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海的荣耀——参观南博古希腊文明特展

喻俊

<p class="ql-block">  发现南博近期有个爱琴海文物的特展,抽着周末的时间临时预约一下。</p> <p class="ql-block">  假期的南博,游客是真多</p> <p class="ql-block">  上次来看的还是去年6月的“不止于艺”英国工业艺术特展。</p> <p class="ql-block">  前言:古希腊,这片孕育了无数传奇与智慧的土地,承载着一段悠久且光辉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文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之路,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科学探索、政治理念及艺术创作,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宝贵的财富。哲学上,它开创了西方哲学理性思考与探索真理的先河;科学上,它孕育了数学、物理、天文等现代科学的萌芽;政治上,它促进了民主与法治等现代政治制度的产生;艺术上,它创造了雕塑、建筑、戏剧等不朽的杰作。这些成就不仅影响了古罗马文明,更对中世纪欧洲乃至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如今,我们举办这场古希腊文明展览,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伟大文明的风采与魅力。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的长河,感受古希腊文明的智慧与光芒,探寻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雕刻有船形图案的烤盘形容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00一前 2300年</p><p class="ql-block">黏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锡罗斯岛</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烤盘形容器作为早期基克拉泽斯文明的标志性器物,主要出土于锡罗斯岛。该物表面所雕刻的船只图案,不仅体现了航海技术在当时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早期基克拉泽斯人对于海洋的深厚情感与探索精神。这些早期船只的设计特征为高船头,部分还配备高船尾,船体以船桨为动力,尚未使用船帆。</p> <p class="ql-block">带坠链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一前 210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莫克洛斯|-|II 号墓葬群|1号墓</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双刃斧</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00一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阿尔卡洛科里洞穴</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双刃斧作为米诺斯文明的一种宗教象征,承载着多种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被用作标记圣地的标志,还代表着米诺斯冥界女神的形象,以及象征着太阳升起的意象。此外,这一独特的图案亦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艺术品之中。</p> <p class="ql-block">扬臂女神像</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75一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出士于克里待岛加齐地区</p><p class="ql-block">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雕像头戴一顶装饰有神圣符号的王冠,由三条叉状条带、两个舌状元素以及一只乌构成。此类型的雕像普遍被认为是自然女神崇拜的象征,或者是女祭司遗留在神圣场所的纪念标志。王冠上所装饰的不同象征符号,代表着女神的多种身份。同时,雕像所展现的扬臂姿态,极有可能与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动作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一前1559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 A</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酒杯杯身较大,底座可能加入了少量铅以保持酒杯重心,增强稳定性。工匠利用14个铆钉将杯身和底座固定,并巧妙地将铆钉隐藏在连接处的两块金属板中。</p> <p class="ql-block">阿伽门农的面具(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一前1559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原件藏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面具由金箔打造,展示了一个大胡子男子的威严面孔以及精致的装饰细节。</p><p class="ql-block"> 在迈锡尼墓圈A中,考古学家共发现了8名男子的遗骸,他们的陪葬品中均包括武器,其中有5人佩戴着面具。这些大量的黄金制品和精美的文物,彰显了墓主人的财富与尊贵地位。“阿伽门农的面具”是考古学家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传奇古希腊国王阿伽门农的名字命名的。阿伽门农作为亚该亚人的领袖,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 12世纪迈锡尼最强大的统治者,其统治区涵盖了迈锡尼、科林斯和亚该亚。施里曼曾希望以此证明特洛伊战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现代考古研究表明,这个面具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 16世纪,比传说中特洛伊战争的时间早了300至400年。