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1次到榆林是2001年的3月份,那次参加的是全省统计工作年报会。再次真正踏上榆林这片土地,没想到转眼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真想去看看印象里的镇北台、红石峡以及榆林古城。</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陕西省辖地级市,古称上郡,别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等,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p><p class="ql-block">榆林市建制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永乐六年(1408年),榆林之名始见于史。2000年7月1日,设立地级榆林市。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而闻名,特别是其“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到站,迎接我们的是天边那朵云</p> <p class="ql-block">这场雨跟上面的云没有一点关系,下得猝不及防,下得轰轰烈烈,下得真的出不了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陕北民歌博物馆,我们也是拼了,乘出租车坐出了极速飞艇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阳区的陕北民歌文化广场内,总建筑面积约11800㎡,2018年5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于2020年12月31日发出公告。</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六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六个板块分布在四个楼层,参观路线由上到下,逐层进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馆时间:9:00,闭馆时间:17:00;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及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闭馆 。(刷身份证进入)。</p> <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博物馆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这里的讲解员不仅会讲,还会唱,简直就是深藏不露的“歌唱家”。</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太少,只盖了一个章子</p> <p class="ql-block">选了好久的冰箱贴</p> <p class="ql-block">逛博物馆第1次被清理出去,最后一批游客。</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相似图案,均匀分布在在巨大的红色木条上,竟然是九曲黄河十八弯演化出来的“歌〞字。</p> <p class="ql-block">对面是陕北民歌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夫子庙步行街逛了</p> <p class="ql-block">美食吃了没有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晚霞跟暴雨也联系不上</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镇北台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优待证优待了</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关一台”,它作为万里长城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墩台式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留存最大的军事观察哨望与军事指挥台。又因为镇北台除了具有驻兵、观察、传递消息和作战功能外,它的规模又在整个长城沿线上最大,因而赢得了“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p> <p class="ql-block">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麻黄梁镇境内,总面积37平方公里,有黄土峰林地貌景观、第四纪地层剖面、沙漠地貌和古生物化石四大地质遗迹,是陕西一处省级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麻黄梁镇因地势较高,生长麻黄而得名。古长城由东向西穿境而过,以古长城为界,麻黄梁镇呈现出南、北两种不同地貌。</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从镇北台下来本来要去红石峡的,网约司机向我们隆重推荐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立马在网上查了一下,决定改线前往,主要是现在不要门票,区间车相对比较便宜,我们选择了步行,从旅游图上看,我们大约完成了1/3的行程,景色优美,非常值得推荐。