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壁画,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在广州市花都区,传统建筑中光祠堂就尚存300多座,建筑年代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装饰主要有“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陶塑、灰塑)一壁画”,建筑技艺高超而娴熟,虽程式化明显,但仍不乏精品,不仅体现了广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的壁画相较雕塑而言,更是以其成本相对较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快速传达信息等优势,集中反映了近代广府民间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见证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带有壁画的传统建筑被拆除、翻新或重建,导致大量壁画遭到毁坏或消失。基于此,2014年7月,在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提出要“保护广州壁画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后,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向全市印发《广州市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关于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开展壁画专项普查的通知》(穗文物〔2014〕717号)),发动全市力量,专门进行壁画普查。我区洪秀全纪念馆在壁画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花都祠堂壁画》,区文化馆的刘兆江出版了《广州祠堂壁画》,以上研究成果以图录为主,读者可以欣赏到广州(花都)传统建筑壁画的精美图像,领略其艺术魅力。对于艺术爱好者、研究者和文化传承者来说,图录是欣赏和研究这些壁画的重要资料;图录可以记录和传承广州传统建筑壁画的文化内涵,壁画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宗教、神话和民俗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人们可以通过读懂它们,一方面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持;保存的高清壁画图像,也为以后广州传统建筑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然而,以图片和简要说明的形式呈现也存在天生的不足,比如无法完全展现壁画的细节和质感,无法从多学科角度来参与讨论、比较研究广州传统建筑壁画,也无法详细阐述壁画所体现的场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建筑整体风格和功能的紧密联系,如此等等。鉴于以上原因,我馆陈列研究部组织相关力量,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近代广州市花都区9个镇街(梯面为客家地区,除外)的代表性传统建筑(不限于祠堂,还包括庙宇、民居、书院、书室、书舍、家塾、门楼等)壁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将研究成果以系列推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更多详情可长按二维码识别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