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九子十翰林”的传奇与真实史实

逍遥子

<p class="ql-block"> 作者:乐山 逍遥子</p><p class="ql-block"> 幼小时候,我从村子里叔伯们的口中,听过四川省井研县千佛镇雷家“九子十翰林”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井研千佛有一户雷姓人家,请一个河南来的阴阳老先生,选一重修宅院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这阴阳老先生捧着罗盘,在茫溪河畔转了几天,对雷家当家人说:“我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只是不敢对你实说。如果实说,我的双眼会瞎。我是风烛残年之孤独老人了,如果眼睛瞎了,怎么度过晚年?”</p><p class="ql-block"> 主人说:“放心!你实说,如果你的眼睛瞎了,你就住在我家,我家保证你吃好穿好,给你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 阴阳先生说:“好吧,我相信你们的承诺。我实话告诉你:千佛寺的大乘山下有一个风水宝地,如果在那里建宅院,犹如安坐在一把若大的太师椅上,背后山形如靠背,左边山形为青龙,右边山形似白虎;门前茫溪河,只见河水流进来,不见河水流岀去。水代表财,这寓示财源滚滚而来,却不见财的流失;再有,正对面一道山梁对,又直又平,形如书桌笔案,也如府衙大堂官员座前的案台。好一块风水宝地呀!若是在那里建府第,保你家财运、官运、子孙运,样样齐全。”</p><p class="ql-block"> 主人依了阴阳先生所说,在此风水宝地上建起高房大屋。搬进新宅以后,果然时来运转。做生意,财源滚滚;考功名,连连高中。几年下来,不仅富甲一方,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竟也无一例外荣登金榜,成为翰林,创造了“九子十翰林”的江湖神话。</p><p class="ql-block"> 传说,雷家房屋建成后,阴阳先生果然瞎了。雷家也履行承诺,让阴阳先生住在他家,好衣好食供养他,真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后来,时间长了,雷家对瞎子阴阳先生就不好了。缺衣少食,还要求瞎子阴阳先生,每天摸索着,用石碓窝舂喂猪的粗糠,不然没饭吃。</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瞎子阴阳先生的一个徒弟,从河南来四川寻找师傅。吃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井研千佛,打听到师傅就在雷家。 </p><p class="ql-block"> 徒弟想法遛进雷家见了师傅。师徒相拥,抱头痛哭。徒弟听师傅讲述了在雷家的前前后后的种种情况。问师傅:“有什么办法破此风水?”师傅附耳,告诉了徒弟破解之法。</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雷家宅院前,岀现了一个风度不凡的中年阴阳先生。口中不时喊一声:“看风水!看风水宝地!”这便是那老阴阳先生的徒弟。 </p><p class="ql-block"> 雷家人正闲得无聊。于是便岀门相邀,说:“师傅:你看看我家宅院风水如何?” </p><p class="ql-block"> 阴阳徒弟把这宅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认真看了一遍。说:“这宅院真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后有靠山,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河水,只见流入,不见流出;对面有山如笔案。如此风水宝地,一定是高人所选。家里一定是财源滚滚,科举考试一定是金榜题名,佳音频传,高官辈岀。” </p><p class="ql-block"> 雷家人一听,深感这中年阴阳先生也是高人。便问:“你看我们这宅院风水,还有啥不好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阴阳徒弟:“这宅院风水好是好,却还有美中不足。不知是之前为你们看风水的先生水平有限,没有看到?还是他看到了没有说?” </p><p class="ql-block"> 雷家人说:“先生:你既然看岀来了,可有弥补的办法。” </p><p class="ql-block"> 阴阳徒弟说:“有啊!如果按我的安排,再修一些建筑,便可十全十美。” </p><p class="ql-block"> 主家问:“我家已经是九子十翰林了。若按你说的做了之后,那会怎样呢?” </p><p class="ql-block"> 答:“岂止翰林!” </p><p class="ql-block"> 问:“会岀状元?” </p><p class="ql-block"> 答:“岂止!” </p><p class="ql-block"> 问:“会岀宰相?” </p><p class="ql-block"> 答:“岂止!” </p><p class="ql-block"> 主家大惊:“会出……”(不敢说岀口) </p><p class="ql-block"> 答:“天机不可泄露!” </p><p class="ql-block"> 主家说:“好!