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起平等,就认为是平均,把平等和平均主义划上了等号。平等和平均主义这两个概念,看似相似,但实际内涵却大相径庭。</h3></br><h3>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和享有同等的权利。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就为政治上的平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平等的政治地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政治上的人人平等,是通过平等地行使政治权利体现出来的。</h3></br><h3> 平均主义是在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绝对平均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财产、人格、地位上是极不平等的,小生产者处于阶级地位平等的自发反抗,要求平分地主阶级的财产,因此平均主义就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成为农民闲云野鹤的“理想”社会。平均主义的思想和要求,对于推毁封建剥削制度,启发农民阶级斗争的热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为消灭平均主义观念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但由于两千年来封建的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平均分配的深刻印象,使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把政治上的人人平等与平均主义划上了等号。</h3></br><h3> 社会主义的平等,体现了把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尺度,体现为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即这种平等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在收益上讲不是平等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外部经济环境不同,人们的劳动能力,资源秉赋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不同,以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和创造财富的多少为标准分配个人消费品,必然使人们的收入有差别。而平均主义者,只注意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不关心社会财富的创造,无视个人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多少,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造成奖懒罚勤的不合理现象,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h3></br><h3>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效率放在首位,正因为效率不同,要合理拉开差距。正是这种差距,将劳动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杠杆。</h3></br><h3> 平等不是平均,平均也不等于平等。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的差别,并不等于政治上、人格上,有高低贵贱之分。给勤劳致富的人们一定的荣誉,也不意识着他们高人一等,因为这种荣誉,是每个劳动者通过努力都可得到的。那种认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不平等,就是两极分化的平均主义思想,是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悖的,也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不相符合。</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jA1NTk2OQ==&mid=2247484518&idx=1&sn=7cfa8dd3cf7f5cf9c1160bab9cc123a7&chksm=fb21cf28cc56463eacc0f8fa1f24dae15db73bc64adeb6ed725d80431b2461652f5c7414721d#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