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诗大西北》</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毅</p><p class="ql-block"> 从甘肃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想怎么去写大西北,言语表露又无从下手,反复斟酌,我只能凭借我的所见去描述他的壮美。</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渭南出发一路从陕西,甘肃,宁夏,甘肃穿过大西北漫长且狭长的身体,一路向着西北方向驾车而行,开启了我们的西北之旅。</p><p class="ql-block"> 我把甘肃比喻成一根大腿骨,分为武威东南方和西北方,这分界后的东西犹如两个世界,既可以感受到甘肃的生命力又可以展现出甘肃的贫瘠壮阔。</p><p class="ql-block"> 武威东南方也就是渭南穿过咸阳到威武。一路上天空湛蓝湛蓝的,白云洁白无瑕,这是渭南十几年前才有的样子,一路绿树环绕,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这里的绿树和我们陕西的树木一样,葱葱郁郁,四肢开阔发达。</p><p class="ql-block"> 要了解一个地域特征,最好先了解人群居住环境。这一路上房子比较矮小,房顶中间高两边低用瓦片铺设,房子之所以矮和当地气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甘肃整体气温比较低,房子矮一些具有保暖作用,之所以房顶铺设瓦片,我想他必然是雨水比较多的缘故,这里的土地肥沃,但是总体来说耕地还是不好,不像关中地势平坦,甘肃以山丘居多,很多地方是现代化机械去不了的,比如收割机播种机等,全靠人力,实实在在的祖祖辈辈都在土地上耕耘,所以甘肃人勤劳能吃苦。</p><p class="ql-block"> 过了武威,就要向武威的西北方出发。慢慢的,我发现电视上看到的大西北一望无际的荒凉干旱情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这种震撼是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的,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只有震撼震撼再震撼。</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处处都是古长城在经历了千百年风吹日晒连绵不断的摧残后剩下的残垣断壁,他的雄壮和苍凉书写着古人无尽的智慧和勇气。我在想,这需要多少年岁月以及人类强大的勇气才可以坚持修建完成,我们现代人拥有发达的机械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巨龙绵绵的工程,更何况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他们没有机械,只有人力,完成这世界遗产无疑是令我们现代人也叹为观止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路上的长城让我震撼,那我告诉你,令我们震撼的还有更多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路上的胡杨树真如同课本中说的那样,像一个个战士笔直的矗立在远处。这里的树木和威武东南方向的树木截然不同,这里的树木更像是我们北方的松柏,四肢齐刷刷的向上生长,像一个又高又瘦且健壮的年轻人,生命力极其顽强,为了在常年少雨的地方生存下去,他们就要深深扎根在沙石地中汲取深埋地下的水分,他们和人类一样具有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武威去酒泉和敦煌的路上,一望无际的沙漠慢慢的出现在眼前,这里寸草不生却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人类。他们或许无奈又或许习惯这荒凉的地方,但是他们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将生存下去而不是生活下去的智慧融进了骨子里,并且告诉了他们世世代代的子孙,这里是他们的根,再苦再难也要守住祖辈们的寸土!这里的房子和威武东南差不多,不同的是房子更多抹上了黄泥巴,这样可以御寒保温,房顶没有瓦片,也是抹着厚厚的黄泥巴。你们是不是很疑惑——房顶没有瓦片不怕被雨水冲漏吗?那我告诉你——这里常年干旱,偶尔下落的雨水打不湿房顶风吹日晒在雨停下的时候房顶已经干透了,这不也是人类超强智慧的展现吗!</p><p class="ql-block"> 都说“一方水养一方人”,也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去了大西北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p><p class="ql-block"> 干旱的大西北,风沙大紫外线强,劳作的人选择种植抗旱的植物世代果腹,这也就解开了西北人为什么总是用一块纱巾包着头和脸,如果以前我们嘲笑他们土里土气,这一刻我们应该深深地告诉自己——我们之所以不土是因为我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好地方而不是我们奋斗出来的!在干旱的沙漠也有矮小植被生长的地方,这里的人们选择养殖驴群、马群、羊群、骆驼群,他们虽然生活环境更加艰苦,但是挡不住他们生存下去的力量,我想着:贫瘠的土地上种不出庄稼,却能种出人类无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大西北最让人称赞的莫属莫高窟、榆林窟、千佛洞,没去大西北之前我疑惑:为什么石窟大量开凿于大西北,去了我才知道,这里干旱少雨,雨水侵不透岩土就已经干燥,石窟能够更好的保存,这可是汉唐时候的人想出来的啊!这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古人用不同地域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无比壮阔的瑰宝和文化!怪不得外国人为了看我们中国的一块长城砖排着长龙且不停地赞叹。石窟佛像有的高达数十米,亲们,那时候没有脚手架,没有机械,作为现代人,我都想不通他们是怎么攀登于数十米高的石壁上开凿的,且凿出来的极其平整,这不是人类伟大的史诗吗!</p><p class="ql-block"> 要说就这些足够震撼还不止,到了玉门才能感受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凄美;到了嘉峪关才明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到了祁连山才领略:祁连万仞拱天立,寒雪瑰丽披云怀”的壮阔……</p><p class="ql-block"> 甘肃,大西北,足足震撼我波澜壮阔的心和豪情,我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句进入尾声,悄悄告诉你们,大西北落日每天比关中晚一个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