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国家不大,自助游看到的异国风情,无论是城市的地域风光,还是乡村的山川风景,都旖旎纷呈引人入胜。<br> 离开首都贝尔格莱德时,跑过一段高速公路,还是由中国援建的,其余的全是乡村公路、山区公路。 所谓乡村公路、山区公路,是比照国内的公路说的。 其实就是他们城市之间的主要道路,比国内至少要差20年。 从贝尔格莱德驾车一路向南, 只见粉墙红瓦的房舍在田野星罗棋布。 不时有各种宗教的教堂点缀其间。 小伙子们在村边的足球场上你争我抢。 路边草坪上矗立的纪念碑,由碑上的五角星和人物造型推断,这是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春天的塞尔维亚乡村, <p class="ql-block"> 风和日丽,极目天舒,让人心旷神怡。</p> 修路的工人在半幅施工,本来不宽的路面堵了一长溜的车。<br> 交通警察尽职尽责,火眼金睛地从一长溜车队中发现我们的车是外国人开的,当即履行职责指挥靠边检查,当场予以超速罚款,罚款数额相当于120元的人民币。 沿着山区公路行驶,遇到一大片红屋顶,那是一个城市,叫查查克市。正午时分,站在山路上停车远眺,红色屋顶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妖娆。 这里距贝尔格莱德以南一百四、五十公里,是莫拉瓦州的行政中心、莫拉维察省的首府。 虽是省的首府,也只有十多万人口。 继续向深山前行,来到一座修道院,软件翻译为“主显圣容修道院”。 查网页得知,17世纪前就有这座修道院,后被夷为平地,至今还能看到当年带玫瑰装饰的大理石板和壁画、祭坛的碎片。<br> 到了19世纪初,重建了修道院,形成建筑群,沿着山边修了围墙以加固保护。 修道院建在奥夫卡尔山的山顶下,此地人烟稀少,极为幽静。不大的院落,房舍、庭院、草坪管理维护地异常整洁,一切都打理的有条不紊。<br> 整个修道院鸦雀无声,四面八方静悄悄的,<br> 好像一个人也没有,不知修女都哪去了。<br> 绿茵茵的草地上立着东正教的十字架,下面平放着几块大理石板,周边拱卫着几盆常绿植物,角上还有所带灯楼的小房子,我想应是修道院前辈的长眠之地。 这个修道院的墓地设在院子里面。<br> 升天后的修女在此都能得到一方净土。 在修道院参观的除了我们,还有带着一双儿女的塞尔维亚夫妇,黑衣修女送上茶点咖啡以示招待就悄然退下。<br> 这对夫妇到过中国,男的作为足球界人士,曾在长春、深圳和香港等地打过足球赛。 见到我们如同见了老朋友,倍感亲切分外热情。<br> 调皮的小男孩在墓地的十字架上爬来爬去,做父母的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塞尔维亚民众对这个修道院推崇备至,认为是“最圣洁”的。<br> 与修道院的清净不同,兹拉蒂博尔是有着一湾湖水的热闹的旅游小镇。 小镇上有居民有数千人,来来往往的游客远不止这个数。 投宿的帕利萨德酒店,掩映在兹拉蒂博尔的山区森林中。<br> 清晨一出门就是密密的松树,清新的松香芬芳沁人肺腑,兹拉蒂博尔的塞语之意就是“金色的松林”。<br> 镇上既有生于1868年卒于1944年著名人物的铜雕,<br> 也有牵着毛驴拄着拐杖不辞劳苦跋涉于途的小人物的塑像。<br> 居民区的一角有个酒馆,在反抗法西斯的战争时期,铁托常来此活动,次数多了连厨师都知道他爱吃的菜,酒馆也就命名为“铁托酒馆”。 我们在铁托酒馆用的晚餐,也算是品尝了厨师提供给铁托的相同菜品。 出售食品的镇上小店里,除了常见的奶酪、咸肉外,还有一种塞尔维亚风味的肉食,是牛肉腌制晒干加工制成的,切成片配面包生吃,很受当地人喜欢,卖的价格不便宜。 入夜,兹拉蒂博尔开始了夜生活,旋转的摩天轮闪烁着五彩灯光。<br> 餐馆里满是用餐或者品酒的人群,<br> 顾客盈门,络绎不绝。 小镇上最吸引人的是登山索道,夏季观光,冬季滑雪,长达9公里,据称是世界上最长的。<br> 坐着索道缆车登上山顶, 远眺绵延不断的群峰, 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离兹拉蒂博尔不远的乌日策市西罗谷镇,在不大的圣彼得与圣保罗教堂边上, 有座户外露天博物馆,保留着兹拉蒂博尔山区19世纪末的传统村庄,是塞尔维亚受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br> 村庄里有几十栋老房子,里面陈设着当年的老物件。<br> 房屋进门的地上,有火种整年头不灭的火塘。<br> 和国内西南少数民族的有点相像。<br> 老房子的墙体是木头的,屋顶做瓦的也是木头,<br> 用一层层的木板遮风挡雨,做成很有特色的大屋顶。<br> 房子有储存粮食的谷仓。<br> 有酿造白兰地的造酒作坊。<br> 还有用于烤制面包的面包房。<br> 一群参观古村的塞尔维亚大学生,想与老房子合影留念要我帮助,我用相机拍后却不知怎样把电子相片拷给他们,聪明的大学生拿出手机直接拍下相机屏幕上的图像,语言不通的双方开怀大笑。<br> 附近有个顺着山势建的度假村,比照着古村博物馆的风格,全部用木头打造,人们叫它木头村。<br> 木头村原是塞尔维亚导演拍电影搭的场景,电影拍完了就改作度假旅游。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东正教堂是木头的。</p> 教堂里面的十字架、人物画像是木头的。<br> 房顶也架上木质的十字架。 客房的地板、栏杆、走廊、楼梯, 还有各种酒吧、大小餐厅, 出售塞尔维亚纪念品的商店, 以及服务和接待用房,等等, 清一色都是木材打造,真真是到了木头的世界。<br> <p class="ql-block"> 清晨,外面飘起了雨点,</p> 坐在客房露台,欣赏木头村的雨景,舒适又惬意。