</p> <p class="ql-block">  耳朵附近的两个洞表明这个面具可以通过麻绳固定在死者脸上。</p> <p class="ql-block">圣餐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一前1559年</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迈锡尼卫城墓圈 A</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辛多斯墓葬20号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该面具的面部特征已模糊不清,仅左眼、耳朵及嘴巴部分尚可辨认。面具由梯形金片制成,其中央部分被裁去,形成倒置的T形空隙。为填补这一空隙,工匠们采用了一片独立的金片来塑造鼻子的形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模具来塑造大部分面部特征,但由于鼻子的突出性,无法直接纳入模具,因此这部分需要单独制作。面具通过穿过角上小孔的绳子,在头部后方系紧,从而固定在脸部。</p> <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A泥版</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50年</p><p class="ql-block">粘士</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干尼亚老城</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块泥版是在干尼亚米诺斯聚居地发现的。该聚居地,如同克里特岛上的其他重要中心一样,在公元前1450年经历了一场大地震而遭到了毁灭。这块泥版呈书页形状,上面用尖头工具刻画了六行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尚未被完全解读的音节文字,即线形文字 A,以及表意文字和数字符号。经过专家的研究,表意文字已被解读为表示葡萄酒、无花果、谷物和绵羊等物品,同时还有一些数字符号或分数。</p><p class="ql-block"> 泥版的内容与王宫内农产品和牲畜的交换账目紧密相关,可能还记录了物品的收集或分发情况。泥版上部有四个小孔,下部有两个缺口,这些设计可能是为了将它与其他物品固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线形文字B泥版</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世纪末</p><p class="ql-block">粘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皮洛斯</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泥版记录了为统治者舰队和军队效力的男性名单,共由七个横线分割成八个书写区域,其中最后两个区域尚未填写内容。根据泥版上的信息,所列的30名男子很可能是一艘小船的船员。参考其他泥版记录的情况,我们发现不同船只的划桨手人数存在差异,分别有20人、30人和50人。招募划桨手通常是通过税收征收制度,从特定的社区中进行选拔的。因此,这些记录很可能反映了一项常规的年度活动,而非应急的临时措施。</p> <p class="ql-block">长剑</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400一前1375年</p><p class="ql-block">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干尼亚库卡墓葬 35号墓</p><p class="ql-block">干尼亚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把剑是桑达尔 Ci型剑,其显著特征包括薄刃、凸脊以及保护手部的角状剑格。这种类型的剑在希腊大陆、克里特岛与爱琴海诸岛、中欧等地均有考古发现。剑的长度通常在60 至90厘米之间,其年代大致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50年。通过对Ci型剑的复制品进行功能测试,结果显示它们不仅能够实施致命的刺击,还能够进行高效的切割。</p> <p class="ql-block">图章戒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5世纪</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阿尔戈利斯登德拉圆顶墓</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由贵重金属制成的图章戒指,是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微型艺术的代表。这类戒指主要由管理行政或宗教事务的重要社会成员所拥有。这枚戒指的设计分为上下两区,上部雕刻了一对公羊,下部则描绘了两头牛。</p><p class="ql-block"> 每只公羊被镶嵌在链状底座和三条波浪线构成的结构中,这种构图被称为“蛇框”,它被认为是米诺斯女神的象征,进一步凸显了戒指的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印章石</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5世纪末期</p><p class="ql-block">红玉髓</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迈锡尼卡尔卡尼 515 号墓</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几何纹双耳细颈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40一前735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陶瓶绘画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肩部位置所绘的追悼会场景,这种内容在几何风格晚期的陶器作品中颇为常见;二是瓶身上环绕的 22名战士形象,他们手持盾牌与长矛,头戴装饰着羽毛的头盔,腰间佩剑。此外,在把手的下方,还精心描绘了鸟类图案,可能象征着死者的灵魂正在飞离尘世。</p> <p class="ql-block">  此陶器被称作“安芙拉瓶”,其用途可能是盛放骨灰。图案的绘制者是赫希费尔德画师,他与狄浦隆画师共同在雅典地区制作大型陶器,并在其上绘制出叙事性丰富的场景。