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寻秦汉古道——十八盘路</p><p class="ql-block">李廣平</p><p class="ql-block"> 明天就立夏了,岷州刚刚進入春天。早晨八点,与诗人、民俗学者潘硕珍乘坐八路公交车去大沟寨探寻秦汉古道——十八盘路。</p><p class="ql-block"> 在大沟寨村五台冈前進入大沟,在沟内的分岔口转过一个大的平台進入左边的盘路弯,遇见一位骑摩托出来的村民,问及盘路,他指着我们身后一座小彩钢房说那房子后面就是路啊!问及古寺遗址,他说盘路口的那个平台就是,但他也说不上古寺的具体名字。我们便退回路口,沿路上山,开始了行走秦汉古道的探寻之旅。</p><p class="ql-block"> 上到盘路第一盘,向下俯视,便见山脚下一块大三角形的台地,台地上长着青青芳草,这就是盘古寺遗址。盘古寺不知建于哪朝哪代,也不知毁于何年何月,据学者张润平兄说他们曾经在这个遗址上捡到过秦瓦残片,足见其年代可推测至秦代,即在修建五台冈(古崆峒山)秦长城时代就修建了这座寺院,是修建长城和守卫长城的士兵们精神的慰籍和寄托之地。</p><p class="ql-block"> 十八盘路其实不是在山坡上开筑的路,而是在山坡上开挖的壕堑,盘路是隐蔽的,在山上可能看不见路,只有在一定的视角内或者在对面的五台冈上才能看到它一盘一盘的从山脚盘上山顶,总共有十八盘,故称十八盘路,简称盘路。确切的说盘路是一条路,也是长城壕堑。</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路而上,在一处山腰平台上看到一个周边用石块砌筑的台地,上面堆满了散乱的大小石块,这是一个烽燧遗址,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前面的雄伟的五台冈和大沟的沟口。再往上行走,这一段路基本上是直行向上的,在更高的一处山梁咀上,还有一个石块烽燧遗址,只是年代久远,在人为的损坏下现在只有残存的一堆碎石块,但它的基址形状还是明显的保留着,它与前一个烽燧遗址保持着前后呼应的状态,是对盘路的护持和守卫。过了这个烽燧,盘路就是名副其实的盘路了,它在山坡上左右盘旋而上,它是两米左右深的壕堑,即是和平时代行走的道路,也是战争年代的军事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我和潘老师行走在盘旋曲折的壕堑遗址里,感受着远古时代商贾旅人的行走足迹,也感受着烽火岁月杂乱急促的步伐、呼喊与血腥。</p><p class="ql-block"> 走过这些盘路,就到了山梁上,沿山梁平行,再转过一个山咀,就到了后沟梁上了,这里就是分路口,也是一个十字路口,沿路翻过山梁下山就是秦许乡的柏桦滩村。沿左右山梁是一条平行的路,顺左边山梁而行就到了鹿坝,山梁有长城墙体遗址、镇岗寨遗址和八卦楞遗址,它们和盘路同属于一个防御体系,组成一个完整的、严秘的、环环相扣的宏大的军事防御系统,与五台冈秦长城西首起地长城遥相呼应,其规模之宏伟,设防之坚固,布局之精微,都非普通长城段所能比拟,这也证明秦长城西首起地设防的极其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p><p class="ql-block"> 在行走途中,潘老师说:清末岷州举人齐镇东率领全家人应该就是沿着这条道路翻越后沟梁,下山抵达柏桦滩之阳的,在黄家窝棚结庐而居,自称愚叟,写出诸如《愚叟岗八景》《愚叟岗记》等诗文。</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攀登途中遥望见西南面山梁上有一险要挺拔的山峰,上有圆形的建筑痕迹,以为是一个烽燧遗址,便先沿右边的路顺山梁前行,走过两个山头,爬上高高的山峰顶,才发现这是一个开挖的金矿,顶上有水泥圆墙体,全封闭式,一个大管道里还在呼呼的响动,是金矿在作业。山顶上有开挖的金矿石,潘老师捡了一块金光灿灿的矿石带上以做今天被忽悠行走一个多小时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返回到山梁十字路口,潘老师提议我们先过山梁下山,朝秦许方向走,在下山不远的一个山湾里有一户搬迁了的人家,只剩下了残墙断壁,空守着寂静的山川草木,房前高大的白杨树上喜鹊的巢是否还有留守的喜鹊,或许那些喜鹊也随这户人家一齐迁徙而去,远走他乡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走秦许那面没有车,要走很多的路才能在镇上乘公交车,那就得一整天的行走,何况北面岷山顶上有发雨的迹象,在我的要求下,我们又返回到山梁上的十字路口,再向东面行走约百米多,山顶上有一个烽燧遗址,潘老师也走乏了,坐在山坡上补充能量,我上到山顶察看和拍摄了烽燧遗址。