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假齐王,齐王,假王

菩提

<p class="ql-block">看书,楚汉战争阶段,韩信受汉王刘邦之命伐齐,书生郦食在刘邦这里自告奋勇去说服齐王投降臣服,之后齐王也传出了投降的消息,韩信准备折返,被谋士蒯(kuai)彻劝服,无非是无王命不得返,齐王不确定降,如齐王降则无备更易攻打,进而可以扩充自己的实力。韩信接纳建议,从而破齐,扩大了自己的军力和地盘,从而成了楚汉战争的胜负子,这里可以选择任何一方,做个权臣或者诸侯,还有就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最终韩信还是选择了跟随刘邦,跟刘邦要封号“假齐王”,臭流氓刘邦压住心头火,说,还假什么假,直接就是“齐王”,遂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刘邦胜项羽,建立汉朝。</p><p class="ql-block"> 后来汉朝代相陈豨xi反,韩信和其有牵连,是被刘邦削王为候,韩信后悔了,想要里应外合,偏偏自己没有管理好内宅,走漏了消息,被吕后和萧何联手诛杀于宫门。所以韩信是该自立的时候没有自立,不该反的时候倒是反了,何其不智。</p><p class="ql-block"> 故事是赘述,讨论的有两个问题1.韩信在做君王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问题2.古代,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颠覆朝代,能做一个稳定的王朝么</p><p class="ql-block">1.韩信的政治素养不高,政治这破玩意只有利益和对错,没有道义公义,(和现在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大漂亮满口都是道义,真要是有事,除了给浇汽油点火,就是递家伙挑唆,到最后可能还要亲自下场,但是所有的事情瞄准的都是利益)相对比就是刘邦就成熟的多,自己弱的时候,什么假齐王,直接来真格的,等建立起来稳定的政权,没有了最强大的敌人之后,那么啥王啊,直接变成候(最后变成猴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韩信的一开始就没有设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要做臣还是做王,而是在两个目标横跳,最终的结果反而是上下够不到。</p><p class="ql-block">2.审时度势不够,不说他放弃独立这个事情,就是他选择造反的事情也是错的,应该说在他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心生妄念,而且既然决定要造反,家宅不宁(家丁走漏消息),轻信萧何(被诳入宫),没有提防,何以成事啊。明显是骑墙,造反这种事情,难道是找工作么,这么漫不经心。</p><p class="ql-block">3.韩信是将才是帅才,不是君王之才,周边没有攒够足够的谋士,所以在关键点没有人给他真正的指点,之前的蒯彻也被冷落而离去,因此即使他三分天下,他开疆扩土没有问题,治理和守土够呛,有妇人之仁,和项羽何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申的问题来了,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颠覆王朝,能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王朝。春秋战国,大家靠着胳膊粗来说话,动不动就灭了谁,那么军事实力之后呢? 韩信有战场上的谋略,却无治理上的良方(这是我个人的猜测),但是无论是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那段政权交替的年代,大将军和诸侯篡位的极其方便,但是之后也容易被其他大将军重新推翻,仁义礼智信主要是对着老百姓建立稳定的生产环境,真正稳定的王朝,需要集中兵权,对外防御,消除诸侯和权臣,有足够多的谋士武将辅佐,要有稳定的愚民政策,君王个人也需要高的政治素养,咽的下委屈,下得了黑手,推得开政令,舍得了短期利益,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让自己的王朝永远处于上风。成吉思汗看起来就是个武装政权的最好例子,拿元朝的局部来说,人分几等,没有长远治理的谋略,应该说有横扫欧亚的铁骑,但是最终也不过百年,刀尖的锋利拿不到一个太平世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的有点乱,韩信死的不冤,他没有做君主的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