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这类陶器在雅典地区与贵族阶层的崛起及其展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愿望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科菜雕像(KORAI)</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前51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于伊瑞克提翁神庙以西</p><p class="ql-block">雅典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属于科莱雕塑类别,科莱特指古希腊艺术中独立塑造的青年女性雕像。在雕像的衣物、面容、头发及头饰上,留存有彩绘装饰的痕迹。雕像头顶处的新月形青铜板,其作用是为了防止鸟类驻足。</p><p class="ql-block"> 雕像中的女性穿着的是古希腊传统服饰——希顿长袍,并辅以一短袍,短袍以对称的方式覆盖于胸前。</p> <p class="ql-block">头盔</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0一前 525年青铜、金</p><p class="ql-block">出士于阿尔孔蒂科 330号墓葬</p><p class="ql-block">佩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覆面</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550一前 525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阿尔孔蒂科525号墓</p><p class="ql-block">佩拉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金制菱形覆面,表面雕刻着十六瓣花环装饰,整体围绕着一个圆形造型,圆形内花环与盾牌交替呈现。</p> <p class="ql-block">齐名英雄碑</p><p class="ql-block">原址公元前400一前395年</p><p class="ql-block">石膏</p><p class="ql-block">古阿格拉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英雄纪念碑模型,其长方形基座的实际尺寸为16.64米 ×2米,位于雅典古阿格拉西侧议事厅的对面。基座上伫立着十位英雄的青铜雕像,这些雕像代表了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创建的十个部落的守护者。此外,纪念碑正面的自色涂料木板被用作雅典的官方公告栏,城邦的事务,如公民大会的会期、议案、通告和决定都会在这里进行公布。</p> <p class="ql-block">抽签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62一前161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哈德良体育馆</p><p class="ql-block">雅典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石制抽签机的主体上设有十二个大小不一的插槽,这些插槽可能用于决定一年中各个部落的执政顺序,每个部落的令牌被放置在相应的插槽中。在抽签机的左侧有一个圆形凹槽,曾经用于放置青铜管,该管上方有一个漏斗下方有一个可移动的盖子。在选举过程中,地方官会将印有部落名称的球放入漏斗中,经过随机排列后,首个从漏斗中出来的部落球即被选为主席。此外,抽签机还可能用于选举部落官员,球上印有候选人的名字,通过重复抽签的方式,直到选出十二名代表为止。在古代雅典,通过抽签来选定执政官以及分配法官的职责,是其防范腐败、维护民主的重要机制之一。</p> <p class="ql-block">德谟斯提尼头像</p><p class="ql-block">制作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复制件,其希腊原件可追溯到公元前 28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国家花园</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德谟斯提尼是希腊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他的演说词约有60 篇留存至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公元前4世纪,当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弱时,演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逐渐兴起。演说家们凭借高超的话术技巧,在法庭答辩、政客申诉和公众演说中成功地问人民传达自己的观点。德谟斯提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公元前384一前323年间成为雅典的政治家,通过他的公开演说影响了雅典政策的制定,始终坚定地为雅典的自由而战。他的演说技艺精湛,文辞准确,感染力极强,因此成为了欧美演说家们学习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西侧</p><p class="ql-block">装饰带(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42一前438年</p><p class="ql-block">原件为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雅典卫城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的西侧饰带由 16块浮雕组成,这些浮雕描绘了参加泛雅典娜节的骑手们。在第八块浮雕上,一位留有胡子的骑手正试图通过拉缰绳来控制一匹精神抖擞的马匹。骑手的右脚抵住岩石以保持平衡,而马匹的反抗则通过凸出的静脉线条得到展现。</p><p class="ql-block"> 这块浮雕上的骑手脸部在 1802年至 1870年间遭到了破坏。尽管如此,这块浮雕仍以其独特的创意构图和精湛的工艺脱颖而出,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高超技艺。据推测,它很可能是著名雅典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式柱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科林斯文物管理局藏</p><p class="ql-block"> 科林斯柱式在结构上显得相对繁复,其柱头上雕刻着繁复的花草图案。这种柱式的发展,是多利亚艺术领域的一项杰出成就。