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䍩木先生1921年9月生,浙江石门人,幼年随父著名画家吴待秋迁居苏州。</p><p class="ql-block">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 上海中国银行国库局任职。</p><p class="ql-block">1949年辞去银行公职,离沪返苏,于家攻习书画。</p><p class="ql-block">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先生应聘执教于该校,并任绘画专业组组长。</p><p class="ql-block">1969年工艺美校改为普通中学,先生改任高中英语教师。</p><p class="ql-block">1972年,先生调苏州市文化创作室,从事国画创作。</p><p class="ql-block">1978年苏州国画馆恢复,先生为该馆画师。1981年苏州画馆升格为苏州国画院,先生出任副院长。1990年先生任国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95年任名誉院长。</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7日在苏州逝世,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吴䍩木先生在中国画坛有着重要影响,除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培养了大批人才,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桃李满园,芳菲天下。他创作之余,还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中国 画技法概论》、 主编《中国古代画家辞典》。他以几十年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继𠄘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弘扬和振兴“吴门画坛”贡献出毕生的智慧与精力。</p> <p class="ql-block">吴䍩木先生怀着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赤诚之心,深入生活,几十年兢兢业业成绩斐然。早在1956年,作品《旅游在雁荡》就在全国首届青年画展中获奖。1978年作品《听瀑》在国家文艺月刊《中国画》创刋号封面上发表,令中国画坛瞩目,1985年起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连续报道吴䍩木中国画创作,他的书画功力令海内外文艺界为之惊叹。1990年先生应邀访问日本,日本前首相宇野接见并宴请先生一行。1992年法国国家电视台专程来苏为吴老拍摄创作录像片。1994年台湾故宫博物院收先生作品《龙吟泉韵》为院藏珍品。先生作品还在美国、德国、丹麦等许多国家展出,均获得很高的声誉。先生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万竿烟雨图》,为周恩来纪念馆作《万倾浩瀚总理情》,特别是2007年先生抱病作《山中一夜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画坛热烈反响。</p> <p class="ql-block">吴䍩木先生很早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苏省委员,后又连任两届苏州市人大常委,他为人温文尔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别人胜于自己,古稀之年仍经常深入基层辅导创作。先生德艺双馨,他常将义卖所得款项悉数回报社会。1996年他把《苍松图》所卖得万元收入全部捐给“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奉献一片爱心。</p> <p class="ql-block">先生与妻子的合影(2004年4月29日摄于苏州装驾桥巷先生家中)</p> <p class="ql-block">先生与妻子在残粒园的合影。(残粒园始建于清代,位于苏州装驾桥巷内。是先生父親画家吴待秋民国16年购置的古典园林建筑,面积仅140平方米,是中国目前现存的最小的古典园林。吴侍秋去世后残粒园由吴䍩木先生继承。)</p> <p class="ql-block">先生与民进苏州市委组织处工作人员交谈。</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有幸与先生在残粒园的合影。(以上所有照片拍摄于2004年4月29日)</p> <p class="ql-block">吴䍩木先生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