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袁”话家史(一)

袁先林

<p class="ql-block">  人必有祖,水必有源。弄清自家姓袁的始祖,一直是埋藏我心中多年的愿望。在这个甲辰年的中元节前夕,终于如愿。电话中结识的同宗兄弟先宝,是荆门市中学的一名教师,平时对家史颇有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退休后主动担起修谱任务。受他多次邀请,在八月遍地桂花开的时节,踏上了回乡寻根祭祖之路。</p> <p class="ql-block">  目前,官方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袁姓人口87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3%,为第37位大姓。袁姓起源的说法很多,因历史太过久远无法考证。但袁姓发展壮大于春秋时期,是有文字记载的。那时,周朝实行分封制,袁氏祖先作为诸侯分封于陈地,建立了陈国,国都位于河南省的驻马店(汝南)。楚灭陈国后,将人口一分为三。强令原贵族搬迁至淮南一带,就是后来的江西袁州;一部分市民搬迁到江苏一带,许多改为胡姓;普通百姓则继续留在陈地。到了江西的袁家人,在经历多次战争的掳掠后,又有一部分人搬迁到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大山里。历史来到元末,江西淇水人口不断增多,朱元璋赶走了张士诚,与汉王陈友谅争霸。1363年,经过鄱阳湖一战,朱胜陈败,明军乘胜追击,攻下汉王首都武昌。</p><p class="ql-block"> 传说我们的江西老祖袁稽,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爱将,统领着千余名士兵,可惜他在鄱阳湖以少胜多的水战中以身殉国,葬身湖中。袁稽共有七个儿子,老二、老三在攻占武昌城和守护洪都(南昌)时,血洒疆场;老五、老六下落不祥;老大、老四和老七在军中却得以幸存。1366年,朱元璋占领了汉国全境后,提拔青年将领驻守边关要塞,以巩固胜利成果。于是,幸免于难的袁家三兄弟,奉命由江西转战湖北,分别据守钟祥双河的乐乡关(荆襄官道)和荆门象河的马牙关(荆襄马道)。</p> <p class="ql-block">  过去,常用祖宗八代都是农民,来形容自己的出身,如今看来并不完全确切。追溯至元末明初,我们骨子里流淌的是大明王朝军人的血液。始祖袁士(字施齐)随军入江汉,任象河卫所武都尉,统领马牙十四关军事,是袁家三兄弟中的老四。象河从唐代开始,就是军事重镇。尉迟敬德筑三关,其中最大的就是马牙关,象河口往北到仙居寺有七个,往南到育溪河观音寺有七个。这里不仅是四川出山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荆襄马道的隘口,属于兵家必争之地。荆襄古道始于春秋战国,楚人出郢都(江陵),向北逐鹿中原,秦始皇修驰道,刘备自新野南奔,曹操率轻骑追刘备于长坂坡,关羽北伐襄阳、水淹七军,来往都是走的这条古道。据史书记载,明军征服陈友谅的是水军,负责镇守汉江双河河口的袁家老大地位更为重要,并节制乐乡关和马牙关,三处均设置了烽火台,互为协防。</p><p class="ql-block">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即皇帝位。不久,明军北伐,追击元军残余势力,而国力不足。朝廷出台了屯兵屯田制度,鼓励将士家属在营区附近耕种,免除三年田赋。于是,袁家三兄弟从江西接来家眷,入籍本地。一边守关,一边带领士兵种地,自给自足。随着明朝江山日趋稳固,守关将士逐渐由军转民。当时,袁家三兄弟分别在钟祥县域的袁家河(双河镇天台村)、象河(当时归钟祥管辖)和烙铁沟(胡集镇周棚村),各自找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繁衍生息。约定每三年兄弟相聚一次,轮流坐庄。当初三处设同宗之法,以鼎足破锅各执为凭,后世遂以此锅为同宗,不修族谱。现在解读祖宗们的真实用意,是为了防止怕族人犯法受到株连九族的牵连,不修族谱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p><p class="ql-block"> 象河开山鼻祖袁士(施齐),他生有十一儿子,我们先字辈是第九房十七世孙。非常幸运,这次寻根溯“袁”,果真的找到了源头。2024年8月12日那天,晴空万里,烈日当头。三河堂(袁家河、象河、烙铁沟)袁氏联宗各房代表,冒着酷暑陪同我从荆门驱车到象河,亲眼见到了600多年前始祖在袁家湾居住和办公过的老屋。那一刻,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复,站在祖屋前浮想联翩。仿佛看到老祖宗当年驰骋沙场、策马扬鞭归来的英姿,又遥想他守关戍边、屯田垦荒远去的身影。离开故乡48年来不枉此行,这种寻到根的归宿感油然而生。祖屋虽显破败残缺,但门楣上江西建筑风格的雕刻依稀可见,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将老宅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象河袁家湾祖屋</p> <p class="ql-block">  自从退军还民后,始祖袁士(施齐)一心一意经营农桑,人财两旺,儿孙满堂。