测,惠来全县可建风电场面积约30平方千米,几乎全年均可发电,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风力发电的最佳选择。石碑山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00兆瓦,是目前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云南的石林!岸边数百亩的丘岗,经长时间的风刻浪雕,柱柱石笋挺立,怪石嶙峋,似长矛利剑直刺蓝天。似飞禽,如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靖海港作为惠来古港之一,是惠来海上门户的交通要塞,万桅千帆,往来频繁。灯塔的存在旨在预防船只触礁,保障了航海船只的安全。石碑山灯塔是中国沿海的古老灯塔之一,历经百年沧桑和硝烟战火,如今依旧巍然屹立在海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的石碑山灯塔 屹立在惠来靖海的石碑山岬角,与石碑山角中国领海基点碑(北纬22°56'6", 东经116°29'42")相邻相伴。</p> <p class="ql-block">建于1989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塔高59米,灯高68米,灯光射程24海里,顶部装有六块翼板,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备了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石碑山灯塔是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p> <p class="ql-block">“石碑山角”领海基点 (北纬22°56'6", 东经116°29'42")‌就在灯塔旁边。这个基点是唯一在大陆可见的领海基点(具体位置在石碑山角的海岛名为“鸡椒礁”),是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的“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为下列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49领海基点中的第27个(西沙群岛领海基线为下列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有29个基点),</p> <p class="ql-block">登上高高的石矶,拍了个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石碑山角领海主权爱国教育基地,是一个爱国教育海权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夕阳挥洒岸边石,尽染礁盘诉岁月。南海之滨藏美景,浪激潮涌似飞雪。</p> <p class="ql-block">海滨碧道很nice</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个广东石化原油码头,工程包括1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吨油轮设计)及相应配套设施,岸线长度420m,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000万吨。工程于2013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4.50亿元。</p> <p class="ql-block">钢引桥均选用空腹拱桁主梁结构,采用双主梁形式,由焊接钢箱截面组成。主梁间设横向连接系,桥面系由纵梁、横梁及连接系组成。钢引桥19榀,其中108m桥16榀、91m桥1榀、46.5m桥1榀、26.5m1榀。系缆墩之间采用人行钢桥连接,人行钢桥主要采用钢箱梁结构型式。人行桥钢桥共10榀,钢楼梯1榀。</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油轮</p> <p class="ql-block">晚饭选在神泉镇澳角村,这里不仅有近千年历史,是我国仅有三处可以看到海市蜃楼的地区之一,更是因靠近惠来神泉港有2.5公里长的海岸线,所盛产海鲜也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物阜民丰, 舌尖美食在于“鲜”,看靠港的渔船,就知道今晚的海鲜大餐</p> <p class="ql-block">饭店的海滩上拍的“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两筒隆江绿豆饼手信,据说制作技艺从清康熙末年就已经存在,现已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红纸包筒是惠来人心目中喜庆的代表,说是逢年过节都必须上的“喜饼”。</p> <p class="ql-block">传说潮汕神童苏福(1371~1384),便是出生于神泉屯。苏福生有异质,颖敏天成,五岁能诵经史,八岁能写诗文,笔下似有神助。他一生的著作有《三十夜月诗》《秋风辞》《纨扇行》《送林元鼎诗》《遣睡魔》等诗文。曾奉诏上京觐见皇帝,归途染病夭折。洪武皇帝闻报颁旨赐葬,并赐赠“国献家桢”匾额。相传苏福曾见神泉的泉堀而撰一条“独联”,文曰:“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清乾隆十七年(1752),惠来知县王玮到这里倡建“甘泉亭”,在亭内泉堀旁边,竖立石柱,镌刻上这条“独联”,并撰写有《神泉亭塔碑记》石刻一幅,由神泉书院掌教刘大宾手书。1980~1984年,惠来县人民政府将“神泉”古迹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建造成为一所“古楼亭式”旅游观光的场所,特请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书写“海角甘泉”四字,刻在“海角甘泉亭”围墙的石门上,作为古迹大门的匾额。顺道领略了盛名的惠来神泉,</p><p class="ql-block">看一下这样对正不:</p><p class="ql-block">決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p><p class="ql-block">耕耘获亦肥沃,竟春播秋收,遍寓涵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