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远方的美篇

向往远方

<p class="ql-block">  《说说陈铭枢》之十三 宁粤之争</p><p class="ql-block"> 八一南昌起义后,蔡廷锴的第十师也算是起义部队之一,但蔡廷锴不是共产党员,他当时并不认同共产党的思想,认为不会与共产党合作到底。于是,他乘他的部队先行出发的机会,走到江西进贤县时,把他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清理出去,然后带部队独立行动。当时,他们有三种选择,去南京(追随蒋介石),回广东(他们是广东人,广东是他们原来的根据地),等候张发奎消息(当时他们归张发奎领导)。但官兵们一致反对等候张发奎。因为他们这支部队是陈铭枢带出来的,陈跟张的矛盾很大,难取得张的信任(张曾以一位副团长通陈铭枢为理由而处决)。于是决定独立,然后寻找出路。可是,部队给养是一个大问题。他们这支部队每月的费用要十四万元。他们到达河口时,逼赣东十属各县临时凑集,只凑得十四万的八成左右,才勉强维持下来。</p><p class="ql-block"> 可下一步怎么办?蒋介石已下野,陈铭枢也出洋了,一时难于决断。半个月后,原来也脱离了部队的十一军副军长蒋光鼐,带着十万元来慰问他们了。原来他受陈铭枢的指派,代表陈铭枢慰问官兵来了。于是,蔡廷锴表示拥戴和支持蒋光鼐,接受蒋光鼐领导。这时,南昌起义部队正南下广东,李济深兵力不足,希望蒋、蔡带部队假道福建回广东,拦截叶挺贺龙起义部队。蒋、蔡即将部队恢复十一军番号,并扩编为两个师,然后进军福州。第十一军于10月10日进抵福州后,和海军合作,消灭了当地的新编第一军,发电报请陈铭枢回部复职。</p><p class="ql-block"> 陈铭枢接到电报后,即从日本乘船回国,于11月2日到达福州,重握兵符,指挥第十一军。并且立即和李济深取得联系。李济深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后,一直留守广州后方,时任广东政治分会主席。蒋介石下野后,桂系掌握中央实权,而李济深和李宗仁、白崇禧关系很深(李宗仁白崇禧是在李济深的有力支持下打倒陆荣廷旧桂系后据有广西的)。李济深表示欢迎第十一军回粤休整。这时候,政局更加混乱。张发奎、黄琪翔所率第四军,在南昌发生共产党领导的起义之后,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失去方向,决定回广东,得到老上级李济深的欢迎,于9月间回到广东。这时,南京、武汉和在上海的西山会议派重新合作,改组国民政府,而汪精卫则被排挤出中枢要职。第四军这时在政治上倾向汪精卫,要求“拥汪护党”,已和李济深不同。李济深要求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出兵攻击南昌起义后南下的叶挺、贺龙部队。而张发奎、黄琪翔则要求李济深领衔通电反对南京政府,并在广州召开一次国民党中央会议,重新组织政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第十一军正准备回粤时,接到第四军军长的电报,说第四军已先行回粤,这使第十一军回粤驻扎成为一个问题。蔡廷锴即向陈铭枢报告,意思是,第四军已先行回粤,倘双方不谅解,难免发生内争。那时,广东政局更不可收拾了。陈铭枢表示:“你所说的甚有见地。但我向各方协调,或可不至于内争,请你放心。”于是,第十一军与控制福建政权的海军当局达成谅解,肃请盘踞泉州的由收编土匪组成的异已部队,向漳州、泉州前进,暂驻闽南。</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时,广东政局又发生变化。第四军的张发奎、黄琪翔支持汪精卫的政治主张,而李济深不同意。11月15日夜,张发奎、黄琪翔请汪精卫、李济深去上海参加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解决党内纠纷。他们用兵舰送走汪、李后,翌日晚上即发动政变,改组广东政府。于是,南京政府下令讨伐张、黄,任陈铭枢为总指挥,指挥第十一军及第三十二军钱大钧、新编第四军第十一师陈济棠两部,会同西路黄绍竑部、南路徐景唐部,会攻广州。张发奎把所有部队调往东江、西江前线。中国共产党趁国民党内乱之际,于12月11日举行广州暴动。张、黄虽残酷镇压了广州暴动,但南京方面仍坚持要讨伐他们。第十一军主力到达松口。12月17日,陈铭枢在汕头与陈济棠、钱大钧、徐景唐等商议东、西、南、北各路军会攻广州的计划。张发奎、黄琪翔被迫下野,第四军由缪培南、薛岳等率领退出广州,集中惠州、河源一线。他们一度向陈铭枢接洽和平,但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陈铭枢认为这是张发奎的缓兵之计,因而决心一战。</p><p class="ql-block"> 当第四军各部到达紫金、华阳、龙川一带时,第十一军前锋第十师已进抵老隆。北伐开始时的第四军两部(陈铭枢第十师和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均以铁军著名,这时陷入内战。1928年1月2日,陈铭枢命令各部会攻龙川。4日起,两支兄弟部队在龙川一线厮杀。蔡廷锴部向许志锐部发起猛攻,将许师击溃。两军接战时,陈铭枢叹息说:“兵凶战危,非仁人君子不可以将兵。彼小孩辈意气用事,把军国大事作儿戏看,真可痛心!”蔡廷锴回顾这段历史时痛心地说:“许志锐前乃本师之副师长,在河南回武汉时始调接二十六师师长。当彼调升之时,曾调本师之干部30余前往补充。此次自相残杀,所掳获及阵亡官长多为本师之旧部,当时见之无不痛心流泪。”这一仗,蔡部俘获对方人枪千余,对方一营人投降。</p><p class="ql-block"> 此战后,陈铭枢随第十师向河源前进。这时,第四军军长缪培南率主力摄第十一军之背,进抵淡江墟集中。陈铭枢应钱大钧、陈济棠的要求,命令第十师回师老隆。9日起,第四军拼命反击,两军在歧岭血战。陈济棠任左翼,一触即溃,率部退走,使第十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被第四军全力击败,退走紫金。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第四军方面有五个师兵力,其中有作战经验者三个师。而陈铭枢这方面,当时只有四个师,有作战经验者只有一师,有两师完全未打过仗。有一师虽曾打过战役,而师长(指陈济棠)又是常败将军。武器方面,四军方面更优,且第十师官兵疲劳已及,刚从战场上下来。因此被打得大败。双方血战三昼夜,第十师伤亡达三千多人。打到最后,兵败如山倒,敌人稍接近施放冷枪,官兵们就心虚乱窜,秩序大乱。后来,幸亏黄绍竑,徐景唐两部援兵抵达前线,向久战疲惫的第四军进攻,击毙师长许志锐,第四军才向赣南败退。</p><p class="ql-block"> 这张发奎和陈铭枢是一对冤家,两人互不服气。张发奎在北伐中号称“赵子龙”,脾气暴躁,胆大勇猛。两人虽曾为上下级战友,但政治观点不大一致(陈拥蒋,张拥汪),两人又都是广东人,有主政广东的意图。这一战,实在是在所难免。只是苦了他们的手下将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