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2024年8月15日旅游自由行,笔者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游览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避署山庄。</b></p> <p class="ql-block"><b>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以北,距老城区很近。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于1703至1792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 89年建成,是清帝驻跸消暑、治政礼佛、怀柔外藩、巩固边防的夏宫和皇家寺庙群。</b></p> <p class="ql-block"><b>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避署山庄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皇帝办公的澹泊敬诚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北,是其正殿澹泊敬诚殿。澹泊敬诚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全部用名贵的楠木改修,故又称楠木殿。是青砖布瓦卷棚歇山式建筑,殿内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此殿还收藏古今图书大全一万余册,涉及天文、地理。</b></p> <p class="ql-block"><b>避署山庄风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319万人次,2024年1-7月份己接待游客229万人次</b></p> <p class="ql-block"><b>《北京条约》签准地。</b></p><p class="ql-block"><b>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避难热河,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批准恭亲王奕诉代表清廷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b></p> <p class="ql-block"><b>清朝有两位皇帝在避署山庄内因病而死,一是嘉庆皇帝,嘉庆25年(1820年)病故,死时61岁;二是咸丰皇帝,咸丰11年(1861年)在避署山庄内病故,死时31岁。</b></p> <p class="ql-block"><b>避署山庄岁月静美,但也充滿了血雨腥风,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也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使慈禧实际掌握清朝统治权48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b></p> <p class="ql-block"><b>辛酉政变的核心人物就是慈禧。慈禧17岁入宫,因为咸丰皇帝生下长子载淳,母因子贵,被咸丰皇帝封为贵妃。慈禧文化不高,但很聪明,在咸丰生病期间常代为咸丰批阅奏章,了解了宫中政事程序,对朝庭政治有了相当的知晓。</b></p> <p class="ql-block"><b>威丰皇帝在位时身体有病,自感来日不多,太子载淳只有6岁,为防治辅政大臣一人独权,就找了8位大臣任命为顾命大臣,,在他死后集体辅政幼主。同时刻了两枚印章分赐慈安和慈禧,规定皇帝下诣要盖上两位太后的印章,这也是顾命大臣与两宮太后互相制衡的举措。</b></p> <p class="ql-block"><b>咸丰皇帝一死,两太后提出垂帘听证,遭到顾命大臣激烈反对。为了权力,你死我活的斗争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慈禧太后有心垂帘听政,但不能自己说,得授意一个人替她说出来。为了避嫌,这个人不能是满族亲贵,最好是汉人御史。慈禧太后最终选择了山东道御史董元醇。董元醇是河南洛阳人,1852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1860年改授山东道御史。接受了慈禧太后的授意后,9月10日,董元醇上疏《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奏折,提出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b></p> <p class="ql-block"><b>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太子载淳的生母,急欲掌握最高统治权。她通过与恭亲王奕䜣勾结,并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开始预谋除去顾命八大臣。慈禧太后利用热河到北京的路途,在咸丰帝灵柩运回北京的途中,于九月三十日发动政变,逼令载垣、端华自杀,肃顺斩首,其他顾命大臣被革职查办。</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政变成功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开始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的实际统治权,开始了她对清朝长达48年的统治。政变因发生在农历辛酉年而得名“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b></p> <p class="ql-block"><b>慈禧辛酉政变成功,一是她儿子同治皇帝在她手上,同治帝虽然只有6岁,是最正统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可以服众。二是利用主事外交的弈訢争取到外国支持。三是有爱新觉罗·奕譞的支持。奕譞的老婆是慈禧的亲妹妹,姐妹俩关系密切。辛酉政变时,奕譞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在辛酉政变中,奕譞带兵成功逮捕了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政变中双方力量对比,慈禧更胜一筹。</b></p> <p class="ql-block"><b>辛酉政变后,慈禧在对外政策方面,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改变了咸丰朝时动摇不定的举措,坚定地推行主和政策。</b></p><p class="ql-block"><b>慈禧提拔了一大批汉人官员,更加放手重用曾、左、李等地方军事集团派的领袖。</b></p><p class="ql-block"><b>务实派的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掌权后开始兴办洋务,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想要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来振兴中华。</b></p> <p class="ql-block"><b>清朝收集《四库全书》等藏书的建筑--文津阁</b></p> <p class="ql-block"><b>文津阁</b></p><p class="ql-block"><b>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是乾隆帝为贮存钦定《四库全书》专门修建的园中之园。当年除收藏《四库全书》外,还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其外观为两层,实则为三层,内辟暗层,以藏书籍,</b></p> <p class="ql-block"><b>书库</b></p> <p class="ql-block"><b>南山积雪亭位于山庄正北、青枫绿屿南侧的山顶上,是山庄的制高点之一,海拔510米。</b></p> <p class="ql-block"><b>在避署山庄后山“南山積雪亭”可看到3公里远的石柱磬锤峰,石柱高59.42米,其上粗下细,形如洗衣用的棒槌,因此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俗称“棒槌山”。这个石柱是承德十大名山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从南山積雪亭可走到避署山庄窄城墙景点,</b></p> <p class="ql-block"><b>从城墙高处可看到山下远处的普陀宗乘庙,因其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建造,故又称小布达拉宫,也是承德市的一个重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b>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b></p> <p class="ql-block"><b>在城墙上还可看到远处的慈宁寺。该寺也是承德的一处重要景点。还是承德十大寺庙中唯一被允许供奉香火的寺庙。</b></p><p class="ql-block"><b>慈宁寺是乾隆1755年为纪念两次平叛新疆胜利,与新疆新首领会盟,为稳定新疆而建的。其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29幢,是帝佛合一格局。</b></p> <p class="ql-block"><b>景区内还有一座道教建筑广元宫。广元宫</b></p><p class="ql-block"><b>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仿泰山碧霞元君祠而营建的道观。</b></p> <p class="ql-block"><b>避署山庄有一条登山古道,又称御道。御道全长10公里。这条御道是清朝皇帝在避暑山庄中穿行的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树木与碧波荡漾的湖面,引人入胜。它不仅是皇家园林中的一道风景线,而且也是体验清朝皇帝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让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b></p> <p class="ql-block"><b>此处是古道上,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的“山近轩”园林的遗址</b></p> <p class="ql-block"><b>清军1644年由吴三桂带领入关,1703年开始在承德建设,为将承德建为陪都,耗时长达89年。那么清朝为何如此重视承德这个地方呢?</b></p> <p class="ql-block"><b>清朝幅员辽阔,承德靠近蒙古地区,清朝通过在这里建立避暑山庄,可以更有效地处置北方不听话的部落,巩固清朝北部的疆域。通过这里可与西藏新疆进行政治活动,可以就近进行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和影响。综上所述,清朝选择承德不仅是因为其凉爽的气候条件适合避暑,还因为承德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清朝入关后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