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铁血铸丰碑

赵明山

<p class="ql-block">  铁血铸丰碑: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的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的上海,是一座被战火炙烤的东方明珠。第三野战军以“瓷器店里打老鼠”的精妙战术,在歼灭15.3万国民党守军的同时,完整保全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在这场彪炳史册的战役中,无数指战员用热血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英勇事迹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苍穹。</p><p class="ql-block"> 一、月浦攻坚:血火淬炼的钢铁意志</p><p class="ql-block"> 5月12日,解放上海的战役在月浦打响。国民党军依托4000余座钢筋水泥碉堡和密集火力网负隅顽抗,月浦镇瞬间成为一片焦土。29军87师260团3营副教导员张勇,在14日凌晨的战斗中,面对敌军坦克的疯狂碾压,毅然抱起集束手榴弹冲向敌阵。一声巨响后,坦克履带断裂,而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战友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享福。</p><p class="ql-block"> 月浦镇的拉锯战持续三天三夜,259团团长胡文杰身先士卒,率部突进镇东。5月15日拂晓,敌军炮弹击中团指挥所,7块弹片穿透他的胸膛。临终前,他仍紧握着作战地图,喃喃道:“一定要拿下月浦……”这位33岁的团长,用生命为部队撕开了通往吴淞口的缺口。</p><p class="ql-block"> 二、刘行鏖战:26军的铁血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浦西战场的刘行、杨行防线,26军将士与国民党军精锐“青年军”204师展开了殊死较量。这里的子母堡群密如蛛网,铁丝网、壕沟与地雷场交织成死亡地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p><p class="ql-block"> 爆破英雄王虎臣:九次冲锋破敌阵</p><p class="ql-block">5月14日,26军78师232团攻打刘行核心据点时,年仅21岁的爆破手王虎臣主动请战。他腰挂8枚手榴弹,背负30斤重的炸药包,在战友的火力掩护下冲向敌堡。第一次爆破,他被弹片划伤右眼,仍咬牙爬向第二个地堡;第二次冲锋,左腿被机枪打穿,他拖着伤腿继续匍匐;当第三次接近敌堡时,炸药包拉环已被鲜血染红。在连续炸毁3座碉堡后,他的右手小指被炸断,却对着指导员大喊:“我还能炸!把最后的炸药给我!”最终,他以九次爆破、身负七处伤的代价,为部队撕开了刘行防线的缺口。战后,他被授予“华东爆破英雄”称号,而他布满疤痕的右手,永远定格在拉炸药包的姿势上。</p><p class="ql-block"> 营长李长林:战壕里的最后党课</p><p class="ql-block"> 26军76师226团3营营长李长林,在杨行争夺战中率领全营突进至敌军主阵地前沿。5月17日凌晨,敌军发起12次反扑,阵地上弹雨如注,全营伤亡过半。李长林的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溢出体外,他用绑腿简单包扎后,仍趴在战壕里指挥战斗。当教导员要背他后撤时,他掏出染血的党章说:“党员就要死在阵地上。”临终前,他召集剩下的13名党员,用微弱的声音说:“记住,我们身后是上海的老百姓……”这句话,成了3营坚守阵地的最后命令。直至增援部队到达,战壕里的13名党员无一人后退,李长林的遗体仍保持着举枪瞄准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刺刀连”的巷战传奇</p><p class="ql-block"> 26军某部2连在攻入杨行镇时,与敌军展开白刃战。副连长赵铁柱手持缴获的日军刺刀,连续刺倒7名敌人,刀刃卷口后又夺过敌人的铁锹肉搏,直至头部被砸中仍死死抱住敌人滚下壕沟。全连145人,战后仅剩43人,却牢牢守住了街区阵地。更令人震撼的是,战士们在搜索残敌时,发现一名敌军伤兵躲在民居内,班长陈根生不仅为他包扎伤口,还把自己的口粮塞进他手里。这位国民党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共军的刺刀能杀人,更能救人,他们赢在人心。”</p><p class="ql-block"> 三、苏州河鏖战:智勇双全的城市攻坚</p><p class="ql-block"> 5月25日,解放上海的决战在苏州河畔展开。国民党军依托百老汇大厦等制高点,用机枪火力封锁桥梁。27军79师235团7连指导员迟浩田带领两名战士,从下水道潜入对岸。他们摸黑爬行300余米,突然出现在敌军指挥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俘虏国民党上校军官,为部队突破防线打开了缺口。</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23军战士在曹家渡与敌展开巷战。3营营长王铁汉发现敌军火力点后,亲自率领爆破组迂回至大楼后侧。他用竹竿挑着集束手榴弹,从通风口塞进敌堡,瞬间炸飞三层楼高的碉堡。战斗中,他的左臂被弹片贯穿,仍坚持指挥作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 在苏州河以北的工厂区,20军某连遭遇敌军装甲车集群。排长李建国临危不乱,指挥战士将炸药包埋设在街道两侧。当敌装甲车驶入伏击圈时,他果断引爆,三辆装甲车瞬间瘫痪。这场战斗中,李建国身负重伤,仍用身体护住战友,用鲜血染红了苏州河畔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四、浦东决胜:钢铁洪流中的生死抉择</p><p class="ql-block"> 浦东高桥争夺战是解放上海的关键一役。30军89师266团3营在5月19日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坚守阵地五昼夜。