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五要——聊生读书笔记

王志强

<p class="ql-block">题记:今夏,重庆的热虽来得晚点,但异常的闷的高热,两江的水蒸发得象蒸笼的大气,热浪冲天,我怕是待不住了。这样我决定去“四面山”的山房待一阵子,避暑度夏,也可静心闲读。这段时间来晚间的电视上反复播放“唐宋八大家”的制作节目,从韩愈开始逐个解读,夜深人静,一个不落,生动而时空穿越,有趣宜教。于下不能不佩服现代艺术与历史的契合,生出些那么多好看的节目来。</p><p class="ql-block">其实学习与宣传“唐宋八大家”亦不是现在的事情,上个世纪70年代读中学的课本就有了,即便是特殊时期,国文及精典的安排还是不差的,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等都是课本的内容,现在大可也如此,至于王安石主要是变法革新带来的文章和法治印记。</p> <p class="ql-block">今有闲,重读并较系统的了解这“五要”的背景及文章,重温旧读,解惑释疑,作记以续。</p><p class="ql-block">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政治上也功臣垂远。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思想深刻,语言优美,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示,又有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韩愈</p><p class="ql-block">(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p> <p class="ql-block">1、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p><p class="ql-block">2、重温学习主要作品——《师说》《马说》</p><p class="ql-block">3、《师说》中心思想——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有良师指导,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p><p class="ql-block">4、阅读感悟——文章通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当时社会上耻于相师的陋习,旨在教育青年转变风气,转变风气的作用。文章虽篇幅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5、《马说》中心思想——《马说》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p> <p class="ql-block">6、阅读感悟——文章借千里马为喻,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从而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痛惜。‌</p> <p class="ql-block">二、柳宗元</p><p class="ql-block">(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p> <p class="ql-block">1、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p><p class="ql-block">2、重温学习主要作品——《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p><p class="ql-block">3、《捕蛇者说》中心思想——通过揭露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p> <p class="ql-block">4、阅读感悟——《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蒋氏的自述,‌描绘了他在封建统治下为避免苛捐杂税而选择冒死捕蛇的生活状态。‌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蛇毒与赋税之毒相比较,‌突显了封建统治下百姓生活的艰难和统治者的残酷压迫。‌</p> <p class="ql-block">三、欧阳修</p><p class="ql-block">(公元1007年-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p><p class="ql-block">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p> <p class="ql-block">1、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欧阳修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p><p class="ql-block">欧阳修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p><p class="ql-block">2、重温学习主要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p><p class="ql-block">3、《醉翁亭记》中心思想——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p> <p class="ql-block">4、阅读感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以及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暗示了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另一方面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四、苏轼</p><p class="ql-block">(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1、主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p><p class="ql-block">2、重温学习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3、《赤壁怀古》中心思想——通过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p> <p class="ql-block">4、阅读感悟——这首词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p><p class="ql-block">其写作特点包括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阕通过描绘壮丽的江景和历史遗迹,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怀念。下阕则通过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p> <p class="ql-block">五、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1)政治贡献: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旨在解决北宋王朝的财政困难和军事问题。</p><p class="ql-block">(2)文学贡献:散文以其雄健简练、奇崛峭拔的风格著称。作品多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具有突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3)思想贡献: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政治美学思想具有高度的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对宋代文风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阅读综述:</p><p class="ql-block">1、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标准限于古文(散文)领域,这与诗歌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则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掀起了古文革新的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2、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源于明初朱右在选编韩愈、柳宗元等人的作品时,给文集取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和明末茅坤所辑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称呼。这个名称的流行与明朝人标举这八位文学家有关,他们认为这八位文学家的作品对于学习和研究古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应付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3、古代人入仕,必有苦读及第的经历,所谓“十年寒窗终不负,一生韶华亦可期”,与今天读书找出路并无两样,其途径是古代人读书,及第,入仕,做官(发财);今人读书,考大学,找好工作(也可为升官垫基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殊途同归,略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4、之所以列“五要”,实属个人偏好,一则读中学时读过的文章,重温复读;二则与现实的宣传鼓动推动有关,大势所趋。此外,并无高低偏差之嫌。尊重历史,热爱历史人物为我辈之一以贯之。</p><p class="ql-block">5、另则,所感所欣,所列“五要”五位,皆高官倍出,人才济济。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官至宰相(负责处理全国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官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正部级官员);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一品太师;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柳州刺史(州官);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礼部尚书(二品官阶·教育部长)。</p><p class="ql-block">6、“五要”五位中皆以文学家排头,说明都是文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所谓文官是也。同时他们都有被贬谪的经历,或长或短,或复或苏,这很像是个定律。苏轼则更甚,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时年42岁,此后反反复复,直至62岁时还被贬至海南儋州,放赦回乡64岁时病逝于途中常州,长达20多年的贬谪生涯,可见之最。</p><p class="ql-block">然而可喜或称奇的是历数古往,好文章、好思想、好观点,好方法都出在这些古代官员们被贬谪生涯之中,好似于苦难悲愤中出能人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来自重庆/聊生于避暑山水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