站在这里可以眺望到东面的镇岗寨遗址与更远处的八卦楞遗址,这些烽燧和墙体层层相连,遥相呼应,构成一个蜿蜒绵亘于后沟梁上的宏大的长城防御工程,</p><p class="ql-block"> 在山梁上休息一会儿便原路下山,这样走路程最近,下山就有公交车,也就不怕发雨了。下山后在五台冈大雄宝殿的檐下休息,遇一退休的老师和曾经的陈姓庙官,年六十有二,潘老师认识那位老师,他们自谝去了,我和陈姓庙官闲聊,他说沟内的那个古庙遗址庙名叫“盘古寺”,每当阴雨连绵的深夜,周边的村民就能听到从盘古寺传来的美妙的法鼓法螺法器演奏的旋律,都十分称奇。他说自己也没有见过这个寺院,他有通灵能力,看见寺院山门是朝沟内开的,大殿是依山而建,面朝西的,但他也没有再多说。他还说大沟很深,有九沟十八岔之说,沟沟有名,岔岔有名。沟内还有传说中的番王城,但已无迹可寻。他说这大雄宝殿对面的山顶上还有烽燧遗址。但是时间已下午三点半了,我们还要進城,城里已经发了三场大雨了,幸好这里天清气朗,没有发雨,便没有再多交谈,告别了两位老者,走出村庄在公路边等公交车,進城已是四点多了。</p><p class="ql-block"> 据《岷州续志》仙释条记载,五台冈下有刘道士明一砖塔,为生员刘绅题记并诸人的题诗。但塔和碑都已荡然无存,只余《岷州续志》里记录的一点传奇:“明一不知何所出。乾隆丙辰(1736年)结庵五台山上,垂帘趺坐,积五十年不至城市。每夜撒念珠于草中,及晨仍成串。又置盆庵外,承露以浴身,浴竟辄大汗。山有虎,时来榻侧驯卧,明一以手抚摸之,如犬之依主然。或叱之出,则曵尾而去。以是远近传闻,瞻视者踵相接。固不为人言休咎,有以病告,则书符或咒水与之,亦不应者。山下居人王仲人等,请移锡山麓寺群相供养。弟子许国臣、成章,昕昔侍侧。至甲戌之春,许、成他往,归则端坐圆寂矣。今砖塔巍然,老幼咸称刘仙云。”</p><p class="ql-block"> 不知何时修建也不知何年消失,如今成了一片阔大的青青草坪的古寺——盘古寺;古寺旁边仍然沿用至今的秦汉古道——盘路,弯弯曲曲直达山梁;依然茂盛翠绿的万松林;万松林下神秘的刘明一道士塔;无迹可寻的番王城;山梁上遗迹尤在连绵草丛杂树间的秦长城,还有肆意挖掘开采的金矿。世间没有永恒之物,唯有无常才是遍在的真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烽烟,人心的善恶,利益的纷争,人有了肉体,便执迷于肉体,在漫长却十分短暂的生命里,忘了自己还有灵魂。 2024年5月4日</p> <p class="ql-block">从秦长城西首起地五台冈眺望十八盘路</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第一盘山坡下的盘古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前台地上的亭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前台地上的亭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前台地上的亭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后台地上的亭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行走盘路古道</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路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后沟梁上的烽燧遗址</p> <p class="ql-block">山梁巍巍</p> <p class="ql-block">向最高峰行進</p> <p class="ql-block">遥望秦许乡的白桦滩</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秦汉古道</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回首眺望盘路湾</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道十八盘路遗址</p> <p class="ql-block">后沟梁上的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从后沟梁眺望秦长城西首起地——五台冈全貌</p> <p class="ql-block">十里乡面的后沟梁</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下的一户人家(秦许乡)</p> <p class="ql-block">秦许乡面的后沟梁</p> <p class="ql-block">烽燧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