好!好!那你就告诉我们,修什么?建成之后,我们一定重金酬你!”</p><p class="ql-block"> 阴阳徒弟:“好!我相信你们。你们看:在你们宅院门前的茫溪河上,修建一座拱桥,寓意蟒带缠腰;再在对面笔案山上,修建一座宝塔,寓意天王托塔。当然,这桥和塔修建的地点、方位、尺寸,必须按我的要求,分毫不差才行。”</p><p class="ql-block"> 雷家满口答应,一切按照阴阳徒弟的策划,选址、开工、修建。</p><p class="ql-block"> 桥和塔竣工之日,雷家支付了阴阳徒弟约定的酬金,大宴宾客。</p><p class="ql-block"> 酒席过半,阴阳徒弟趁乱去后院碓窝旁,背起瞎眼的师傅,来到雷家宅院外茫溪河上新建成的拱桥上,连跺三脚,囗中念道:“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死翰林王!”一溜烟,逃之夭夭。</p><p class="ql-block"> 说也奇怪,雷家从此衰败,雷家的进士翰林们,接连有的人死在当官的任上,有的人被罢免丢官,在家做生意的,也财运不通……乡里乡亲的,也甚感奇怪,不知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有人无意间弄明白:每当夕阳西下,那笔案山上塔的倒影,就像一支箭一样搭在茫溪河那如弓的拱桥上,正正地对着雷家宅院堂屋正中的神龛上。哦,原来雷家宅院的风水,就是这么破了的。</p><p class="ql-block"> 成年后,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增长,我才知道,这九子十翰林的传说,虽然神异、生动、有趣,但是,这个民间传说是假的!完全不可信!</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通过多种媒体的搜索,寻找,终于搜索到了一些井研千佛雷家“九子十翰林”比较靠谱的史实。现分享给各位朋友。</p> <p class="ql-block">  井研县千佛的雷家,始祖是雷汉广。明朝洪武二年,湖广填四川,雷汉广八兄弟携祖母入川。雷汉广骑白马,持宝剑,穿戎装。到达四川省嘉州府井研县千佛寺学堂湾,任凭怎么催促驱赶,白马就是停驻不前。雷汉广举目四顾,只见这里翔鹤展翅,玉带缠腰。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就此定居。</p><p class="ql-block"> 从明洪武年间起,至清乾隆年间400多年间,井研千佛雷家,“家门鼎盛,宦迹接踵于朝”,其辉煌与荣耀,在嘉州府、乃至四川省,都是首屈一指的翘楚。</p> <p class="ql-block">  历史史实是:自明洪武二年雷氏先祖从湖北孝感麻城移居四川井研。有两百年间寂寂无名的。直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祖坟冒烟,第十代传人高中进士,雷氏家族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那位名叫雷嘉祥的子嗣很是争气。做知县,为民兴利;做御使,秉公执法。几十年下来,雷家的名望一步步攀升。 </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后的天启五年(1625),雷嘉祥之堂孙雷起龙再中进士,官至长沙知府。四年后,其嫡孙雷起剑又中进士,家声益振。不过,雷起剑的官运不如堂弟,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能将满腔的愤懑寄寓于诗文。好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雷起剑未能在官场大展拳脚,却在诗坛赢得了名声,不少佳作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比如:“我是人龙君亦龙,吾今胡为乎泥中?凭君借得青聪雨,手揽风云起太空”;再如:“故乡亦有峨眉秀,高入青天瑞气浓。忆昔骑龙当六月,何殊立马对三峰。黄河足底云千顷,白日关前翠万重。尘土驱人征骑远,梦魂飞上玉芙蓉”。时人夸赞雷起剑诗曰:“险劲老苍,无纤曼啁哳(音zhāo zhā,繁杂而细碎)之病”。不过,做诗人毕竟不如做官荣耀,雷起剑心中仍旧“抑塞”,直到长子雷珽升任云南武定知府,这才稍稍有所慰藉。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场了。他们是一对同胞兄弟,雷嘉祥第五代孙,兄叫雷时,弟叫雷畅。乾隆十四年(1749),在直隶宣化(今属河北张家口)知县任上的雷时,接待了一位至尊的客人,即当朝天子乾隆皇帝。因接待工作周到妥贴,兼以雷时“形貌魁伟,议事侃侃”,以至于龙颜大悦,被当即擢升为磁州(今磁县,属河北邯郸)知府。雷时心怀感激,没有顾得上去磁州上任,先赶赴长城岭(乾隆御驾将经临之处),组织役夫清扫积雪,整修道路。磁州与沁州(又名阳城,今山西境内)相邻,而沁州知州便是兄弟雷畅。乾隆巡幸至沁州,召见雷畅时,大为诧异,问道:“前几天在宣化,有新授磁州知州雷时,是你什么人?”雷畅免冠恭敬回道:“臣之胞兄也。”乾隆展颜,原来如此!难怪长得这么像。