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林斯柱式中的这种柱顶设计逐渐演化为希腊化罗马建筑中的显著特色。</p> <p class="ql-block">献给雅典娜的铭文底座</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0一前50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出土于雅典卫城</p><p class="ql-block">雅典碑铭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部分保存的爱奥尼亚圆柱,是某座许愿奉献雕像的基座遗迹。据推测,其原型可能是一座原先矗立在雅典卫城上的胜利女神妮可雕像。在圆柱的凹槽内,以爱奥尼亚和阿提卡文字混合的形式,镌刻了两行铭文。通过解读这些铭文,我们得知这尊雕塑是由来自希俄斯岛的杰出雕塑家阿切尔莫斯所创作,并由一位名为伊菲迪克的女士敬献给雅典的保护女神雅典娜。</p> <p class="ql-block">“致敬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还愿浮雕</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5一前350年</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浮雕作品以神庙为背景,刻画了壁柱、飞檐等建筑元素。在作品中央,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倚靠在手杖之上,手杖上缠绕着一条象征着治愈与重生的蛇。其身后,儿女们恭敬地侍立;身前,则以较小的比例呈现了前来还愿的凡人,他们带着祭品,脸上洋溢着崇敬之情,展现了人类对医神的深切感激与敬仰。此还愿浮雕矗立于神殿之内,不仅是对众神信仰、虔诚与感激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对人类感恩之心与敬畏之情的永恒纪念。</p> <p class="ql-block">刮汗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一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士于厄律特利亚</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刮汗器主要由刀片和刀柄两部分组成。运动结束后,运动员会用刮汗器清除身上附着的污垢、汗水及油脂,确保身体的洁净,是一种常用清洁工具。</p> <p class="ql-block">阿提卡红绘双耳喷口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早期</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陶器正面描绘了体育馆内的一幕场景。画面中,三名青年头戴香桃木花环,中间的青年手持油瓶,为左侧的同伴倾倒护理油,右侧的青年则拿着刮汗器。三位青年的长衫悬挂在身后,高处挂着刮汗器和油瓶。口沿下方,绘有月桂树枝缠绕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泛雅典娜节马车赛胜利者”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古阿格拉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底座顶部设有一个矩形插槽,用于支撑饰有赫耳墨斯头像的方形石柱界碑或奖品柱。</p><p class="ql-block">正面顶部水平凸缘上的铭文清晰可读,内容</p><p class="ql-block">"[K]PATE* EOPTIO *EPAIEY*"(意为“来自皮拉厄斯的海俄提奧斯之子克拉特斯〞)。</p><p class="ql-block"> 在底座正面的右侧,雕刻着一辆四马战车正向左疾驰的场景。车夫身着标志性的希顿长袍,双手紧握缰绳,驾驭着四匹奔腾的马匹。他转头望向身旁的战士,这位战士刚刚登上战车,头戴头盔,左手紧握盾牌,正努力抓住战车的边缘以保持平衡,而他的左脚还悬挂在车轮之后。远处场景可能是对比赛地点的描绘,原本应使用颜料绘制,但现已无迹可寻,同样,四马战车的青铜缰绳也已不复存在。这一场景生动再现了“阿波巴特”(apobates)战车。</p> <p class="ql-block">红绘人物双耳罐</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0一前440年</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瓶身图案中心是祭坛,左侧是光明之神阿波罗,他左手持七弦竖琴,右手持容器。右侧是他的妹妹阿尔忒弥斯,手持壶状器皿,向阿波罗手中的容器倒酒。画面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进行奠酒仪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智慧女神雅典娜头像雕塑</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纪</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雅典娜,作为智慧女神,同时也是雅典的庇护者,该城市亦是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座雅典娜雕像佩戴阿提卡式头盔,头像尺寸略大于真人。此雕像系仿照公元前5世纪著名雕塑家菲迪亚斯的原作而制,表面经过抛光,力求在细节上还原原作的神韵。菲迪亚斯,这位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设计了帕特农神庙以及神庙中黄金和象牙雕刻的雅典娜雕像。</p> <p class="ql-block">众神之王宙斯头像雕塑</p><p class="ql-block">约公元2世纪大理石</p><p class="ql-block">发现于塞萨洛尼基神殿区域</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作品中,胡须神像屡见不鲜,但确定其身份往往颇具挑战性。它们通常与波塞冬、哈迪斯、阿斯克勒庇俄斯或宙斯等神话人物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这座头像具有与宙斯形象相似的共同特征,特别是其卷曲的胡须。因此,我们推测它可能是公元2世纪的希腊原作或其古典主义风格的变体。</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青铜塑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600一前550年</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奥林匹亚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座实心铸造的斯芬克斯雕像,原为一艘船只的支撑构件,船只已不复存在。