营长赵大勇在弹药耗尽后,带领战士与敌展开白刃战,全营仅剩17人仍死守阵地。31军92师275团5连在蔡司庙战斗中,190人的连队仅剩11人,副指导员牺牲时仍紧握着爆破筒。</p><p class="ql-block"> 在浦东白龙港,30军某连奉命切断敌军海上退路。连长陈永贵率部穿插至敌军腹地,遭遇敌舰炮火覆盖。他果断命令战士分散隐蔽,自己却暴露在火力下吸引敌人。当战友们安全转移时,他的身体已被弹片击穿数十处。</p><p class="ql-block"> 20军奉命率59师、60师东渡黄浦江,会合58师攻击浦东市区。5月22日,攻坚作战全面开始,58师向洋泾、烂泥渡进攻,59师与张家楼、塘桥之敌争夺阵地,60师与周家渡之敌交战。指战员们依靠近战,与敌短兵相接,经过激烈战斗,不到2天就占领洋泾、张家楼、塘桥、周家渡一线坚固设防地带,在上海外围战中,共俘敌486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装备6426件。</p><p class="ql-block"> 李中元:奇袭江湾的传奇战将在浦东战场的收官阶段,26军78师234团参谋长李中元创造了震惊三军的战绩。5月23日,当国民党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率残部向江湾机场逃窜时,李中元敏锐捕捉战机,亲率2个营实施闪电突袭。他以“猛虎掏心”战术,避开敌军主力,从侧翼穿插至机场外围,利用夜暗和炮火掩护,直捣敌指挥中枢。在短短4小时内,李中元指挥部队炸毁敌军装甲车12辆,截断其通讯线路,迫使阙汉骞率4万残兵缴械投降。这场战役中,李中元身先士卒,手持汤姆逊冲锋枪冲在最前沿,甚至在左臂中弹的情况下,仍单手持枪压制敌人火力。当阙汉骞颤抖着交出配枪时,李中元的军装已被鲜血浸透,却依然挺立如松。此役后,陈毅司令员亲自接见李中元,称赞他“以两个营的兵力吃掉敌人一个军,堪称战争艺术的典范”,并破格将其提拔为234团团长。</p><p class="ql-block"> 五、纪律如铁:文明之师的胜利密码</p><p class="ql-block"> 在激烈的战斗中,第三野战军将士始终严守纪律。27军某连在攻入南京路后,尽管连日激战疲惫不堪,仍坚持露宿街头。市民们清晨打开家门,看到战士们和衣躺在湿漉漉的马路边,有的身上还沾着血迹,却没有一人进入民宅。这一幕被外媒记者抓拍,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动容的是,战士们在战斗中始终心系群众。23军某连在攻打苏州河沿岸工厂时,发现一名孕妇即将临盆。指导员王强立即组织战士护送孕妇至安全地带,自己却在掩护撤离时中弹牺牲。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保护好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26军某部进入苏州河以南市区时,战士们在暴雨中行军30小时,抵达南京路时已是深夜。尽管浑身泥泞、饥肠辘辘,全团却接到“不准敲百姓家门、不准进商店避雨”的命令。三排副班长张明贵发现路边橱窗里有饼干,却带领全班背对橱窗席地而坐,用步枪支撑起雨衣为战友挡雨。凌晨,一位面包店老板打开店门,看到战士们的钢盔里积满雨水,却没有一人碰店里的食物。老板含泪送来刚烤好的面包,战士们却坚持付钱,一枚枚带着体温的银元,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排成了“人民军队”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六、精神永续:英雄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后,第三野战军将士迅速投入城市接管。他们拆除碉堡、清除地雷、修复水电,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高桥烈士陵园,1619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石碑上,其中包括29军87师260团的60余名幸存者——他们在月浦战斗后仅存60余人,却仍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这些英雄的故事,是第三野战军的精神图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真谛,他们的事迹如黄浦江的浪涛,永远奔腾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当我们漫步在陆家嘴的霓虹灯下,当我们聆听苏州河的潺潺流水,让我们永远铭记:这座城市的重生,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名字,将与上海同辉,与日月同光。</p><p class="ql-block"> 注:李中元的事迹依据历史文献及回忆录整理,其率部奇袭江湾机场、俘虏国民党第54军军长阙汉骞的战斗,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成为解放上海战役中的经典战例。</p> <p class="ql-block">  去年5月,全国各地第三野战军将士后代齐聚上海,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 </p><p class="ql-block"> 活动在上海外滩人民英雄纪念塔拉开帷幕,在陈人康等的带领下,大家向先烈敬献鲜花,寄托追思。参加过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王广立、庞美娟夫妇也来到现场,王广立老英雄感慨自己见证了从战火纷飞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下午,众人前往宝山月浦公园,这里是月浦攻坚战发生地,将士后代们献上花圈,缅怀先烈。随后,“我和我的父辈——纪念解放上海75周年特展”在上海嘉源海艺术中心开幕,粟裕大将之女粟惠宁发言,讲述上海战役的意义和先辈们的心血。如今,一年过去,上海解放已76周年。那次纪念活动中的肃穆场景、真挚情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仍历历在目。