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延长县交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经过讨论,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决定在瓦窑堡创办抗日红军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短期紧张的筹备,同年6月1日,在瓦窑堡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大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庙堂前空地上临时垒起了一个土台子,台上摆着一张长方桌和几条木凳,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的横幅,红大第一期正式开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莫文骅任党总支书记。学员编为三个科,第一科(高级科)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全科共40人,其中红军师、团以上干部38人,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身上有三处伤疤。他们是:林彪、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黄永胜、罗保连、周建屏、陈光、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陈士榘、赵尔陆、杨立三、谭冠三、莫文骅、郭述申、耿飚、张纯清、贺晋年、符竹庭、刘惠农、宋裕和、彭加伦、边章伍、张树才、张经武 、杜理卿(许建国)、吴富善、萧文玖、童小鹏、贾立夫、邓富连(邓飞)、张达志、刘鹏。还有朝鲜同志武亭,越南同志洪水。第二科(上级科)科长周士第,主要训练营、连干部,全科共225人,分为两个队。第三科(普通科)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主要训练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全科共有800人,编成6个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科、第二科学习内容为政治、军事、文化,校址在陕北瓦窑堡、保安。第三科学习内容为识字、看报、作文,校址在甘肃环县木钵寺。1936年11月,第三科与红二、四方面军随营学校合并,当时称“抗大第二校”。1937年3月改称“抗大步兵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期共招学员1065人,除武亭和洪水外,全部来自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多数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是名副其实的红军骨干。能够入选红大第一期的学员,皆是从优秀的红军指战员中遴选而出,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强手中的强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校风。</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抗大学员讲课。</p> <p class="ql-block">朱德到抗大视察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这份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目前最新征集的教职学员名单,笔者注意到这个名单中有杨上堃的名字,从排列顺序看位于最下方几行,表明杨上堃等是新近增加进名单的。笔者曾看过一个更老版本的陈列馆第一期名单,里面就没有收录后面几排人的名字,包括杨上堃。这也表明这个名单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有新的教职学员发现,现有的名单也将随之补充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共计190名,其中第1科学员40名,其余150名,估计第2科学员所占比重要大,据相关资料第2科学员225名,第3科学员800名,这800人都是部队的班、排基层干部的和部分老战士骨干,由于他们长期在一线作战,牺牲人数应该很高。所以从这个角度,这个190人的名单,第1、2科的学员人数应该占据了大部分,而第3科的学员由于过多牺牲,笔者认为能够列入名单的人数并不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就这张第一期学员名单截图(杨上堃上下几排),简要说说他们都是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上堃右边这位谭希林,55年开国中将,他是一个老资格,黄埔军校第五期。参加秋收起义跟毛泽东上了井冈山,红大第一期时,他应该不是学员,而是红大地方干部营营长,属于是教职干部序列。抗战时在新四军任旅长、代师长,解放战争任山东野战7师师长、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三野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司令。解放初是著名的首批“将军“大使之一,担任驻捷克大使4年,回国后重回军队,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上堃左边这个董实丰,这个人名气不大,他是陕北人,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当的红军,解放后在陕西当过几个厅、局的副厅、局长,省经委的常务副主任,陕西省顾委常委。文革结束后,他曾经担任西安公路学院的党委书记,他的前一任党委书记是白治民,白后来是中组部副部长,他有一个亲侄子挺有名,就是被判无期的前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说了杨上堃身边左右两个人外,为了叙述方便,还是自上而下,从头说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截图名单最上面一排左一是龙开富,他是个老资格,1927年秋收起义跟毛泽东上的井冈山,给毛泽东养马,也给毛泽东挑书,可谓是马夫兼挑夫,除此之外,他还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天降三任于一身。在延安是中央军委警卫营营长。解放战争任辽西军区后勤部长,44军后勤部长,建国后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委。他是55年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挨着左二崔文斌,他是陕北的老红军,解放后长期在空军工作,曾经当过福州空军政治部的主任,昆明空军指挥所政委,北京空军副政委。