</p> <p class="ql-block">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由“一心、两环、三景区、四板块、多景观”结构体系组成,且有黄土峰林地貌景观、第四纪地层剖面、沙漠地貌和古生物化石四大地质遗迹,境内壁立千仞、高峡平湖、血染丘陵等地质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请记住此刻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此刻拍到了最美的云以及最可爱父子图</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我提醒的第1幅图的景色吗</p> <p class="ql-block">此图重点是要看墨色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天气真的不小心被晒伤了</p> <p class="ql-block">入景点和出景点的天气变化,展示出不一样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侧面图</p> <p class="ql-block">黄土地质博物馆、黄土文化艺术馆作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建筑设计采用麻黄梁沟壑纵横的地貌元素,与麻黄梁整体地质地貌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分两层,布展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位于一层的黄土地质博物馆分为序厅、生命演化、神奇麻黄梁、生态文明等6大展区,全方位展示麻黄梁独特的地质遗迹及其科普价值;位于二层的黄土文化艺术馆是集黄土文化艺术展示、研究、创作、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各位艺术家在麻黄梁创作的美术、摄影作品。</p><p class="ql-block">遗憾博物馆没有开放,外形真的很有特色,这个是正面图</p> <p class="ql-block">榆林老街位于榆林市东面,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据红山,是一条集杂货、餐饮、文化、旅游、古建筑为一体的历史老街。</p><p class="ql-block">榆林老街,形成于明成化年间。全长2公里的老街上,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由南至北纵列排开,形成独树一帜的“六楼骑街”历史风貌格局,使老街享有“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亦名文笔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被毁,惟塔独存。凌霄塔为八角形13层楼阁式砖塔,高43米,旧为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p><p class="ql-block">1983、1987年维修塔基,用青砖包砌塔基土墩,并建围墙大门。</p><p class="ql-block">2008年,凌霄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明朝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以其楼基平面为正方形,俗称“四方台”。它建于清代乾隆19年(1754),新中国成立不久被拆毁,2005年在原址重建,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纯木结构。该楼总高19米左右。楼基为4座长宽约5米的石质墩台,1.1米,全楼底层为十字形通道。楼基共有28根巨柱支撑楼体,其中有4根通天大柱竖于内侧,贯通全楼上下,气势十分宏伟。二层楼上为文昌殿,内祀文昌帝君像;三层楼为魁星楼,内祀魁星神像。民间流传二者均为掌管人间文运之事的神祇,备受文人学士的尊崇。该楼之兴建,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名城土庶重视文化之风尚。此楼与新明楼的格局外形大同小异,只是规格略小,二者堪称姐妹。</p><p class="ql-block">嘉庆17年(1810),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各层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所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三块匾额,祖孙三代墨宝荟萃,弥足珍贵,在当地传为佳话。抗战开始,塞上广大军民救亡图存活动如火如荼。1938年夏,榆林举行了大规模献金救国义捐。各界人士争先恐后,慷慨解囊。爱国人士铁匠刘振德先生豪侠仗义,将平日积蓄的200元银洋与夫人的一对赤金耳环当场捐献,极大推动了当地抗日救亡热潮。抗日后援会开会表彰,并赠送“深明大义”匾额悬挂于此楼。</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位于陕西榆林古城,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民国五年(1916)5月庙会失火,顶楼被焚毁。后本寺僧人周宽(俗名陶官府)四处化缘,集资重建。</p><p class="ql-block">万佛楼现分三层,底层为巨砖砌筑四通街道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 、楼基长29.6米,宽18.4米,高 9米。在四通式楼基上,建有二层木结构楼阁。分南北两院。</p><p class="ql-block">北院紧依南主楼而建。中为三楹斗拱彩绘、飞檐翘角的观音殿,东西各设有三楹配殿。南院主楼阁为二层,呈长方形,东西12.6米,南北8.4米,总高9米余。楼东侧设有木楼梯直通顶层。二层主楼全为木结构,上下两层均斗拱飞檐,四角翘举。顶层明廊回绕,歇山楼顶覆青筒瓦屋脊。主楼东西各是三楹配殿。整个万佛楼内原曾供上千个大小不等的佛像,惜现已不存。 1984年万佛楼补修后,辟为榆林县文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没能上到万佛楼上,侧台的风景一样美好</p> <p class="ql-block">新明楼,也称新鼓楼、南鼓楼。位于榆林城内南大街。建于明嘉靖年间。 据《延绥镇志》记载,“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所。”历经清嘉庆、光绪年间及1957年、1983年多次修葺,1986年彩绘。</p><p class="ql-block">新明楼为方形木结构,楼阁占地216平方米,周长180米,总高20米,其中一层高6.27米(含石基0.9米),二、三层高各4.6米,顶部高4.53米。楼基分4个墩,为大青石砌成,基墩间留十字通道,连南、北、西大街。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巨柱支撑着全楼。其中各基墩内角由4根巨柱连通第三层的平枋,4个玉枋相衔构成主体框架。每层楼阁斗拱举架,形成朗朗伸展飞檐,逐层收缩,各层楼檐均用琉璃瓦兽背布局,四周外廊环绕,木雕栏相围,架顶、额枋、根门花窗都雕有花卉、乌兽等。