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山、那人 ——吉林临江火绒沟村记事之一

敏之苑~从业20年的心理咨询师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是2019年4月30日,早上大概四点钟左右吧,就听见山村的鸡🐔 叫了。那声音,听着让躺在炕上的我心里升起了一种喜悦 😊。</p> <p class="ql-block">  随着身体和意识从睡梦中的苏醒,感受着身下的土炕传递过来的温度,懒懒的不想这么快起床呢……听到大爷大娘在厨房(东北话叫外屋地下)操着所谓的“临江味儿”的山东口音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不由得被老两口的和谐场景浸润着脑海,脑子里浮现老两口一个在灶台边、一个在门口到院子里忙活的场景,心里都是暖暖的生活镜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起来洗漱,大娘在低矮的灶台旁往灶口里添着苞米瓤子(脱了粒的玉米棒儿),红红的火炖着锅里的鸡肉黄花菜,嗯嗯😊 ——香香的。大娘又开始摘韭菜,洗净切断,又打了几个鸡蛋 ,只见两块砖头立起搭在灶口两侧,她把火 从灶坑里向外扒拉出一些,拿起铁马勺架在两块砖上,开始炒韭菜鸡蛋——哇!好聪明的做法啊——飘出来的味道不就是记忆中久久难忘的妈妈曾做过的韭菜炒鸡蛋的味道吗[愉快]——好香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饭桌上,大爷向大娘说了句什么我没太听明白 (山东话),只见大娘回到屋里拿出一个药盒(阿奇霉素),大爷示意大娘问问我这药💊 治舍病、怎么服用 ,大娘告诉我说大爷嗓子有些发炎,我把说明书念给他们听了。大爷可认真的听着,知道吃药不能喝酒就倒了杯水喝。吃饭时,大爷怕我吃不饱,总示意大娘给我夹这吃夹那吃的哈哈😄 。满桌子的菜——鸡肉、韭菜鸡蛋、酱肉、黄瓜豆腐丝凉菜、咸鹅蛋等,味道都那么的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爷爱吃馒头,说这馒头还是大娘在去年十一月份回山东探亲时给他蒸的呢,很多都放冰柜冻着了,直到现在还没吃完哈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娘说吃过饭带我进山挖山菜。大娘可细心了呢,帮我找出来防晒帽、手套。吃过饭,收拾完,我和大娘就边走边聊的出村子进了北山。大娘说,林子里有黑熊、野猪、蛇、老鹰 ,熊和野猪都要到秋天才会出现,野猪可贼了呢,每年当庄稼快熟了就会下来拱庄稼,把大片苞米地都会祸害了,一直吃到家门口才会走。林子里的蛇,现在还不会出来,要等天再暖和些就会在草棵儿里游走。大娘说大爷小时候就被蛇咬了两口(她是75年大爷回山东找媳妇儿给带过来的,因为那时山东穷啊,吃不饱,就想到东北来闯生活),当时腿都肿到大腿根了,是长辈抓了蚯蚓放在白塘里化掉,擦那个水,伤口不断放出好多黄水,再加上打消炎针才慢慢好起来(那时的人就靠这些土方法救活自己),一个多月才能下地干活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树木都很干燥,但地面的野菜可长得旺盛,大娘教我辨别野芹菜,她说还有一些野菜,但她从来不吃,怕吃坏了,只捡野芹菜挖,除了自己吃还拿去卖,她说,现在要二十块一斤呢,刚下来时的嫩芽儿要三十块呢!她挖到了两棵山芋头教我认,她说这个要六十块一斤呢,因为是化妆品的珍贵成分,经常挖它手都不会干,因为它的汁液很黏能滋润手的。她还把一株叫(西叶参?)的山菜拿给我看,说它可以入药,以前政府会来收,现在没人买也就没人挖了。还有胡萝卜蒿子(长得像胡萝卜樱子)可以吃的。我又看到了昨天进山时张书记带我看到的冰凌花、老母猪牙菜(它的根长得像山芋头根似的可以吃),这两种花🌸 在我来的三天前刚经历过一场下了三天的大雪,只是冻的把头垂了下来却依然活得顽强,构成了壮丽的片片雪中花 ,我从书记的微信空间看到了图片,真的是太美啦!</p> <p class="ql-block"> 林子深处不知尽头,经常进山的村民也不敢独自走的太远。我们走的路是条山沟,两侧长满了各种山野菜,沟子里有一条水流不知从哪里流下来的,咕咕的流水声音清澈、动听,静心,浇灌心田,大娘说那是山上的地上水积蓄流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到两个小时,我们挖了很多了。大娘夸我认的快,找的菜很准,她说很多人反复告诉也认不准呢,回去可以做馅儿包包子吃,可以炒着吃、焯了拌着吃或蘸酱吃,味美鲜嫩呢。她说,没有粮食、挨饿的时候这些山上的野菜、蘑菇等山货就可以养活人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虽然生活好了,可这里的老人却都不愿意离开这 ,就如大爷吧,他舍不得这辈子在这里置办的家,舍不得养的那群鸡、鹅,不愿意出山,大娘的娘家姊妹孩子发展的都好,让大爷大娘回山东去过晚年,大娘说随着大爷决定等到不能动了再到孩子身边去生活。一是舍不得这里,二是不想那么早给在外打拼的孩子增加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如今这里剩下的38户人家都是留守老人了,由此火绒沟村又被叫作“老人村”。原始的“霸王圈(木愣房)”、“泥打房”(泥房),和这里的老人们,就构成了大山深处一种特别的存在和移民文化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午回来大娘就开始做饭。她说每天三顿饭都很准时, 大爷在外干活儿都会按时回来吃饭,不能晚也不能改。下午,大娘一个人又进山了,回来时背了一大袋子山芹菜,说晚上包包子吃让我尝。看着慈祥、和蔼、热情的大娘,再看看桌子上中午做的丰盛的几道菜,我对大娘说咱们先把这些好吃的吃了,明天再包包子吃吧[愉快]!不然,等我回去了,你和大爷就得吃几顿剩菜了呢!大娘呵呵笑着,我知道她是想把她认为的好吃的都让我尝到。她说,园子里有婆婆丁和小根蒜,那去挖点晚上吃。我在里屋写着日志记录今天的所闻所见,再出来时大娘已生起火开始烧炕了。当大娘又去对面灶台生火时,我发现她拿起一个小木块直接用火机就点着了,我很好奇,大娘说那叫“明子”——是松树的根部,专门用来当火引子用(一点就着,用来生火),在燃烧过程中有淡淡的松树油香味儿,很好闻,让我想起了叫香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一天的见闻,让我有种回到祖辈时期的追溯感,绵长而深远的感觉扑面而来……这一切都让内心充满踏实与厚重感的我,感叹这大山里的生活,既是对逝去的一个个鲜活故事的讲述,又在处处渗透着祖辈们传承下来的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仿佛,昨天的一切,就在眼前……(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