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讲述老年

刘学信

<p class="ql-block">7月23日,7集纪录片《前浪》在东方卫视、腾讯视;频播出完毕。这部展现老年人真实生活图景的纪录片,将“老人”理解为“人”,记录人作为独立个体所生发的渴望和遗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爱神不老</span></p><p class="ql-block">金小凤,就是那位在第一集《不老爱神》里穿着各色旗袍、烫着发尾卷、笑起来眼如弯月的75岁阿姨,因恋爱而高兴得踱着小碎步起舞、悄悄(其实很大声)对着镜头说“我有伴啦”的浪漫女士。在影片播出前一个月,她中风了。卷发被剪短,说话和行动都迟缓了许多。</p><p class="ql-block">临近播出,导演陈子芃想找金小凤一起看片子,却怎么都联系不上。事实上,《前浪》的每一位导演都经历过这样的事:与拍</p><p class="ql-block">摄对象一度失联,确实有两位导演,拍着拍着,拍摄对</p><p class="ql-block">象离去了。</p><p class="ql-block">当陈子芃在病房里看到金小凤时,她把眼泪憋了回去,拿出手机给金小凤看片段。她想,小凤那些活泼可爱的美好的样子,多少是被镜头留住了。</p><p class="ql-block">坦白讲,促使金小凤接受拍摄的或许是一口气,至少陈子这样想。相亲时,金小凤遇到过一个“竞争对手”,在道德上羞辱她,骂得颇为难听。对方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忠贞不渝,在对方看来,金小凤丧夫没几年就再去谈恋爱,这属行为不端。也正因为这样,陈子芃想拍一个活泼的、带着美丽与爱意的故事,“老了就不能谈</p> <p class="ql-block">恋爱了吗?我就关心他们这个恋爱能不能谈成。”《不老爱神》的拍摄始于上海徐汇区的宜家。宜家相亲已经是个老话题了。陈子芃准备一些概念性的提问,比如你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她收到了花样百出的回答:有人说脱口秀,有人说唱歌跳舞,还有人说劈三块砖一</p><p class="ql-block">一劈了两天才劈开。这些回答看似同爱情离题万里,却都是每个人的个性表达。总导演范士广坦诚,“在贴着人物拍摄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起的共识是,我们更在乎人的处境,人的孤独、人的渴望,人各种各样的情感,是共通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天会更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前浪》一共7集,每一集都是修改到播出前,尤其是《明天会更好》,范士广与分集导演徐亦泠一直在试探最诚实表达的边界。</p><p class="ql-block">《明天会更好》讲述了95岁的徐纬为带老伴出行而挑战学开车。每周一三五,徐纬挤在早高峰的人流中,坐20站地铁,再走一公里路去驾校练车。徐纬在家中反复对空气打方向盘,一遍遍练习着科目二,大声说道:明天会更好!徐纬的爱人陈芝蓉,90岁,腿脚不便,常要坐在轮椅上。医生说陈芝蓉的日子只有三个月到</p> <p class="ql-block">半年。陈芝蓉总是淡淡地说,明天不会更好。尽管陈芝</p><p class="ql-block">蓉常常丧气,但她也想走出去。</p><p class="ql-block">“明天会更好”像是一种力量,将两位老人一次次拉出困境。陈芝蓉忍着疼痛锻炼,努力让自己好起来,同爱人一起走出去。陈芝蓉撑过了许多个3月,徐亦泠也平复了慌张的心情。结尾,两个人坐在轮渡的窗边,笑意盈盈望着对方。“你要努力,要努力。主要就是把你带出去。想想看我们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徐纬说。“还可以到海南岛去。”“好。”陈芝蓉回答。她说别人都羡慕她,她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就是她的爱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论老年</span></p><p class="ql-block">《前浪》最后一集名为《洗澡》,以20个失能老人洗澡的瞬间,展示了人如何维护个体的尊严,同时也最直接呈现了人作为一种生物走向衰老时所不能逃避的残酷:肉身的塌陷、萎缩、僵硬、扭曲甚至是破损。</p><p class="ql-block">每次拍摄前,分集导演姜昊珏都会与卧床老人握手。“我感到握手这个动作很重要,因为老人的眼神立刻就有了变化—</p><p class="ql-block">—只是简单的皮肤接触,就能让他感到这些年轻人站在他这边、对他的生活真正有兴趣。他是一个普通人,不必只被当成病人。除了各种指标的‘正常或“异常’,他的人生还有很多故事从未郑重地讲过。”“空洞地赞美衰老的言辞是荒唐的,执着地对抗衰老的人是胆怯”,范士广在手机备忘录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李小翠摘自《南方人物周刊》第23期作者 杨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