随着添丁加口,袁家湾老屋不够住用,好在战乱之年也积攒了不少钱粮,外加朝廷给予驻军的遣散费,遂在杨桥的焦家畈选址修建民居,取名十户湾。并复制江西老屋的地名,把湾子后山改名龙山,前山改为虎山,一抹乡愁展露无疑。当时,袁士(施齐)已有十个儿子,因第七子刚结婚忌讳搬动,以免影响喜气,实际参加营建新房的只有九个儿子,还有一个儿子尚在少夫人腹中。新房远观青瓦青砖,三进三出,高大的门槛,朱红的大门,气势恢宏。近看粗大的房梁,笔直的立柱,青石板铺就的天井,彰显大户人家的气派。解放后,这里曾作为象河公社的临时办公地。 </p><p class="ql-block"> 十户湾新房竣工之时,也迎来了袁士(施齐)的七十大寿,又恰逢第十一子诞生,可谓是三喜临门。于是就吩咐家人,每天向过路的乞丐和云游的僧人施粥。晚年的袁士(施齐),乐善好施,坚持做修桥补路积德的事。可时间长了,家人们有怨言,他好言相劝之后,仍一如既往。随着行善之举的影响,十户湾在赢得好口碑的同时,集聚的乞丐也越来越多。有睡在柴房的,也有睡在草堆里的,还有卷曲在茅房过夜的。为了不打扰家人们的生活,也让乞讨人员有个安身之处,他组织各房集资捐款修建了一个大庙,取名和尚庙。白天在庙前施粥,晚上供乞丐在庙里过夜。又过了两年,云游的和尚和过路的乞丐,为感谢他常年施粥的善举,纷纷恳求袁善人给予事做。袁士(施齐)想了想说,只要你们每次从外乡来时带一块石头,就能得到一碗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庙前的石头堆积如山。有了这些石头,便动员庙里和尚在庙前河堤上筑坝建桥。因桥是和尚们帮助修建的,就请石匠在桥头刻上“和尚桥”三个字。当时的和尚庙、和尚桥,成为十户湾一带的地标性建筑。50多年前,我在盐池读书住校的时候,每周回家来往步行都要经过这座桥,有时还要在桥上歇一歇脚,却不知此桥竟然是先祖所建。听说和尚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的,和尚桥虽然向南移动后重建,但桥名保留至今。自从知道了和尚桥的来历后,回家再途经此桥,心中对它充满敬重。</p><p class="ql-block"> 1407年(永乐5年),靖难之役早已结束,明成祖朱棣治国安邦,风调雨顺。按照袁家三兄弟每三年相聚一次的约定,这年轮到老四袁士(施齐)做东。在重阳节的这一天,哥仨吃过早饭,在家人的簇拥下,漫步林间,来到十户湾后边龙山的山脊。大哥袁建柏八十有余,袁士(施齐)七十有七,七弟虽说年轻些,也年过花甲。他们站在山头上,不由自主的忆起父兄一起杀敌报国和守关戍边的岁月,感叹壮志未酬身已老。从龙山上下来吃完午饭,哥哥弟弟就被家人们接走了。第二天(九月初十)起床后,秋高气爽,惠风和畅。袁士(施齐)对家人讲,昨天风景没看够,今天还要再去前边的虎山上看看。在七岁的幺儿子等家人们的陪伴下,他登上山头,西望袁家寨上的马牙关,眼前闪现出年轻时守关屯田的画面,回头感慨地说:如果苍天再给我十年,要在门前修堤筑坝,引水灌溉,造福后人。从虎山上回来,袁士(施齐)仍兴致不减,第二天紧接着又约上几位昔日好友,包括碾子湾的陈胡两家,重上马牙关。关上的营房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屯垦的梯田杂草丛生。所幸的是关上石洞(原驻军仓库)里住有几名道士,还算有点烟火气。道士们看来人正是几十年前镇守马牙关的老总,赶紧起身恭迎。原来这些道士都是守关的士卒,因当地女少男多,未能成婚。忙时山涧种地,闲时洞中修炼,共度日月。袁士(施齐)心生愧疚,邀请他们下山居住,自然是婉言辞谢。说话间,一阵山风吹来,几位长者不约而同地打起来寒颤,众人慌忙催促下山。</p><p class="ql-block"> 当天夜晚,袁士(施齐)发起了高烧,连续三天不吃不喝,滴水未进。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梦中常呼唤父亲和战死疆场兄弟的名字,儿孙们便轮班值守。到了第四天,突然好转如初,能吃能喝,还讲述了兄弟七人小时候的故事。儿子们觉得过于大惊小怪了,晚上都各自回到小家。哪知第二天早上,喊他起床吃饭,竟然没有一点动静。原来老人家后半夜已经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悲讯传到袁家河和烙铁沟,大哥请了当地最有名的哀乐队,七弟请来朱砂河得道高僧赶往十户湾超度。灵堂设在十户湾正厅大堂,祭拜的人络绎不绝,牙关山洞道士白天布道,晚上则由僧人念经超度,哀事办了七天七夜。十月初一巳时正式出殡,送葬队伍绵延五六里。一路上由道士引路,灵棺后是袁家河哀乐队,乐队后是袁士(施齐)的十一个儿子,接下来是袁家的子侄和陈、胡两家的子侄,再后边是众邻居和接受过袁家布施的路人。庞大的送葬队伍,在方圆百里首屈一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丧事后来惊动了朝廷锦衣卫,飞报至永乐大帝,急派承天府巡察。得知袁士(施齐)生前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实情,朱棣皇帝被深深打动,亲自颁发御旨,传诏嘉奖。并昭告天下,改十户湾为施齐湾。从此施齐湾地名沿用至今,施齐施粥的故事也载入荆门县志,上世纪八十年代还编入荆门市中小学乡土教材。</p> <p class="ql-block">袁家湾祖屋原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