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2 年,时年 86 岁的开国中将韩伟自觉所剩时光无几,遂唤来儿子韩京京:“湘江战役中,我率领的闽西子弟皆已牺牲……我离世后,莫将我安葬于八宝山……”</p><p class="ql-block">身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韩伟完全具备将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资格,然而他坚决不同意,缘由在于,他是红三十四师仅存的团长。</p><p class="ql-block">为何韩伟执意不选择葬于八宝山呢?</p> <p class="ql-block">1934 年 10 月,鉴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挫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其序列涵盖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队,总计 8.6 万余人。</p><p class="ql-block">红三十四师归属于红五军团,师长系陈树湘,而韩伟担任红三十四师 100 团团长一职。</p><p class="ql-block">长征开启之际,依中革军委之令,红一、三军团充当前锋,九军团卫护左翼,八军团卫护右翼,中央与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队处于中间,五军团担当后卫。</p><p class="ql-block">或许,自中革军委此项命令下达伊始,红三十四师的结局便已注定。</p> <p class="ql-block">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成功穿越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后,抵达了由敌人所设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p><p class="ql-block">11 月 27 日,红一军团红二师的一部分力量成功突破湘江。次日,红四师的一部分力量亦渡过湘江。在他们占领湘江对岸阵地期间,敌人增强了对红军的“围剿”强度,空中有飞机,地面有大炮,持续轰炸,致使红军全部渡江极为艰难。</p><p class="ql-block">此刻,红军虽达 8 万余人,然而敌人的数量竟是红军的 4 倍之多,且就武器装备而言,敌人远超红军。</p><p class="ql-block">于这般关键之时,朱德向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频发多封“万万火急”的电报。</p> <p class="ql-block">红三十四师于 1933 年由闽西游击队整编而成,其初建之时,师长为周子昆,政委系谭震林,归红一军团统辖。</p><p class="ql-block">1933 年 9 月,中革军委先将红三十四师归入红九军团,其后,再度把三十四师划至红七军团。</p><p class="ql-block">直至 1934 年初,红三十四师终归由红五军团指挥。</p><p class="ql-block">红三十四师的师长乃陈树湘,其下辖三个团,分别为 100 团,团长是韩伟;101 团,团长为苏达清;102 团,团长系吕宫印。每个团约有 1700 余人,全师总计五千余人。</p><p class="ql-block">长征伊始,红五军团获任全军后卫之职,红三十四师则为红五军团之后卫,实则,红三十四师乃全军总后卫。</p><p class="ql-block">1934 年 11 月 27 日,中央红军开启渡湘江之程,红三十四师在灌阳文市、水车一带领命进行阻击。</p><p class="ql-block">在面对兵力占优的敌人时,红三十四师毫无退缩之意,凭借全师战士的英勇奋战,敌人始终未能越过阵地分毫,红三十四师圆满达成了中革军委赋予的任务,然而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p><p class="ql-block">1934 年 12 月 3 日,中央红军主力皆已渡过湘江,于灌阳文市、水车一带,红三十四师的战士们凭借血肉之躯,坚守达五天五夜。</p><p class="ql-block">当日,他们收到了撤退的指令,与此同时,一则负面的消息亦传来。</p> <p class="ql-block">敌军已把红三十四师围困于湘江东岸,中革军委获此情况后,旋即下达指令,要求红三十四师自东向西跨越灌阳至新圩公路,朝西突围。</p><p class="ql-block">陈树湘领受命令后,未敢有丝毫延误,旋即自板桥铺一带跨越公路,朝西突围。</p><p class="ql-block">然而,在他们赶赴湘西凤凰嘴渡口的进程中,竟遭遇敌人的猛烈攻击,红三十四师全力抵抗,于此役中,部队损失甚巨。</p><p class="ql-block">其中,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 团团长吕官印以及 102 团政委蔡中相继捐躯。</p><p class="ql-block">西行未竟,陈树湘率部折返,然而在其折返途中,再度遭遇敌人攻击。