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阴天,一路走过来但也不觉得热,泰特美术馆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这回主要看透纳,美术史里一般会把他和康斯太勃尔一同来讲,不过他的地位应该还是高过后者的。我以前看他的画就觉得和印象派很接近,同样是追求光和色彩的变幻,透纳的画多了一些幻想的成分,我看他的画和印象派笔触多有不同,相对更细腻一些,他对印象派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至少莫奈躲避欧洲大陆的战火跑到英国后,是把透纳当偶像膜拜的。我的感受是印象派光影色彩后来胜过透纳,但情感包含不如透纳,直到梵高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确实有种说法:透纳是印象派的鼻祖。</p><p class="ql-block">2024年,上海浦东美术馆搞过透纳的画展,基本上都是从泰特美术馆拿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距看画已有一年多了,很多感受都忘记的,只是觉得这段去接女儿的经历还是要记下来。</p><p class="ql-block">这幅是透纳画的耕作萝卜的场景。背景是温莎城堡和伊顿公学正在泰晤士河谷建起,进境能看到喂奶的母亲,背对画面的监工,一个男子正手握破犁,一个女子正躬身挖拔萝卜,简介说此情此景表达了作者透纳对这一困难的时期与之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我倒是对右下角这两头牛颇感兴趣,远看像是牛嚼牡丹。</p> <p class="ql-block">此时他的风景画还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古典主义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有个老太太在透纳的自画像前给一群人讲透纳。透纳不喜欢让人给自己画像是出了名的。他知道,即便自己年轻的时候,许多同辈都认为他面相粗糙,难得他给自己画了一张,看起来还好,不知道有多少美化的成分。但电影《透纳先生》里老年透纳是一个形象颇为粗鄙狂爆的人,也是一副潦倒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年展上展出的首幅油画作品《海上渔夫》。月光映照下的渔船周围的海水很通透,让我印象很深,整幅画看起来非常非常真实。据说这幅画被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斯图尔特将军以10英镑买走。</p> <p class="ql-block">透纳用过的调色板,你说他们从哪儿淘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狄多和埃涅阿斯</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材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描绘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与迦太基女王狄多邂逅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下面三张是画的局部细节,他画的水面和水汽看的都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44 年 10 月 8 日路易斯·菲利普在戈斯波特皇家克拉伦斯场下船</p><p class="ql-block">这幅画过于印象,除了能看出有些人物外,很难从画中得到其他信息</p> <p class="ql-block">似乎是薄雾下的一条河流,透纳的色彩经常晕染的很开,还是和莫奈他们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诺勒姆城堡坐落在诺森伯兰郡的特威德河上,靠近苏格兰边境。画里的城堡基本看不到,笼罩在光线里</p> <p class="ql-block">《斯皮特黑德:二艘被俘丹麦船进入朴茨茅斯港》</p><p class="ql-block">该作以1807年英国俘获丹麦船事件为背景,透纳曾亲赴朴茨茅斯港进行速写取材,后在皇家学院展出时因政治争议更名为《船员起锚》</p><p class="ql-block">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船上的丹麦国旗在英国国旗下飘扬,真是春秋画法。</p> <p class="ql-block">描绘了一艘遭遇风暴的船只在海上濒临沉没的惨状。画面中,海浪汹涌,天空阴沉,船只已经破碎,船上的人员惊恐地挣扎着寻求生路。画面的左上角有一艘小船试图救援,但显得无能为力。画面的右下角有一些残骸和尸体被冲上岸边,显示了沉船的惨重代价。</p><p class="ql-block">说是透纳的一件重要作品,是他从古典主义往浪漫化发展的节点。会不会想到籍里科的美杜莎之筏</p> <p class="ql-block">战争:流亡者和石贝。</p><p class="ql-block">画的是拿破仑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p><p class="ql-block">夕阳下拿破仑站在水边,后面有个看押的士兵。</p><p class="ql-block">有人嘴损的评价说拿破仑黑色皮靴的倒影看着他像是站在两个高跷上</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叫 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当代抽象艺术画来看。</p><p class="ql-block">写完这句评论我百度到这幅画的介绍:透纳的《暴风雪》乍看之下似乎是抽象画的作品,明白的影射了后来的印象派,甚至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p><p class="ql-block">靠,我真厉害!</p> <p class="ql-block">卡利古拉的殿和桥</p> <p class="ql-block">“哈德利城堡”~康斯泰勃尔</p><p class="ql-block">这里就能看出他俩的不同,康斯太勃尔的笔触更粗旷,色块更清晰。这人画云画的好</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画老康自己都觉得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滑铁卢桥的开通</p><p class="ql-block">看着不大的画,细节满满,下面几张都是</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忘了是谁的作品,但感觉跟后来的印象派很接近了</p> <p class="ql-block">迦太基帝国的衰落</p><p class="ql-block">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持续了近120年的布匿战争。经过了三次布匿战争,强大的迦太基帝国无可挽回地跨掉了,终于在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了这座城市,烧杀抢掠,并将许多当地人掳为奴隶。透纳这幅作品表现了帝国精神的衰落,而非迦太基城的实际毁灭。海港上金碧辉煌的建筑完好无损,但地面上杂乱无章的物品却暗示着废墟和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岸上大部分人是女性,望着落日的余晖。舰队剩余的几条船载着年轻人正准备出发,他们将在罗马战死或沦为奴隶。在前景的阴影里有一只被遗弃的儿童玩具船,随着海浪的日渐汹涌而沉没。