他是55大校,61年晋升少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三匡斌,他是原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55年开国少将。他休息的很早,60年代初就休息了,定居在九江的甘棠湖干休所,匡斌出了一本很厚的回忆录,书名就是《二野名将——匡斌》,匡斌很能打,是个武将,长征的时候他也是红军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过来是李凡夫,李跟江西还有点关系,1949年他和陈正人、杨尚奎、刘俊秀、白栋材及杨上堃等组成的吉林南下干部大队一起南下到江西,他成为江西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部长,是江西省委宣传部的首任部长。不久调任华南分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以后长期在安徽工作,当过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的副省长,文革以后还担任过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凡夫广东中山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在中山、暨南两所大学就读,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赴延安在抗大和陕北公学任教,是个“名教授“。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才子型的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第二排左一林文兴,杨上堃的老乡,江西兴国人,跟随萧克、王震红6军团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长征一次战斗中左手负伤致残,在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中,他拖着伤残身体顽强地走完长征。后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四野南下湖南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湖南省土产公司经理,湖南省商业厅副厅长,湖南省政府视察室视察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二王德荣,经查《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录》有一个同名同姓叫王德荣的人,他是抗美援朝烈士,不知是否同一人,先收录在此。</p><p class="ql-block">王德荣(1901~1951) 江苏省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团供给处主任、东北铁道纵队1支队大队长、铁道兵团1支队副团长、团长。1950年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铁道兵1师桥梁第11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在朝鲜牺牲。时年5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三刘致远,山东潍县人,早年在旧军阀孙殿英部曾任连长、中校团副兼营长等职。1932年加入反帝同盟,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刘致远遵照党的指示,和几个同志一起经过周密组织,率领1000余人举行起义,由绥远、包头转战到察哈尔独面口,与上级党代表柯庆施同志见面,并受命将起义军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刘致远任师长。后改为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刘致远任军长。1934年2月,刘致远被党组织派往上海,在上海中共中央代表机关负责情报、保卫、交通等工作。1936年12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第一队学习。1937年9月完成抗大的学习,10月,刘致远赴山东西北地区。1940年4月至1945年10月,先后任鲁西军区四 (运东)分区、冀鲁豫军区一(泰运)分区司令员。其间,1941年11月至1943年初兼四(运东)专署专员。1945年11月,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鲁西区1940年秋季、1941年春季反“扫荡”和冀鲁豫边区1943年秋季“反扫荡”。1945年参加晋冀鲁豫边区大反攻,率部解放高唐、清平、博平三县地区。1949年2月,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豫北战役,后又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建国后,任平原省军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2月6日在太原病逝。如能再活几个月,应该是一个妥妥的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炎的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上堃上面这一排最左边刘志元,从红大毕业以后曾经担任过团政治处主任,但在抗战初期就牺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二杨秀全,和杨上堃不仅同姓,还是同乡,他是江西兴国人,也是参加了二万五长征的老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陈赓的太岳四纵当团政委,47年在一次战斗中牺牲,甚为可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一排右边蒋克诚,蒋是55年的开国少将,解放后曾经担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顾问。有意思的是蒋克诚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与杨上堃有过交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曾经是东北民主联军24旅的副旅长,杨上堃当时的朝鲜族四支队改编为24旅的一个团(72团),杨任团长。后来24旅又改编为独立11师,此时蒋克诚调走了,杨上堃就任独立11师的副师长,实际就是接了蒋的位置。