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北天主教堂,位于陕西路166号。北天主教堂始建于1798年,是贵阳现存历史最长,且中西建筑风格混合的天主教教堂。1846年3月27日,天主教贵州教区成立,首任主教白斯德望在原址上新建一座能容纳200人的天主教堂,尊奉圣若瑟为教堂主保,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一座正式教堂,也是贵州教区的主教座堂。我多次到欧美旅游,见过无数教堂、国内的教堂也见过不少,而北天主堂这种规模的中西合璧建筑还是很少见,当你第一眼看到它时,觉得它特别奇特、不合常理,同时也感觉它是个少有的宝物。我立马对它感兴趣了。 我和一群好友一下出租,映入眼帘的是这个西式教堂的大门。 透过门洞能看到不远处,有座塔式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加快了脚步。 这就是北天主教堂,它建在土坡上,感觉挺神秘的。 <p class="ql-block"> 贵阳北天主堂见证了贵州天主教而且两百多年的历程,1798年(清嘉庆三年),四川教友胡世禄来贵阳传教,在他的提议下教友们集银九十二两,在今北天主址买房一所改建成天主堂,即为北天主堂前身;1846年3月27日,天主教贵州教区成立,首任主教白斯德望在原址上新建一座能容纳200人的天主教堂,尊奉圣若瑟为教堂主保,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一座正式教堂,也是贵州教区的主教座堂。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因信教群众逐渐增多,原有教堂已不能容纳,将其拆除重修大教堂,由法国传教士毕乐士负责监工修建,毕乐士访遍中国古建筑专家,又融西方教堂建筑之精髓,造一座贵阳标志性的建筑物。并于1876年将新堂建成,建成后的贵阳北堂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驰名中外。现存教堂的主建筑长50米,宽18米,檐高10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p> 教堂的这头立面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钟楼,高32米。下部为砖砌塔楼,开拱券形门窗区圆形窗。上部为中式六角四层攒尖顶阁楼,四层重檐盖青筒瓦,有翘角。一至三层,六面均开 “步步锦” 花棂木窗。第四层安装四面时钟,钟声洪亮。塔顶塑有葫芦宝顶和十字架。 怎么看这就是一个中式宝塔,不像是个教堂。 细看,才发现不少细节,都呈现出西方教堂的元素。 我们饶有兴致地沿着通道往里走,这里绿树成荫,显得很幽静。 教堂内部纯为西式,内顶是三路圆拱,窗户细长,窗顶为三角形,嵌镶彩色玻璃,有欧式教堂风格,显得绚丽多彩,肃穆庄重。 堂内原先有圣约瑟、圣母、天神巨幅油画像,现改为汉白玉的塑像。祭台背景墙是三幅大型马赛克壁画,左中右分别为撒网捕鱼、圣家避难埃及和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圣经典故。 两边的墙壁上各开14扇“科特式”尖券形玻璃花窗,这是西式教堂的特色。 教堂内部具有西方古建筑结构、近代人字形屋架结构及“巴西利卡式”形制。四排高大的立柱,支撑着顶部的三大穹窿。立柱下有石础,上有花饰,而柱上却挂有六副生漆黑的金字的木刻楹联。 教堂的另一头的立面是三十米高的牌坊,上面开着三个圆形大窗,牌坊上满布精工细作的山水花鸟彩色浮雕,绚丽多姿,颇具中国民族艺术风格。 我们来看看牌坊上的一些细节吧。可见,牌坊上面全是彩色的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民族艺术色彩相当浓厚。 天主堂三个大字下,注明了“1875”,说明北天主教堂已是百年的老建筑了。据介绍,“1875”这个数字是有纪念意义的。市北天主教堂始建年代1850年,当时还是一座长17米、宽11米的小屋子,之后由贵州主教李万美拆除后重新修建,这一年正好是1875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教堂也一直屡毁屡建,不过都是按照187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和重建。 北天主堂在贵州近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堂创造性地将中式牌楼、梁架、楼阁与教堂的山门、拱厅和钟楼相结合,造型独特,成为中国近代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不仅开启了贵州近代教堂建筑的先声,而且开创了贵州“牌楼式立面”教堂的先河,在其影响下,之后建设的六冲关圣母堂、凯里天主堂、遵义天主堂、湄潭天主堂、黄平旧州天主堂、石阡天主堂、德江天主堂等,均采用此牌楼式立面,展现出贵州教区与众不同的教堂建筑风格。这些教堂不仅是传教士布道的场所,而且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化影响,其哥特式尖券拱窗、罗马式半圆拱窗等西方建筑元素也逐步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建筑之中。这是我第一次观赏到如此特别的中西合璧的百年建筑,这里处处都表现出精工细作的精美细节,而且保存的如此完好,令人叹为观止。<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