楼顶十字歇山,四檐角攒脊向正中宝顶,全为琉璃瓦脊布顶。现三层楼阁中遗有明万历年间高约2米铜造佛像1尊。 </p><p class="ql-block">1982年列为榆林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钟楼建筑于榆林榆阳古城的鼓楼以北的大街上,即钟楼山下的北大街上,据记载始建于明,后毁于清末的战火。</p><p class="ql-block">新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为仿西洋式建筑。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榆林钟楼。</p><p class="ql-block">榆林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榆林钟楼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三层门、宙额石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棠[2] 、白介微等书写的“蜚英腾茂”、“北临雁塞”、“芹水流芳”、“驼峰拥翠”横匾。</p><p class="ql-block">2022年,榆林市长城保护中心榆林钟楼保护修缮工程经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p> <p class="ql-block">凯歌楼,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六楼骑街中、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楼,这里从老榆林历史沿革、明清遗韵、帝王亲临、民国时期老街印象、古城记忆等五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老榆林城人的生命之礼俗。</p><p class="ql-block">明弘治五年(1492年)建成,原名怀德门。正德十年(1505年),明武宗巡视榆林曾住此楼,后改名凯歌楼。此楼台高8米多,南北长30多米,东西宽20多米,楼下门洞南北贯通。楼上中部建二层木楼,四角有钟鼓小楼,东西有配殿。文革时被拆,现依样重建。</p> <p class="ql-block">古城六楼最北,正是榆林鼓楼所在。</p><p class="ql-block">鼓楼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合为砖砌窑洞式,楼上原有巨鼓一面,击鼓报时,每遇战事,又击之报警,故称“鼓楼”。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如今巨鼓早已不在,惟余鼓楼巍然耸立。</p><p class="ql-block">榆林鼓楼为重檐歇山式两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21.8米、通高18.5米。十字拱券洞承台,承台上正中建歇山式二层砖木结构楼阁,东西四角各建有二间配殿,南北廊道相连,南院木牌楼一座。台基东、南、西、北居中有四门洞开,洞顶砖拱平行,弯度一致,不留棱角,中央部位用四块大砖扯连封顶,为国内外古建筑专家所称奇。</p><p class="ql-block">鼓楼二层南院有四柱三门木牌楼,精美独特,上刻“千古无双”和“裕国富民”匾额。楼下洞门四开,通东、西、南、北街道,门洞上方均有匾额镶嵌,东为“驼峰”,南为“谯楼",西为“芹水”,北为“更声”。</p><p class="ql-block">大楼一层祀3米高铜铸武财神像,楼西南有暗洞设木梯可达二层,遇有边警和匪患时木梯被抽;二层祀铜铸速报神,南檐中部悬有“永镇北方“大木匾。文革中曾改名为人民楼,1975年因嫌鼓楼影响交通而被拆除,2005年复建。</p><p class="ql-block">鼓楼也叫谯楼,所谓谯楼就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用来望远的楼。最初的鼓楼历史久远,那时兴许是古城里的最高建筑,登楼远眺,忆往昔边塞风情,鼓声盈耳,恋旧日古城情思。</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名字无处考究,顺序也乱了。</p> <p class="ql-block">陕北民俗博物馆位于榆林古城凯歌楼内,是一个展示陕北地区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该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再现了陕北农村的生活生产场景,全面展示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包括农耕文化、衣食住行、民间技艺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陕北民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了解陕北民俗文化的好地方,也是一个适合家庭游、亲子游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俗博物馆通过一系列模型和展品,展示了陕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包括老榆林72行小手工业品、生活用具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和生产方式。</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展示了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精美的泥塑作品等,如纸屯、石磨、轱辘井、铡刀、锅灶、织布机、秤砣、煤油灯、收音机、手电筒、炕头狮、算盘、铁耙、木犁等陕北农村老物件。这些展品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迁,还展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密集恐怖症者慎入,仔细看啊,真的是羊拐。</p> <p class="ql-block">能治愈一切的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开心小象</p> <p class="ql-block">海豚戏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