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永远快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淦昌作为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指导者之一,他先驱性地参与了核武器的研究与实验。在核武器研发期间,他担任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的领导者和直接参与者。他担任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亲自指挥了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并主导了后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在导爆力学实验、炸药制造工艺、近场核爆炸检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以及激光模拟核爆炸等领域,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他独立地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概念,成为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开拓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赵九章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小组,他担任主要负责人。在他的引领下,团队创新性地运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开展高空探测实验,为卫星的发展方向制定了研究计划,进而建立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并着手遥测和跟踪技术的研究,组建了一支空间科学技术团队。1964年,基于国内运载工具的进展,他提议启动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团队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冲击波传播规律研究以及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郭永怀,1960年,中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武器,一支由105位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特别科研团队应运而生。郭永怀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力学领域的指导,并指导了武器化设计。1963年,他带领团队移师新建于青海的基地,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解决了多项关键动力问题。自1965年起,郭永怀不仅参与了氢弹的研发,还投身于人造卫星的设计工作。此外,为了支援国外,他兼任了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仅用不到半年,奇迹般地成功研制出了这种超低空的防空导弹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起,钱学森在火箭导弹与航天器研制领域担任关键技术领导,凭借其在总体设计与动力工程方面的深厚知识,对推动中国火箭、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进步贡献巨大,因此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主导制定了“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并成功推进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与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领导了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并参与规划了中国的星际航空发展蓝图。在这一过程中,他还开创并发展了工程控制论与系统学等重要领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起,钱三强就全情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之中。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时,他成为了这项规划的制定者。1958年,他参与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建设,并聚集了一大批顶尖核科学家。1960年,面对中央要求完全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的决定,钱三强担起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倾尽心力培养出了新一代的学科领军人才。后来,人们不仅赞扬他对复杂科技领域和人才的协调管理能力,也将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誉为"科技精英的大本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彭桓武,长久以来致力于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包括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与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的研究。他的工作为中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开辟了先河,对第一代原子弹与氢弹的研究及理论设计贡献显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大珩领导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台用于靶场的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以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对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与多位科学家共同建议,将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作为国家战略,这一建议最终促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推动了高科技发展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战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任新民,在1964年,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引领并参与了首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导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确保了东风2号导弹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其后,他连续领导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火箭导弹的多种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与试飞任务。主持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并成功发射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后续的历程中,他带领团队研制了氢氧发动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并成功地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精准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标志着中国在运载火箭国际发射服务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芳允先生长期致力于无线电电子学与电子、空间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早年参与了英国海用雷达的研制试验,成功制成了电生理测试仪器。他在北京电子研究所领导团队研发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成果斐然。1964年,与李力田等共同研发出抗干扰雷达,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歼击机。1964至1965年间,他提出方案并协同徐建平等专家,研制出了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同时参与卫星测控系统的建设,为我国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贡献良多。1970年,陈芳允提出并领导团队于1980年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该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发射的关键设备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纬禄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杰出的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曾荣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院士的荣誉,并被授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称号。他一生致力于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不仅引领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展,还攻克了水下发射技术与固体发动机研制的关键难题,为中国固体火箭与导弹事业铺平了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自良,五十年代成功地用国内丰富的锰、铝等元素替代了稀缺的铬,制造出了苏联40X低合金钢的替代品,为我国合金钢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六十年代,尽管面临困境,却负责了使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所需“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攻坚,成立了第十研究室,他担任主任,主导了这项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历经艰苦探索与反复试验,于1964年成功试制并投入了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嘉墀院士多年来深耕中国自动化技术与航天科技领域,曾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蓝图,并领导与参与了多型卫星的总体设计与自动控制系统研制,包括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后续的返回式卫星。1985年,他作为第四完成人,与团队共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彰显了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屠守锷早年专注于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和教学,随后转投我国的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致力于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对解决导弹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大型航天工程的决策、指挥与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屠守锷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领导并解决了多个重要型号研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问题。他积极倡导我国自主研制的火箭开拓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并推动捆绑技术的发展,亲自指导攻克了捆绑技术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题,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钱骥担任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与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发领导,获取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参与了星际航行规划的制定,提出了多项人造卫星研制新技术的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主持编写了《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预研课题,为卫星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团队,是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整体设计负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程开甲,在国内率先计算出原子弹爆炸时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对原子弹的内爆机理的研究解决了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及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他建立了核试验研究所,成功设计并主持进行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数十次核试验,促成了核武器设计、改进与试验技术的协同进步。他建立了中国独特的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体系,为军队核武器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开辟了核爆炸测试研究领域,对武器研发、改进以及其效果防护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还开创了抗核加固技术的新领域,并完成了首次抗加固试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希季,我国首位液体燃料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领导者,积极倡导并参与了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个新兴学科的发展。他独创性地将探空火箭技术与导弹技术结合,成功提出了我国首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在王希季的主导下,开展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大量创新技术的运用与关键技术的突破,显著提升了卫星的功能与寿命,推动了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就使我国成为了全球仅有的三个掌握这一高技术的国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姚桐斌,我国首批航天材料工艺领域的专家和技术领导者,他在金属和合金的黏性、流动性等现代冶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1962年,他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的材料工艺研究方向,并遵循"材料先行"的原则,安排了材料工艺的前置研究工作。在领导和指导下,成功研发了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合金,并用钎焊结构替代了原有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焊接结构,大幅提升了火箭发动机的性能。他还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及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型号火箭的开发,对火箭部件设计、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治学风格严谨,以身作则,对科研团队的培养和作风建设同样功不可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能宽,在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以及核武器的研发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并组织了爆炸物理、炸药与装药化学、特殊材料与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工作。还参与并领导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的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与实验。在短时间内,我们攻克了技术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邓稼先在核弹相关研究中,他主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探索,并对原子弹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计算与解析,这标志着中国在独立研发核武器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他负责制定了原子弹的理论规划,且亲自指导了核试验的爆轰模拟实验。当原子弹试验成功时,他迅速组织团队,深入探讨氢弹的设计原理,并选择了有效路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光亚作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科技攻关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在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与研制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后续主导了多个重要项目,包括核电站的兴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研究。此外,他还参与制定了“863计划”并负责其实施工作。同时,他也曾参与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建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于敏在原子核的相干结构、原子核平均场的独立粒子运动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61年后,他转战核武器研究,针对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核心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于敏在核工业领域的研究中,实施了多项开创性的项目;在氢弹突破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长期领导着核武器的理论研究与物理设计,为中国核武器的突破与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于敏在设定核武器的长远发展策略、确定技术路径及分解技术关键点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孙家栋,我国杰出的航天技术专家,他是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以及深空探测技术的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做出了多项关键决策,亲自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他还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三个阶段实施计划,清晰指明了我国月球探测行动的发展路径、目标和战略。</b></p> <p class="ql-block">  理论物理与粒子物理领域的学者,出生于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光召,1958年,周光召在国际学术界率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同时建立了一套相应的数学体系。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彰显了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就在核爆试验即将进行的紧要关头,周光召与团队挺身而出,进行了精密计算,最终得出了99.9%的成功率预测,为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信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