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魅力东海·秘境平潭 温泉之旅(二)

愚碳

中午享用“德化风味餐“,没感觉有什么风味,个别菜还有点齁味。餐后继续乘车到达石牛山。<div>酒店就位于景区入口处,故稍事休息及将行李堆放于大堂一偶便随导游前往石牛山景区游览。</div> 蹬石牛山需乘坐较长的索道缆车。 在缆车中远观“岱仙瀑布。 下缆车时,正遇上一阵大雨。还好,一会儿雨就停了。由于此索道站到“玻璃观景台-天空之心”还需攀爬一段山路(我们老年团事先预定了景区电瓶车),等车时顺便在一些人造网红拍拍照。<br> 背景中有一架无人机,是该景点专门为游客拍摄留影照片的。 原来设想拍摄玻璃桥的透空效果,由于玻璃桥面都是雨水形成反光,无法拍出悬空效果。(有此照的反光效果为证) 下山途中,看到一女民工用一头骡子驼工字钢运输上山。 平安旅行社的陪同导游请客所有团员喝一杯“瀑布咖啡”。 该酒店的餐厅供应太差,早餐一波客人拿了餐点就没吃的东西了。 早餐后离开石牛山景区,来到泉州的西街、开元寺。 因泉州历史上是我国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br>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 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br>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东塔已于 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中午,我们四人就在这家店品尝“烧肉粽、海蛎煎、土笋冻“。 海蛎煎 烧肉粽 土笋冻 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一条的古街,一座千年古刹,两座石塔,十条古巷,二十八个文物保护单位,这可能是一个城市最赤裸裸的炫耀了。<br><div>这里的“小西埕“就是目前最网红的有故事的地方。</div> 走进西街,就是了解泉州的开始。<br>小西埕是由旧房改造而成的,原本是一个模具厂。它就坐落在西街的中段,从一条小巷子走进去, 西街上的网红打卡点。<div>在小西埕里面有一面网红墙。这面墙是由旧的房屋拆除以后留下的一面墙改造的。写上了白岩松的名言——“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这面墙已经成为一面名副其实的网红墙,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游人们来小西埕,就是要来这面网红墙上拍照留作纪念。<br></div>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br> 离开开元寺及西街,来到蟳埔渔村。<div><br></div>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有发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其中发簪由鱼骨、象牙制成,花围所用的鲜花则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 [1]<br>装扮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高马尾,再把马尾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整个造型灿烂夺目,有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头戴簪花围的蟳埔女有如“行走的花园”。 [1]<br>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赵丽颖一组簪花围照片在网络走红,掀起簪花围热潮,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带火蟳埔村的文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