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有2处入选大运河遗产点:衡水景县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坝”和沧州东光县谢家坝运河段。</p> 华家口运河段 <p class="ql-block"> “两岸多停估客舟,樯帆影里酒家楼。橹声摇曳暄前渡,灯火高低照乱流。”明朝诗人时廷珍在《南埠商舻》诗中描述了大运河衡水段昔日的辉煌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进入河北衡水景县后弯道多、弯度大,共有7处大弯,而以华家口最为典型。这些弯曲的河段是为了解决水位落差,降低水的流速,缓解水流对堤坡的冲击,发挥“三弯顶一闸”的作用,但水流到弯大的地方又容易决口。</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华家口段历史上曾多次决口,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了解决水患,清末民初景县知县组织民众在此修建了一座“糯米大坝”。</p> <p class="ql-block"> 在大坝最底部打入浸油松木梅花桩,再用毛石打垫层,然后采用三七比例的灰土掺入糯米浆逐层夯筑而成。弧形曲线的坝体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均匀,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河水冲力。采用这种工艺,堤坝异常坚固,连钉子都楔不进去。此后华家口再也没决过堤。</p> <p class="ql-block"> 现存255米的华家口夯土险工完整保存了当时的施工材料、工艺特征,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利设施的实物证据,因其典型性、完整性、世界唯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屹立百年的华家口夯土险工,为世界人民战胜水患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是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再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设施中夯筑的先进工艺。</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华家口运河沿岸,商贾如云,贸易繁荣,昼夜行船,号子震天。“隋朝开凿大运河,嘿嘿呦啊嘿嘿呦;南北交通真不错,嘿嘿呦啊嘿嘿呦;南来北往大粮船,嘿嘿呦啊嘿嘿呦;又拉客人又拉货;嘿嘿呦啊嘿嘿呦,咱们拉起来呀呦;嘿嘿呦啊嘿嘿呦,华家口里行大船呦……”这是流传于华家口段的运河纤夫号子。</p> <p class="ql-block"> 华家口村,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华家口运河文化展馆将夯土工艺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工艺特点完整地展示在大众眼前。</p> 谢家坝运河段 <p class="ql-block"> 沧州东光县南运河连镇段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多次决口,沿岸百姓惨遭危难,流离失所。</p> <p class="ql-block"> 清末,当地谢姓乡绅不惜重金,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妇孺沿河熬粥,青壮年挑土打桩,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比例混合筑堤夯实,一层接一层筑堤。</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用“铜底、铁帮”来形容它的结实。“铜底”指河床下面是红色的胶泥,不易渗水;“铁帮”说的就是坚固的谢家坝坝体。从那以后,此处再无破堤决口。</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位谢姓乡绅的义举,这段堤坝被命名为“谢家坝”。因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也称“糯米大坝”。不仅保障了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恩荫后世子孙,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守望相助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祖籍也是东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