他俩是红大一期的同学,东北战场又在同一个部队共事,可以说是在这个学员名单相邻几人中最有缘分的一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上堃下面一排还有一个何涤宙,他原来是国民党的一个工兵营少校营長,黄埔四期生,被俘以后参加红军,因为他是学工兵的,用其所长在红军大学当军事教员,长征的时候,一些架桥的事情他也参与了,这个参与不是做一般工兵架桥的活,他起的作用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一些架桥方面的问题。譬如突破乌江后架起的那座浮桥,就是在何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他是突破乌江战斗中架桥的主要功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要求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将自己有关长征的一些亲身经历写一写。并将这些回忆文章编成了一本《红军长征记》,这本书是最早记录红军长征的书,何出名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收录有他写的文章,后人是从这本书里面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叫何涤宙的人。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了解,是因为抗战初期,他由于身体不好,提出要到武汉看病,结果离开延安后一去不复返。以后又加入国民党军队,当了一个师参谋长,不久就病故了。所以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经历,就被历史早早的湮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年他在《红军长征记》里发表的几篇文章,解放后出版时都被删掉了。一直到前些年,又重新再版,完全是按照最初的那个版本,并把何的文章又重新恢复了,他就像一个出土文物一样,又探出地面,重见天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下面一排的王智涛,很多人都知道伍修权是洋顾问李德的翻译,并为此参加了遵义会议,和邓小平一样属于是遵义会议的列席人员,当然现在邓是作为正式参会人员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王智涛也给李德做过翻译,因为伍修权和王智涛两个人都是留苏的,所以俄文比较好,以后到苏区都给李德当翻译,两个人同时给李德当翻译,但是以后这个王智涛,他给李德当过翻译的名气就明显的不如伍修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智涛以后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55年的开国少将。解放初他在主持上海防空的时候,曾遭诬陷受到审查。60年代初被叶帅要到军事科学院,曾任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秘书长,军科院顾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他应该不是红大一期的学员,而是红大的兼职教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一排还有胡道全,胡长征时任干部团军事教员,抗战初期任团政治处主任,很早就牺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一排最后一个是邱蔚,邱也是老红军,在抗战初期的115师独立团,晋察冀一分区都与杨上堃是战友,严格的说还是下级。他以后一直在华北战场,著名的“狼牙山上五壮士”就是出自邱蔚任团长的晋察冀一分区老一团,该团也是杨上堃的老部队。邱作为是聂帅、杨成武的老部下,解放战争时期已是65军的军长,55年授予开国少将。57年在青岛海边钓鱼时,不幸被涨潮的海浪卷入海中溺水身亡。他也是最早意外离世的开国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大第一期学员没来得及举行毕业典礼就于12月底毕业,分赴红军各主力部队,担负起“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日作战”的新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红大一期的情况,杨上堃生前亲笔撰写的回忆录叙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渡黄河撤回陕北后,组织上叫我到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红大在瓦窑堡镇,地方不大,不久敌人进攻瓦窑堡,学校转移到保安县城(现在叫志丹县)。当时学校条件很差,每一个学员只有一个小凳子,上课都在外面露天。一个班一个窑洞,纸、笔等都要自己买,当时学校经济困难,大家都是理解的。书本由学校发给,也不全。学习的文件很少,主要靠脑子记。给我们红大上课的都是中央领导和负责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在红大一队,学员一百一十多人,学员都是连、营、团三级干部。学员的文化水平也不一致,有高有低。学习的内容,主要学文化,中国革命史、联共党史、形势等。军事上主要学习战术,战役作战的基本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红大学了三个月时,中央领导同志向我们全体学员说:二、四方面军已经过了草地,已到达了甘肃省的通州,我们中央派了主力红军去同他们汇合。同时在甘肃山城堡地区消灭胡宗南一个旅的好消息,这对我们学习有很大鼓舞,学习更加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十二”西安事变后,当时,我们红大学员问毛主席,为什么会出现西安事变?毛主席说:“十月怀胎嘛,总要产出来嘛”,“如一个人身上长了一个脓包,总有一天脓要穿出来的”。全国人民要抗日,要求不要打内战,当前民族斗争是主要的,蒋介石不同意,当然会出现“双十二”西安事变。这是当时毛主席向我们学员讲的主要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双十二”事变时,我还在保安县红大学习,中央首长传达了西安事变的情况,我们听了很高兴。首长说,我们红军主力都开到西安以北地区的三源县一带,要配合东北军、西北军打击汪精卫、何应钦二十多万军队向西安进攻,“讨伐”东北军、西北军。现在汪、何反革命部队已进到潼关一带,随时都可能向东北军、西北军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几天组织通知我,要我马上准备出发到前方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经过红大第一期为时半年的学习深造,突破乌江22勇士的带头大哥,红军长征屡建功勋的英雄连长杨上堃,被红一军团首长破格提拔,连升四级,调任红1师红1团团长,成为继杨得志、陈正湘之后的第三任团长,奔赴抗日战场的最前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基本出自《中国人民抗战军事政治大学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