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源远流长,原是远古时期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五岳中自然景观并不出众的恒山人文景观却很丰富,除以道观建筑群为代表的道教文化,著名的还有峭壁上以文人墨客题词为代表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我要介绍的第一个石刻却不在悬崖峭壁上,而在索道下站入口处。石碑上“恒山”二字乃当代大书法家启功老先生所题。据说先生的每一字都严格遵循其制定的五比八的规范准则,其通过用笔和结体的变化,使得每个字都各具神采,整体上则静中寓动,不急不缓,体势舒展开阔,舒密虚实,不争不抢。君子之风浓郁充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风化严重,恒山摩崖仍数以千计,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大字湾的“恒宗”二字,意思是恒山为“北岳万山之宗主”。此二字为竖写,工整刚劲,遒劲有力,系明成化三十年(公元1494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每个字高约13米,宽6米,面积达30平方米,为恒山历代石刻之冠,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楷体摩崖刻字。虽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字体完好如初,宛如巨屏悬于光滑的峭岩,气势如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岳恒山特种邮票T.163.(4-3)就是以恒山大字湾峭壁上的"恒宗"二字为题材制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恒宗”二字不远处就是遥遥相望的“悟”和“道”二字。两字的字体、作者和书写年代各不相同,不仅体现出北岳曾是佛、道教中心的地位,也反映出北岳佛道二教的文化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道”字下面则是:道生德养,万物伏藏,恒常北上,总玄洞天。 “道”的概念,是道家始祖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终极的真理。只有遵循“道”的原则,才能获得身心最大的自由。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北方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白虎通》载:“北方阴终阳始,故其道常久,故曰常山。”也就是说,恒山因位居北方,而北方阴终阳始,万物所伏,为恒常之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道”字是汉文成留侯张良后裔,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第六十五代裔孙·张继禹所题。</p> <p class="ql-block">"悟"字下面所刻文字是:领悟到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缘合,合而成幻灭,无常为悟空。 这个字讲的是佛教“性空”的觉悟。人们要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即“法”)及现象都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徒有幻象,本性是空。世间万法没有其独立自性,因而是不真实的,诸行无常。在禅悟中,悟得“性空”或“空无”之境,就等于觉解到了佛性或真如。金刚经中有句经文"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传递了佛陀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对智慧的领悟。</p><p class="ql-block">就像一朵花的盛开和凋谢,它们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相继到来和离去。当春天来临,花朵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绽放出美丽的色彩,而当秋天到来,花朵逐渐凋谢、消逝。这种因缘的变化和流动是生命和世界的常态,我们无法抵挡它们,但我们可以学会接纳和珍惜这无常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岳恒山是道教圣地,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修行得道。果老岭附近岩壁上的篆书是明成化年间中顺大夫大同知府汤阴张升所书。小字“大明”,大字“玄岳”。传说真武神人(玄武神)在此修道,因得其名“太岳”,亦名“玄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云灵穴,即白云洞。白云洞高据半崖,晴天纳风,阴天吐云,如雾如烟,缭绕飘拂,景色迷人,确有灵气。据说每到天阴有云雾徐徐而出,必有大雨。洞之深浅、通向,至今不得而知。“石洞流云”为著名的恒山十八景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处石刻最为诗意,“云中胜迹”和“一德峰”错落有致,弥补了寝宫建筑上方石壁的空白与单调。北岳寝宫,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本为恒山的旧主庙,即北岳正殿,也是恒山最早的古建筑。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为进一步扩建恒山,将旧岳庙改为“北岳寝宫”,在天峰岭的半崖间兴建新岳庙,即今天的“恒宗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恒山摩崖最密集处则位于全山最高建筑的会仙府,在其后侧上方的崖壁上,布满宋、辽、金、元、明、清历代石刻,其中以明代居多且字体硕大,笔势雄浑,每个字的高度都超过一丈,左边是“壁立万仞”、“天地大观”,右边是“天山名山”、“绝地通天”,但已被前面的康熙御碑亭遮挡了一部分。此外,较小的还有徐霞客留下的“灵山耸秀”以及附近的“名齐四岳”、“苍翠常新”等,无不充溢着对恒山的赞美之词。“壁立万仞”乃※州梅友松书于万历十年岁次壬午秋八月 。这四个红漆大字位于会仙府北侧石壁的正中,画龙点睛的标明了会仙府的高耸险峻。“天地大观”,乃天启七年岁次丁卯秋八月下※之吉,书者不详。</p> <p class="ql-block">会仙崖上的石刻“天下名山”、“绝地通天”。“天下名山”,大明万历十年岁次壬午秋月中浣贾应才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绝地通天” 是大明崇祯元年琅琊王象所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仙崖上石刻“灵山耸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仙府东端的石刻“夕阳返照”和“苍翠常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恒山十八景之一“危岩夕照”。夕阳岭是一段插入云天的万仞绝壁,面西峭立,每当夕阳西下,“余辉反照千山色,满峪参差入画中”。奇光异景,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仙崖上的石刻“名齐四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双姊指此处紧邻的两棵松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仙山显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之间,陈兴亚领了北平绥靖公署参事闲职,赋闲居家,多与友人相偕游历祖国各地名胜。1935年6月24日,陈兴亚一行乘坐架窝(此行架窝是由骆驼搭架之骆驼轿)前往浑源。他看到恒山上众多的悬崖题字,自己题了“圆浑雄厚”四字,莫德惠则让其子莫松森题了“大恒以宁”四字,均刻于绝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开学生莫松森的题词——大恒以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摩崖题刻“万木阴森”。这处石刻有点好玩,左右均为“万木”,中间为“阴森”,不管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都可念成“万木阴森”。但上三字为“万阴万”,下三字为“木森木”,不知作者深意。</p> <p class="ql-block">张果老为道教八洞神仙之一。张果老在恒山隐居潜修,留下了大量的仙踪遗迹和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太平广记》中记载他“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后终老恒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恒山,五岳之一,号称“人天北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北魏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平城(今大同市)成为北魏的都城。当时的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天师弟子们遵照天师的遗训,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最终选定了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建成了一座世上绝无仅有的挂壁寺院——悬空寺。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地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清“乾隆癸未(1763年)垂镌本《恒山志》记载,当时能考证出时代最早的,同时又是最著名的刻字,要数唐代诗人李白的“壮观”二字,号称“太白遗迹”,为恒山十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留下“壮观”二字。“壮观”石刻书于磁峡东崖之上,笔锋遒劲异常,凸显壮怀激烈之势,不少书法大家都曾特意赶至此地,摹拓石刻字迹。不过有趣的是,相比于正常的书写方式,李白所题“壮观”二字中的“壮”字,右侧居然多出了一个“点”,显得既令人匪夷所思又感到十分有趣。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都认为,此“壮”字实为李白的笔误。不过据后世书法家研究,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多景楼诗帖》中的“壮”字,多出了一个“点”,唐代国诠《善见律》中的“壮”字,也出现了该种书写方式,甚至连元代鲜于枢的《示元度》,同样有“壮”字多一“点”的书写方式。由此可见,“壮”字多一“点”的书写方式,应为当时一种通用的书写法,不仅能够在书写时顺笔,更能增加“壮”字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叹其为“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现存的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悬空寺底部最低处距谷底26米,最高处距地面50多米,(初建时据说距地面90米之高)“奇、悬、巧”的建筑特色将力学、美学和宗教完美结合到一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2010年悬空寺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十大最险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后记:游恒山后应孩子要求根据游历所见整理摩崖石刻的相册送给他,顺便编辑美篇一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内容有不恰当之处请美友多提宝贵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