雕像呈现为坐姿,头部朝向前方,头戴繁复的头饰,展现出典型的狮身人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中,斯芬克斯的人面形象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象征,它常被视为“神的惩罚”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腓力二世四分之一金标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菲尼卡斯</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币正面雕刻戴着狮皮头饰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头像,反面雕刻赫拉克勒斯的武器:弓和棍子,中间是一把三叉戟,下方刻有希腊文。英雄赫拉克勒斯是宙斯的儿子,是神话中马其顿王室泰门尼德斯家族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金花冠</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50-—前325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斯塔夫罗波利斯墓葬</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桃金娘式金花冠,桃金娘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的圣植,象征着生命的恒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  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社交宴会、竞技运动以及戏剧庆典等庄重场合,人们习惯于佩戴由金、镀金或天然材质制作而成的花环。</p> <p class="ql-block">  在马其顿地区,金花环被视为尊贵身份的标志,安放在杰出男性和女性的墓葬中,作为他们个人荣耀的独特标志。</p> <p class="ql-block">箭镞状吊坠项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一前28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士于塞萨洛尼基德弗尼墓葬 Z号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罐状吊坠项链</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一前28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德弗尼墓葬Z号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这条项链由62个小酒罐形状的吊坠组成,使用了铸造、锻造和掐丝等多种工艺。</p> <p class="ql-block">耳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一前28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塞萨洛尼基德弗尼墓葬 Z号墓</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对耳环是古希腊珠宝工艺的杰出典范,它们反映出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后的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地区财富的汇聚。这些耳环不仅工艺精湛,更是身份的象征,展现了马其顿贵族女性服饰与装饰的华美风格。</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大帝头像</p><p class="ql-block">约公元 2世纪</p><p class="ql-block">大理石</p><p class="ql-block">肯罗坡罗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年轻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其发型呈现波浪状,这种发型在古希腊艺术中常被用来描绘英雄和神灵。观察其侧面,可以发现头部缠绕着一条扭状束带,这是祭司身份的象征。这一细节表明,在创作过程中,亚历山大大帝被赋予了神性的特质,人们认为他能够与诸神进行沟通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奥林匹亚斯头像微章</p><p class="ql-block">公元 225—250年</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该奖章正面雕刻了腓力二世的妻子、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斯女士的肖像,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描绘亚历山大大帝母亲形象的艺术品。奥林匹亚斯右手轻撩面纱,这一姿态源自赫拉女神,寓意着女性在婚礼之日的矜持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  奖章的背面,则展现了一位年轻女子与海怪的画面,这被解读为海神涅柔斯的女儿安菲特里忒。在古希腊神话中,安菲特里忒曾赠予英雄阿喀琉斯一套神奇的盔甲。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正是亚历山大大帝所崇敬的偶像,因此,将奥林匹亚斯与安菲特里忒相联系,无疑蕴含了深意。</p> <p class="ql-block">最后这件不是本次特展的展品,而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金兽</p><p class="ql-block"> 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空腹厚壁,流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一字。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p> <p class="ql-block">  本次特展由“文明肇启”、“火种播迁”、“全面繁兴”以及“雄主时代”四个部分组成。最后打卡照一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