过了几天,乾隆回銮,过长城岭时,于马前叫住雷时,问道:“朕在五台见过差员雷畅,你知道这人吗?”雷时叩头禀道:“臣之胞弟也。”乾隆连连称好。三年后,乾隆往来于嵩山,两次住在磁州行宫,特旨召见雷时,授宣化知府,赐紫貂大缎,享四品俸禄,并勉励雷时好生办差,以待擢用。同僚朝臣啧啧称异。雷时深得圣宠,感恩图报。守宣化期间,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以至于积劳成疾,就职三月便死于任上,年仅五十四岁。乾隆得到雷时的死讯,深为痛惜,叹息道:“这人着实的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雷时以勤勉周详承蒙恩遇,而胞弟雷畅则以其明敏干练赢得圣宠。兄弟二人均受乾隆知遇之恩,其升迁与荣耀均得益于乾隆特别的关照。不过,相比较而言,因雷时去逝过早,兄弟雷畅得到的眷顾则更为持久。虽然不曾位极人臣,其所得的恩遇,即便是乾隆的亲信近臣也不多见。雷畅所以能赢得皇上持续的恩宠,除了他心眼灵活、凡事总能投其所好而外,更仰仗其出色的才干与过人的品质。史书记载:雷畅“为人重然诺,动止必于礼”,“尤精钩距”(断案),有“白面包老”之誉。得益于此,做平遥知州时,“以其贤能”,初出茅庐便被破格重用;在沁州任上,又因办差出色,令乾隆皇帝“圣心大悦”,并诘问其巡抚道:“雷畅在沁州十年了,怎么还没有升迁呢(何久不迁)”?随后又特旨召见,详询其家世,赏赐其大缎貂皮荷包,并颁旨褒勉,擢升他为常德知府。雷畅得了这么个肥缺,却没有半点兴奋与得意,因为他母亲年事已高,膝下没有侍奉的子嗣(两位兄长不幸早逝)。为了让老母颐养天年,他想辞官。乾隆看了雷畅的辞呈,不仅未责备其不识好歹,反而体谅其忠孝难全的苦衷,御批道:“雷畅是个贤能的差员,可为朝廷再做些事情。如果让他现在就赋闲,不便于朝廷随时差遣。既然他老母需要侍奉,便让他就近办差吧。”于是改授汉中知府。乾隆对于雷畅的眷顾,令宣旨的钦差也不无感慨:“我在军机处好多年了,像这样特别的恩典,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三年后,雷畅的母亲过世,丁忧期满,擢升为汉兴道(相当于副省长),后又改授济东道、浙江督粮道。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南巡,因奏对称旨,又改授湖北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乾隆在手谕中勉励道:“湖北的吏治令朕忧心。如今特别地起用你,望你能尽心办差,别让朕失望。”</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一年,雷畅之子雷翀霄,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中进士。</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四年(1769),雷时之孙雷轮金榜题名,雷家的荣耀再得延续。</p><p class="ql-block"> 雷轮的仕途,就品级而言,未能超过他的前辈。但是,因为他曾巡视台湾,其知名度远在其祖辈之上,以至于被后人视作雷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并且以他为蓝本,演绎出一系列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雷轮,除了才学与聪慧,运气还相当不错。当初,乾隆皇帝主持殿试,正值河防大臣以水患入奏,乾隆皇帝顺水推舟,即以如何治理黄河水患为策问。闻听此问,雷轮不禁一阵窃喜。雷轮幼年丧父,祖父雷时也去世过早,青少年时代,几乎都跟在叔祖雷畅的身边。雷畅在哪里做官,他就随侍在哪里。其间,曾多次目睹黄河泛滥的惨状,阅读了大量治水兴利的书籍。因此,对于雷轮而言,乾隆的策问正中下怀,用不着苦思冥想,便洋洋洒洒,信笔写来。在指出前人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治黄方略,见地甚高,操作性强。乾隆阅后,圣心大悦,钦点为廷试第一名。有了这次的经历垫底,雷轮的仕途便一路顺畅,很快擢升为户部掌印给事中,奉旨巡视台湾府。雷轮在台湾,宣示朝廷整顿吏治、加强海防的旨意,惩治贪吏,昭雪沉冤,以公正廉洁赢得了民心。临别之际,当地民众赠以三株台柚树苗,表达对这位钦差大人的感激之情。后来,雷轮还做过浙江湖州知府、江西吉南赣宁道。做江西督粮道时,跟他的祖父雷时一样,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任所,终年六十三岁。当地人感念其德,立名宦祠以祭。</p> <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百多年过去了,曾显赫一时的雷氏家族,如今已成历史,只有古朴典雅的雷畅故居可供人游览参观,香甜可口的梅家湾台柚可供人品尝,还有“九子十翰林”的传说,可供人们闲聊消遣。</p> <p class="ql-block">  井研县千佛镇“雷氏民居”景区牌坊。</p> <p class="ql-block">雷氏民居大门外,“九子十翰林”景点</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井研县个佛镇雷畅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