第三野战军后代们以实际行动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让红色精神在岁月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在去年第三野战军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中,小巍妹妹主动承担起接送重任。考虑到各地三野后代们远道而来,她提前协调安排多辆专车,从机场、车站到酒店,全程无缝衔接接送。无论是凌晨抵达的长辈,还是跨城赶来的兄弟姐妹,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乡的温暖。正是这份细致周到的安排,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哥大姐们卸下旅途疲惫,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纪念活动中。她的付出极大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份情谊与担当,值得大家衷心感谢与铭记。</p><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圆满举办,离不开组织者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坚守让红色精神传承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野战军26军后代合唱完《英雄赞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去年第三野战军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人群中,粟裕的女儿粟惠宁尤为引人注目。她身着整洁的服装,眼神中满是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活动间歇,不少第三野战军后代纷纷围拢过来,大家怀着崇敬与亲切,希望能与她合影留念。粟惠宁欣然应允,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在镜头前,她与军后代们并肩而立,身旁的人或是挺直腰杆,或是微微前倾,每个人的神情都格外庄重。这一张张合影,不仅定格了此刻相聚的瞬间,更象征着红色精神在三野后代间的传承与延续,承载着对先辈的缅怀和对未来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 。</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部分三野后代合影怀念,75年过去,上海解放的光辉永不褪色,传承精神,共赴新途。</p> <p class="ql-block">第三野战军26军后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纪念碑前,第三野战军第26军的后代们整齐伫立。他们身着统一红衣,神情庄重而坚毅。鲜艳的红旗在手中舒展,“八一” 红星熠熠生辉,与背后的纪念碑相互映衬。这是对先辈辉煌战斗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先辈精神的庄严承诺,先辈的热血与荣光,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新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三野战军上海解放75周年纪念活动现场,26军英雄赞歌合唱队的歌声宛如穿越时空的号角,震撼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他们以激昂铿锵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演唱,将父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场景化作动人音符:那穿透云霄的高音,似父辈们冲锋时的呐喊;整齐划一的和声,如战场上钢铁般的意志凝聚。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对先烈的敬仰,每一句歌词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父辈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让在场的三野后代们热泪盈眶,也让红色精神在歌声中得到最生动的传承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  在巍峨的烈士纪念碑下,一群身着红衣的三野后代汇聚于此。他们手中挥舞着鲜艳红旗,“第三野战军第26军后代” 等字样格外醒目。猎猎风声中,红旗翻卷,似先辈和先烈们的热血在涌动。众人怀着崇敬与缅怀,于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追思往昔峥嵘,传承红色精神,让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信念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在充满意义的第三野战军上海解放相关纪念活动现场,几位身着鲜艳红色纪念衫、头戴专属帽子的战友相聚于此。她们身姿挺拔,神情庄重而喜悦。身旁的女士虽着装不同,却同样带着热忱与坚定。背后八一军旗,映衬着她们的情谊与对先辈精神传承的决心,这一刻,是对往昔岁月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继续弘扬红色精神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的烽火虽已远去,但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值此上海解放76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大上海的新生抛洒青春与生命的英雄。感谢第三野战军26军后代及友军后代提供的珍贵照片,让历史的光影穿透时光,照见信仰的力量。愿英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