</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于1817年首次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并附上了一首诗来加深观众对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希望笑里藏刀,</p><p class="ql-block">酋长的安全和母亲的荣耀,</p><p class="ql-block">都交于征服者似软实辣的手上;</p><p class="ql-block">西边海浪上方,一轮血红的太阳,</p><p class="ql-block">在日渐浓密的雾霾中,</p><p class="ql-block">散发暴风雨临近的信号,</p><p class="ql-block">太阳消失,兆头不详。</p><p class="ql-block">好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泰特美术馆里也有一些近现代的艺术品陈列</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可以叫跳水的美女,至于美女为什么不在画上,因为她入水了。哈哈,就像那个画牛吃草的笑话。</p> <p class="ql-block">中间画作的作者是野兽派的马蒂斯,看起来像是模仿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右边这幅更像马蒂斯作品的是苏格兰的约翰·邓肯·弗格森。</p> <p class="ql-block">维亚尔的画,好像最早是从奥塞美术馆看到他的画</p> <p class="ql-block">威廉 奥本画的当时的未婚妻,作品叫 镜子。简介里说是当时的未婚妻真是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介绍说是作品展示了一位贵族拜访租住在他公寓的劳动妇女,哈,拜访改成骚扰可能更合适</p> <p class="ql-block">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拉斐尔前派画家</p><p class="ql-block">和穆夏有点像,但人物更立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八个妇女采摘苹果,庆贺女神赫拉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前派巨匠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的《奥菲莉娅》,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那么多作品的透纳也没能混上。曾经这幅作品还来过上海展出过。</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的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里的悲剧人物,当她得知父亲波洛纽斯被她所爱的哈姆雷特刺死后,饱受悲伤和疯狂的折磨,爱与恨的剧烈冲突使她精神失常。她来到水草丛生的小河边,编了花环爬上树枝,想把花环挂到树枝上去。树枝折断了,奥菲莉娅落入水中,她的生命也消逝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戏剧《哈姆雷特》里是这样描写的: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好像一点也感觉不到处境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p><p class="ql-block">《奥菲莉娅》中的每一种花都有寓意。垂柳依靠在奥菲莉娅身上,象征着单相思;柳树枝头的荨麻代表着痛苦;漂浮在奥菲莉娅右手边的雏菊代表着天真无邪;浮在她脸颊和裙子上的粉红玫瑰和生长在河岸上的白色田野玫瑰也有象征意义:青春、爱情和美丽。而奥菲莉娅脖子上的紫罗兰花则是忠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在米莱位于伦敦的工作室中完成的。为了营造奥菲莉娅淹死在河中的真实感,模特伊丽莎白穿着米莱从二手店买来的精致的银丝刺绣连衣裙,在装满水的浴缸里为画家摆姿势。虽然米莱在浴缸下放了一些油灯以保持水温,但他画画时太过全神贯注,以至于灯灭了还浑然不知,导致伊丽莎白因为着凉而病倒。然后模特他爸火冒三丈,差点把画家痛殴一顿。不过有一说一,这个模特真是敬业,只要导演不说咔,她可以演到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科菲图亚国王爱上乞丐</p><p class="ql-block">说的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爱上了一个向他乞讨的女子,让她成为女王。评论家盛赞这幅画的技术技巧和爱比金钱更重要的寓意,不过一般人大概觉得这国王有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里的模特有赞助人的女儿和当时英国首相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1809年8月6日—1892年10月6日)根据《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里的一个故事创作出了长诗《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诗中提到的夏洛特小姐因为被诅咒不得不被囚禁在一个小岛的城堡里,她的身体不能见阳光,只得每日生活在阴影中,而外面的世界她只能通过面前的一面镜子观察,所有的一切之于她都是幻影。她通过不断的纺织打发毫无生机的生活,而面前那台永远不会断线的纺机又讽刺地预示着这诅咒的永无终止。</p><p class="ql-block">然而有一天,夏洛特小姐在镜子中看到了亚瑟王的骑士蓝斯诺特一闪而过的俊美身影,少女的内心在那一刻被爱情的狂风掀起了巨浪,她为了追寻自己心仪的爱人,剪断了面前的纺线。当她踏上远去的小舟时,阳光洒在了她的身上,生命的蜡烛渐渐燃尽。夏洛特小姐在诅咒中死去,但脸上却浮现出令人艳羡的幸福笑容。</p> <p class="ql-block">似乎描绘的是审判日</p> <p class="ql-block">忘了是哪位画家的一个临展</p> <p class="ql-block">这是象征日不落帝国辉煌的工业时代和衰落?</p> <p class="ql-block">出门回走,看看远处楼上独自加班的社畜</p> <p class="ql-block">回到威斯敏特教堂附近的公园绿地,好几个小孩还跟我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不好评判这些人,在安全环境里,远离自己的国家去游行示威是件最简单的事。回想我们新中国的建立,人啊,总是要靠自己。</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走到国家美术馆,进去又看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又见娘娘</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画的最繁琐的给娘娘报喜</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 周围还是最多人</p> <p class="ql-block">闭馆了</p> <p class="ql-block">等女儿来到,在附近一家餐厅吃饭,期间有个服务态度极好的店员</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路上,看到慈善组织在发放助贫物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