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阶而上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久违的发小自远方而来,作为东道主的我们相约今天前往屏山公园的镇海楼登高远眺。享受一下秋日的天高云淡以及山峦间的蝉鸣叶红……</p> <p class="ql-block">屏山脚下一汪碧水映入眼帘,池边的天鹅怡然自得、塘中的鱼儿上浮下潜,自然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松鼠🐿️和小白兔🐰在草地上奔跑和跳跃,给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您瞧,一群六十有五的“老小孩”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嗨👋,我们拾阶而上开始登山啦!目标:山顶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  四见亭有“见山、见水、见云、见楼”之意,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的融合体,也是途中游客的小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  “和中道”牌坊是通往山顶镇海楼的通道,自此伊始便是登山摩拜镇海楼之路。</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高21米、宽43米、深24米,上下两层楼阁歇山顶加腰檐,木构为一斗三升式,一展闽都古风,显得更加巍峨壮丽,气度恢弘。步入“和中道”石坊门,拾级登上迂回曲折的石阶,周围大樟如盖,桂花飘香,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明清时代的福州城。</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镇海楼始建于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在福州最古老的城区——鼓楼区北面的屏山山巅建楼。当时福州建筑府城,以防倭寇骚扰,建城之前先在屏山巅建造一座城楼,作为府城七个城楼的样板,俗称“样楼”。此楼高近20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飞檐翘角,气势磅礴,雄峙屏山之巅,形势险要。因为此楼南能镇海,北可防陆,故改名为“镇海楼”。</p><p class="ql-block">600多年来,镇海楼多次遭雷击、火灾或台风的袭击并损毁,又多次重建。据记载,大小灾害导致的损毁至少有13次,其中大的重建有6次。</p> <p class="ql-block">终于登上山顶,镇海楼一揽无余,其巍峨挺拔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古时福州建有的七座城门以及谯楼和城内民居多为木构,为防御火灾而用厌胜之术,主事者在镇海楼西面坡地上,安放上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口石缸,俗称“七星缸”,缸内储满水,斗勺盛水为的是以水制丙丁之火,寓意北斗之水灭火呈祥。 据传镇海楼下七星缸卦阵在古代能预报火灾。</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福州,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台风袭击,由于当时福州以镇海楼为代表的砖石结构建筑比较罕见,较土木结构建筑更经久牢固,老百姓便将这座楼当作一座风水楼,镇妖辟邪,护佑海疆,寄托了期望闽海上船只的安全和福州城安定的美好祝愿,镇海楼作为风水楼的说法应该由此而来,而当时楼里自然也设置了一些民俗及道教信仰的内容如七星缸卦阵等。明清时期,水灾、火灾、风灾时常光顾福州城,而镇海楼坡下的七星缸一共七口,每口缸对应福州的一个城门,平日里雨水落入七星缸内,缸里就装满了水,一旦缸里的水见底了,就预示着缸子所对应的城门附近要发生火灾。”如今,镇海楼下坡地仍然设有七星缸卦阵,但早已成为了一个景点,防火的功能也早已被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取代。</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镇海楼在灯火通明的映照下熠熠闪耀,它既是福州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也是地方的标志性建筑!说来也怪,2005年龙王台风正面袭击福州给福州全城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政府顺应民心于2006年重修镇海楼,自此之后,台风就没正面袭击过福州,那怕台风眼看气势汹汹的扑面杀来,结果一转眼就又拐弯去往他方,你说神不神,不信你可以问问城里的老百姓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