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风平浪静。此刻,绪平心宁。

范晶

<p class="ql-block">  接触网络文学,最早能追溯到高考后等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从那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从那个叫“轻舞飞扬”的女孩开始。那里有关于“青春”的很多回忆,是的,那时,很年轻。</p><p class="ql-block"> 后来,七七八八的网络文学看多了,渐觉无趣,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真实的白纸黑字,喜欢那种书页在指尖划过的触感,合上书的那刻,阅读的踏实与真实,莫名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结束一波回忆杀,聊聊这本假期里读的、久违的、很“网络”的闲书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刘同,没听说过。第一次读他的书,选择了这本《等一切风平浪静》。</p><p class="ql-block"> 内容六个板块,每章用表示天气的四字成语作为目录,从“急风骤雨”的开始到“月明星稀”的结束,每个板块刘同都在讲自己的故事,自然而坦诚。</p><p class="ql-block"> 文字间,原来我们都一样。拥挤冗杂的生活中,那“风平浪静”的彼岸,远或近,取决于自己某刻的心绪与抉择。</p><p class="ql-block"> 个人觉得他的讲述风格更偏向网络表达,阅读时,俨然回到了那个夏天,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个一读就停不下来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常被骤雨打湿,为晾干衣物苦恼。后来才意识到——在成年人的世界,所谓干透,只是潮湿的心再也拧不出一滴水来而已……或许全身湿透也算是人生最好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透过文字,和作者一同梳理自己一段段已处于“完成时态”的人生剧情,会看到那个在前行中一次次面临急风骤雨却执拗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比如,打磨一节课,夜不能寐;莫名被误解,辗转反侧;突破瓶颈期,告别舒适;获得再成长,学习未知……</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努力地靠近喜欢的自己,同时我们也在一次次策划着逃离与新生。</p> <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场仓促的逃亡。”</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不是也这样问过自己:如果离开这里会怎样?如果离开这些人会怎样?你是不是会更有勇气一些?</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我们对自己人生快速而坚定地做出选择之后,无疑结论就是:我要逃离!</p> <p class="ql-block">  可我们真的逃离了吗?</p> <p class="ql-block">  “或许所有离开家的孩子,其实命运里都自带另一颗种子,那是故乡的庇护——让你拥有第二次生命,第二套根系,能让你在陌生的土地上汲取到新的营养。”</p><p class="ql-block"> 的确,我们固执地认为内心的笃定、坚定的抉择不会因地因时而变,但始终要保持内心的风平浪静,谈何容易?于是,我们在不断与自己的对话中,在“晴雨交加”的生活里,开始学会等待“飓风过境”,期许“雨过天晴”,一路不停,才有了自己今天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没刻意学习如何保持“风平浪静”的美好,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告诉你:挺好,你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人啊,很擅长回忆。“那时候”似乎是我们成功逃离当下最自洽的说辞。</p><p class="ql-block"> 生活,支离破碎是常态。幸好,我们总在尝试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亮生活的色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多事,就像一块块明矾投入生活的流里,让我们浑浊的状态适时调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鸡汤说:“你值得世界上一切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鸡汤还说:“好的爱都藏在细节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同说:“我们支离破碎的样子格外明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渴望随心所欲的日子。但很多时候“支离破碎”是生活最诚实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同说:“只要不和别人比较,就不会有焦虑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刘同还说:“只要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会活得很恣意。”</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个“别人”?因为我们会把人数众多的“别人”缩减成自己眼中的“少数几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想和自己眼中的这几个人比较,我们总在意某几个人的眼光、评价……</p><p class="ql-block"> 可,这些“别人”满意了,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再出现新的“别人”吗?</p><p class="ql-block"> 所以,总想“证明自己”的执念才是一个个“别人”。</p><p class="ql-block"> “证明自己”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命题。这像一个宿命的枷锁,总让我们患得患失,让我们在“矛盾”与“选择”中忘了留意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生活辛苦。现在想想,除却我们现实地需要担当的种种责任外,有多少“苦”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码?有多少“苦”是我们为了“别人”给自己打的鸡血?</p><p class="ql-block"> 坦然些,适时调整,不为取悦“别人”、“证明自己”而背上沉重的藤壶,天长日久,当这些藤壶寄生在我们身上时,不自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接受“支离破碎”的日常,寻找“明媚”的点滴,用清风徐来的心境允许一切发生,如此,远方不远。</p> <p class="ql-block">  每次读书记录,都像在自言自语,每段思绪就像一枝花悄然插在一支玻璃瓶中。这花开多久我也不知道,只觉得她和瓶子的造型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和谐亦或冲突有种独特的腔调就很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前,参加单位的心理培训,有一个问题:“你新一阶段的成长目标是什么?”思考片刻,毫不犹豫地写下四个字“享受独处”。</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发现,当我把自己世界里的鼓风机一关,那些七七八八的人与事就会自然落地。当我不再被那些“也许”“大概”“会不会”困扰时,我内心持续泛起的波澜就会站定、停住。独处是一种智慧与修为。</p><p class="ql-block"> 心无挂碍,便有所得。</p><p class="ql-block"> 放弃所得,就是自在。</p> <p class="ql-block">  刘同在书的最后一章里举了一个例子:“海龟从不与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无法追上它,就是因为我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一开始,我还能和海龟并驾齐驱,有时候还得放慢速度等等它。但是在反方向的海浪中,我越是用力向前游,就越是感到疲惫。”</p><p class="ql-block"> 越努力越疲惫。不对抗浪潮,就害怕被淹没。</p><p class="ql-block"> 可我们有没有这样想过:随着浪潮的方向喘口气,等一切风平浪静,当我们可以看清去路时,再做决定。</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再认真看这本书的封面,发现了吗?在《等一切风平浪静》的旁边还有两个很精致的字——别急。</p><p class="ql-block"> 别急。无论你做了任何选择,都要相信自己做出的决定是当下最好的决定。任何决定坚持久了,你就会看到一切都在慢慢靠近你期待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p><p class="ql-block"> 心安处,一切皆安。</p><p class="ql-block"> 祝你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