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老上海的适宜地方

月下琴声

<p class="ql-block">看过一个视频,记牢了胡歌的一句闲话:“阿拉上海,还是老适宜额 “,适宜,就是上海的底蕴,是恰到好处的自在感,忙里偷闲的小时光,随处可见的松弛感。其实老底子上海人活得并勿适宜,住房小,没有煤气,每天倒马桶……鼎鼎勿适宜的是,屋里厢勿能汏浴,都知道上海的女人特别爱干净。不过老底子上海人也有让自己适宜的地方,如,遍布上海的浴室。</p> <p class="ql-block">我老早家住新闸路,附近石门二路上有一家沪江浴室,每年都有几天极火爆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年三十之前,浴室门口从早到晚排着长队。1932年,谢葆生、马岩卿合伙创办的卡德池浴室位于卡德路(今石门二路)247号,为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浴室“三大池”(浴德池、逍遥池、卡德池)之一。浴室常年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旺。当时社会闻人黄金荣、杜月笙等是卡德池的常客,梨园界名伶周信芳、马连良、俞振飞等人闻扦脚师傅王宝善之名声,也常来卡德池扦修趾甲。1959年,卡德池浴室改名为沪江浴室,经过几度扩建,浴室由原来二层楼建成三层楼,并增辟了女子浴室。1992年浴室恢复了卡德池原名,2001年浴室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每到周末,约了小伙伴一起去浴室门口排队。进入浴室后,水汽弥漫,迷茫一片,如烟如雾,让人感受到一种适宜的湿润。热水从淋浴喷头挥洒而出,水花四溅,湿润的露珠在空气中漂浮,缓缓流动的水洗去身心的疲乏和烦恼,适宜(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出了浴室,隔壁是盛利炒面店,汰好浴,接着在盛利饮食店吃一碗重油炒面,这应该是上海石库门的小囡最开心的记忆之一了。</p><p class="ql-block">盛利炒面,素有“炒面大王”之称。店堂面积不大,店里平日只供应炒面和牛肉汤。炒面时,师傅交替使用两只平底铁锅,一只翻炒,一只烘烤。只消两三分钟,一盆呈金黄色炒面端上桌面,一根面条的宽度差不多能跟一只筷子相比,香气扑鼻,炒面伴有菠菜,碧绿生清,真是色香味俱全。此外,店里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色美食,就是当面条基本炒熟后,改用小火慢慢烘焙,平底锅底部会产生锅巴,食客只要叫一声"盖焦",师傅会把一块薄而脆的锅巴盖在面上,吃起来“刮拉松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利的炒面之所以远近闻名,受大众青睐,除了面条价格公道(二两炒面加上一碗清汤,只要二角钱,牛肉清汤是免费的),店里厢的大块头炒面师傅恐怕也功不可没。大块头师傅姓杨,大家喜欢叫伊大块头杨师傅,也有人戏谑地称伊“胖子阿炳”。伊圆面孔、圆脑袋、圆眼睛、圆鼻头、圆嘴巴、圆耳朵,伊的圆肚子周长恰好等于灶台长度。大块头杨师傅头戴一顶扁扁的白帽子,穿着白衣裳,站在一口大锅前,面孔正对着街面炒面,操作过程是全透明的。只见伊右手持筷左手拿碗,在平底大锅里不断翻炒搅拌,醇黄的油滋滋地响,炉火映衬得那胖嘟嘟汗滋滋又红润润的面孔,看上去很是喜感。如果遇到刚放学的小学生站在人群最前面,大块头杨师傅会和蔼地提醒“小阿弟,站得远点,当心烫痛”。</p> <p class="ql-block">伊炒面的辰光,香气四溢,店门前走过的人大都经不住美食的诱惑,驻足围观,少顷即挪步入店就座,来上一盆。炒面炒好后,大块头师傅右手先用筷子把炒好的面搛到左手碗里(炒面专用计量碗)然后再倒入食客的盆里。据说,大块头师傅因长期站在炉灶旁,被油腻熏得后腮脖颈特别粗大(俗称糟头肉),后来不得不去医院开刀,在头颈上留下一道粗来西的疤痕。</p> <p class="ql-block">迭个辰光我在盛利店对过的育才中学读书。