<br> 在木头村的中间,有个石砌的地下室,门上画的铁窗里有两个被关的男人,门楣上面的塞文翻译器译为“城市监狱,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搞不懂是啥意思。 木头村外面不远处有个石台,放着一门火炮,立着一个拿枪的军人,也不知是纪念哪位英雄。<br> 拍电影的场景改的旅游项目,还有窄轨铁路和小火车。<br> 这原先是贝尔格莱德通往萨拉热窝的铁路中的一段,上世纪70年代被废弃。 还是那位导演,用铁轨和火车做场景拍电影。<br> 拍完后顺势给游客观光。 成了塞国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小火车开行的里程为8公里,来回一趟要两个小时。<br> 每天上午下午各开一班。 每班火车上乘客都满满当当。<br> 去时,蒸汽小火车使劲地添煤提速,不停地越山坡穿山洞。<br> <p class="ql-block"> 慢慢悠地穿行在山林间,驶向终点站。</p> 回来时,有三个车站可以分别停留20来分钟。<br> 乘客纷纷下车,四散开来,<br> 东张西望地观赏山间的风光。 大人们在享受铁道旁的阳光明媚。<br>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爬上铁轨旁边的山坡。</p> 有的攀着车厢爬上爬下,都好像是在郊外游玩一般。<br> 这位中国老太太,和联通公司派驻塞国工作的女儿一家也来体验小火车。 到站了,戴大盖帽的老列车员,很负责地挨个打开车门。<br> <p class="ql-block"> 车站外,有辆车胎换成铁轮停在轨道上的轿车,这也是那位导演拍电影的道具。</p> 塞尔维亚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大城市叫诺维萨德,有人口三十七八万,城市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塞尔维亚的政治文化中心,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雅典”。<br> 2021年诺维萨德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br> <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诺维萨德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德意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铁托领导的1975年,为了表彰城市的英勇,该市被联邦政府授予“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的荣誉。</p> 北约轰炸时,诺维萨德也未能幸免,至今在流经城市的多瑙河上,还能看见被炸毁的大桥留下的桥墩。<br> 诺维萨德最为著名的景点是彼得罗瓦丁城堡。<br> 城堡坐落在多瑙河畔一块高40米的巨大岩石上。<br> 从1692年就开始修建,修了94年才全部建成,现在是塞尔维亚的国家保护历史遗迹。 城堡向多瑙河凸出的一角有个钟楼,白色的楼身并不很高,黑色的钟盘却很显眼,据说是为了让多瑙河上行船的水手和渔民能看清特地放大的。 钟楼下的栏杆挂满了铜锁,这个风俗国内也有,也不知是中国传到外国还是相反。 在这遇到一对美国和亚美尼亚夫妻,两口子在广东顺德的中学教英文,都会说中国话,假期到亚美尼亚探亲,带着女方父母来旅游。<br> 在顺德生的女儿,她们笑称是“中国制造”的。<br> 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堡垒, 彼得罗瓦丁城堡构筑了地下工事,<br> 地下的工事长达16公里。<br> 如今的城堡成了一个大公园。<br> 美术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作品。 音乐家旁若无人地自弹自唱。 轻歌曼曲悠然飘散。<br> <p class="ql-block"> 啜着美味咖啡,看着多瑙河在城堡旁缓缓流过,老外的公园时光就是这么散淡。</p> 走过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br> 来到诺维萨德的城市中心自由广场,首先看到的是哥特式尖顶直入云霄的玛利亚大教堂。 对面是诺维萨德的市政府。 市长和政府的机构在这个地方办公。<br> 在市政府和玛利亚大教堂中间的广场上有一尊铜像,铜像的人物昂首挺胸高举右臂,像是在慷慨激昂地演说。他名叫斯韦托扎尔.米莱迪克,是当地著名的政治家,19世纪60年代两次被选为诺维萨德市长,还当过塞族地区的总统,政治影响力非同寻常。从1939年起,诺维萨德市为他竖立的青铜雕像,就在自由广场屹立着 。<br> 大教堂后面有条步行街,老百姓悠闲地品着冰淇淋。<br> <p class="ql-block"> 一杯咖啡在手,悠悠然消磨个大半天,日子过得挺闲散。</p> 像这样还在操劳的人是少之又少。 在塞尔维亚旅行, 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里老百姓与世无争的平和心境,<br> 也许这是南斯拉夫在铁托谢世国家解体后, 分裂的小国在列强环伺下经历战火后的无奈。<br> 前南斯拉夫的国旗和塞尔维亚的国旗一起飘扬,<br> 想必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深怀念。<br> <p class="ql-block"> (2024.8.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