</p> <p class="ql-block">在这第二战之后,部队中 100 团政委侯中辉、101 团团长苏达清以及 101 团政委彭竹峰相继捐躯。</p><p class="ql-block">12 月 5 日,陈树湘召集全师的团级干部。彼时,整个师中,团级以上干部仅余三人,分别是师长陈树湘、师参谋长王光道以及 100 团团长韩伟。</p><p class="ql-block">陈树湘表示:“我们需实施突围,作出两项决定。其一,朝敌人力量薄弱之处突围;其二,倘若突围未能成功,我们要为苏维埃奉献自己的全部热血。”</p><p class="ql-block">在聆听完师长的话语之后,韩伟有所领悟,郑重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紧接着,陈树湘又言道:“韩伟,由你率领部队突围,我来负责掩护。”</p><p class="ql-block">韩伟摇头否决,执意表示:“您身为师长,只要您安然无恙,此师便依旧存在。您率领师主力进行突围,由我带领 100 团负责掩护。”</p><p class="ql-block">陈树湘望向韩伟,这两位老战友紧紧地相握双手,一切尽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然而令韩伟未曾料到的是,此次分别,竟成了他与师长陈树湘的永诀。</p><p class="ql-block">陈树湘偕同参谋长王光道引领师主力七百余人实施突围,进入湖南江华地域之际,遭遇敌人的拦阻。于牯子江作战之时,陈树湘腹部遭受弹击,身负重伤。</p><p class="ql-block">在万分危急之时,陈树湘将师参谋长王光道唤至跟前:“我大抵是难以支撑了,我下令由你率领剩余部队突围。”</p><p class="ql-block">王光道噙泪应允。</p><p class="ql-block">如此一来,陈树湘身负重伤却与两名警卫员手持机枪进行掩护。</p><p class="ql-block">在敌人一拥而上之际,陈树湘遭敌人俘获。</p><p class="ql-block">而另一侧的王光道率领部队突围至湖南宁远之际,遭敌人攻击,当场殒命,其余战士最终仅余 90 余人,这些人员后续于湘南开展了一年多的游击战,最终因弹药粮草耗尽全员牺牲。</p><p class="ql-block">陈树湘遭俘后,敌人甚为欣喜,对其待遇尚佳。借此契机,陈树湘把手伸入自身负伤的腹部,扭断了肠子,英勇就义,年仅 29 岁。</p><p class="ql-block">另一头与师长陈树湘分别的韩伟,把自身所属 100 团尚存的 300 人,重新整编成了三个连。</p><p class="ql-block">当晚他率领这 300 人实施突围之际,遭遇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追击。韩伟指挥所属部队且战且退,未过多时,原本 300 多人的队伍,已缩减至 30 余人。</p><p class="ql-block">此刻,韩伟率领三十余人抵达了兴安县与灌阳县交界的海洋山。</p><p class="ql-block">韩伟:“目标规模过大,恐怕我们无人能够成功突围。在此,我宣告如今众人化整为零,分散实施突围,力求人人均可突围成功。”</p><p class="ql-block">依韩伟之令,众人相继离去。</p><p class="ql-block">然而韩伟并未撤离,他携同团内仅存的 5 名干部,把敌人引至悬崖之畔。</p><p class="ql-block">在与诸位战友饱含深情地握手之后,韩伟等人毅然纵身跃下,切实地做到了为苏维埃奉献出最后一滴热血。</p> <p class="ql-block">不久,韩伟苏醒,映入其眼帘的,乃是一张生疏的面庞。</p><p class="ql-block">原来,韩伟跳崖后挂于树上,恰值当地郎中王本森上山采药,见此红军战士,王本森遂将韩伟与另外两名红军战士带回了家。</p><p class="ql-block">韩伟及另外两名战士于王本森家中地窖隐匿了一周,而后离去。</p><p class="ql-block">彼时,另外两名战士,其一因腿部折断未能离开,韩伟与另一战士再度分头寻觅红军,然而一路均无所获。迫于无奈,韩伟只得先行前往武汉,在其弟家中落脚。</p><p class="ql-block">数日后,韩伟正要就寝,猛然间敌人前来将其拘捕,缘由是有一名叛徒指认了韩伟。</p> <p class="ql-block">韩伟当下内心极度愤懑,却又无计可施。身处狱中,不论遭受何种酷刑,他均隐匿了自身红军干部的身份。</p><p class="ql-block">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我党与国民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周恩来向蒋介石提议“释放政治犯,共同应对国难”。</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表示同意,然而亦提出一项条件:红军战士送至延安,干部送至南京。</p><p class="ql-block">韩伟颇为幸运,因其身份未曾暴露,得以返回延安。</p><p class="ql-block">于延安,韩伟投身抗大展开学习,此间,其生活甚为平和,然而每逢夜深人静之际,韩伟总会暗自一人落泪。</p><p class="ql-block">整个红三十四师全员拼尽,仅余他这一位团级干部,每当思及此处,韩伟便难以抑制,泪水潸然而下。