育才的学生都以中午能去盛利来一客炒面为念想,一碗"盖浇"炒面,加一碗牛肉清汤,上面飘着切碎了的芹菜,鲜香扑鼻,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盛利饮食店不仅做炒面,热天还做冷饮,店里自制的刨冰和冰淇淋是上海滩上的一绝。炎热的夏天路过盛利时,吃上一杯刨冰(一杯一角五分)是顶顶适宜的事体。盛利的冰淇淋,被高高的透明玻璃杯盛着,那是迭个岁月的美好回忆,盛刨冰的玻璃杯子下面是清凉的绿豆汤,上面是一团刨成雪花般的冰球,杯上插着一根吸管或是放着一只调羹,喝上一口顿觉凉爽无比。</p> <p class="ql-block">但也不是每趟汏好浴或者放学都是直奔盛利饮食店的,因为在石门二路附近包括新闸路上有老多好吃的点心店。如盛利饮食店隔壁的唯一饭店,是非常亲民的;还有去唯一饭店边上的杜六房熟食店打包,就是现在炒得火热的光明村熟食店也不能和杜六房相比。杜六房再过去,大庆食堂的狗不理包子和韭菜鲜肉水饺,麻酱拌面、小馄饨也不错。</p><p class="ql-block">在石门二路北端,最初开在恒丰路桥下的杨同兴清真店,记得店里最好吃的是香芹牛肉丝炒浇面,浇头红绿相间,鲜美无比,堪称上品,吃客往往成回头客。</p><p class="ql-block">另外,位于石门二路新闸路口的西海电影院对面,一开间门面的友联生煎馒头最好吃,生意兴隆要排队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静安区新闸路、石门二路附近,是典型老式石库门里弄群,本地居民众多,给此地段带来满满的商机。其中饮食摊点占据半壁江山,最著名要数盛利炒面、友联生煎、杨同兴清真店。三店齐名,因相距不远,地理位置形成三角状,被居民称“铁三角点心店”。友联生煎馒头、盛利重油炒面+透明玻璃杯装的冰淇淋刨冰,哦,嗲了伐得了。</p> <p class="ql-block">留恋那铁三角垂涎欲滴的美食,它们伴随了上海石库门小囡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除了铁三角的美食之外,石门二路上的点心店可谓百花齐放,花式多,味道好。铁三角地段带给五六十年代上海人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享受,以及因那个地段的交通便利随之产生的与美食文化相伴的文化氛围(如西海、新华、美琪、平安众多电影院,卡德浴室等) 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且不说铁三角美食遍地开花,石门二路还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如石门路上的凯司令工场、南货店、报刊亭、邮局等,更有老上海们熟悉的、至今仍在卖假领头的北京百货店。</p><p class="ql-block">记得北京百货店对面,还有一家向阳绸布店,伊是我老底子常常光顾的地方。店里三面柜台,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大玻璃柜,柜上排列着一匹匹绸布,还有一卷卷零头布。收款的坐在一个高高的台子后面,从这里有几根铁丝通向各个柜台。柜台上做成一笔生意,营业员把钞票和收据一起夹在鉄丝上的夹子里,唰一下就滑到收款处。收款的收过钱,将零钱找头再放进夹子,唰一下飞回来。看来当年早已实现半自动化了。</p> <p class="ql-block">往日成追忆!友联已搬迁至江宁路改称生煎大王;盛利饮食店彻底消失, “炒面大王”已成绝版,炒面胖师傅因長期油喷烟熏不幸早逝,从此上海滩再也没有这么好吃的炒面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石门二路新闸路路口,丽都国际、新福康里小区等拔地而起,在林立的时尚名品店里,年轻人品赏着各式各样的美食,早已不屑于一碗“重油炒面”。而对于曾经居住生活在这里的老上海人,那汏浴看电影+炒面生煎的适宜辰光,已深深刻在他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均下载于网络,部分资料和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