</p> <p class="ql-block">半年之后,正当韩伟准备授课之际,他突然接到了抗大教育长刘亚楼传达的通知:毛主席要召见他。</p><p class="ql-block">闻及刘亚楼之言,韩伟既觉欣喜,又感愧疚。</p><p class="ql-block">他的记忆,仿若回溯至十余年前。</p><p class="ql-block">1924 年,时年 18 岁的韩伟于安源路矿加入共青团。投身革命后,韩伟所接到的首项任务为每月两次在安源与长沙之间往返,负责传递信件。</p><p class="ql-block">于安源路矿,将信件交予韩伟的包括刘少奇、李立三等人,韩伟抵达长沙后负责送信,有时需送达至一位名为毛润之之人处。</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毛主席恰好自上海返回长沙,韩伟得以结识毛主席。</p><p class="ql-block">1927 年,韩伟投身于毛主席引领的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韩伟始终伴随毛主席,自湖南行至江西。</p><p class="ql-block">在“三湾改编”之际,韩伟获任排长一职。当日,韩伟专门去向毛主席辞别,毛主席赐予他一言:“坚持到底即为胜利。”</p> <p class="ql-block">1929 年初,毛主席和朱德引领红四军朝赣南行进,当军部于寻乌县项山圳下村驻扎之际,猝然遭遇敌人两个团的攻击,在一片混乱中,毛主席与朱德成功率领部队突围。</p><p class="ql-block">其后,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出现,毛主席提出组建一个前委混成大队。</p><p class="ql-block">韩伟获提名担任副大队长,与此同时,毛主席决议组建一个警卫排以守护军部,经毛主席指定,韩伟出任排长一职。</p><p class="ql-block">据此,韩伟铸就了一段历史,他成为了毛主席的首位排长。</p><p class="ql-block">此后,韩伟始终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处征战,相继出任红军营长、团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韩伟在离开毛主席前往军队任职以后,尽管他和毛主席在空间上的距离拉长了,然而毛主席未曾将他忘却。</p> <p class="ql-block">1934 年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几近全员阵亡,毛主席闻此消息,泪落如雨。</p><p class="ql-block">1937 年,韩伟被送至延安之际,毛主席满心欢喜,始终期待韩伟前来,然而苦等半年,韩伟仍未现身。毛主席难以再继续等待,遂找来刘亚楼,令其通知韩伟前来相见。</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依约之时,韩伟抵达了毛主席的居处。</p><p class="ql-block">听闻毛主席诙谐的言辞,韩伟略带羞赧地笑了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继而问道:“为何来延安半年仍未看望于我?”</p> <p class="ql-block">韩伟垂首,言不由衷地表示:“恐主席事务繁忙,无暇顾及。”</p><p class="ql-block">韩伟:“主席,是我有误。”</p><p class="ql-block">韩伟:“主席,我渴望奔赴前线抗击日寇。”</p><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向韩伟问询,当初于延安缘何不前去面见毛主席,韩伟表示:“未敢去见毛主席,乃因我思想负担过重,一直认为自己在湘江作战时表现欠佳,且还曾身陷国民党的牢狱。”</p><p class="ql-block">1938 年 8 月,毛主席未曾忘却韩伟之事。此后,韩伟前往晋察冀军区,相继出任八路军的团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p><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期间,韩伟先后担任热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 67 军军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建国之后,韩伟先后出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务,在 1955 年授衔之际,韩伟获授中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在红三十四师的干部里,韩伟是唯一得以幸存的开国将军。</p><p class="ql-block">在其晚年,韩伟每每念及自己的老师长陈树湘,便茶饭无心,只因始终不知这位老师长的遗骸所在之处。</p><p class="ql-block">这亦构成了韩伟人生之中的一项缺憾。</p><p class="ql-block">1992 年,韩伟离世,其子韩京京依循韩伟的遗愿,把他安葬于福建闽西革命公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