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游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 从东门进入嘉峪关景区就可以看到冯胜骑马征战的塑像,明朝开国大将与嘉峪关有着怎样的关联呢?</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后,班师回朝途径此地,他见此地地势狭窄险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地,南北相距最宽处30里,最窄处16里,势如酒泉盆地之瓶口。“西域人贡,路必由此”,被称为“酒泉门户”、“河西咽喉”,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外巨防”。</p><p class="ql-block"> 宋元以前,此地有关无城。冯胜决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之余脉、九眼泉岗源上建关筑城,扼控咽喉。当年七月开始筹备兴建,于次年筑成一座周长220丈、高2丈余、宽厚丈余的有关无楼的土城。嘉峪关地区有关无城的历史,宜告结束,冯胜像立于此地就成了自然之事。</p> <p class="ql-block"> 南望祁连雪,北倚黑山险,锁钥咽喉地。雄伟的长城和古老的丝绸之路,像两条历史的飘带在这里汇聚交融,张骞西去的驼铃仿佛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冯胜挥戈建关的马蹄声在这里踏响。塞上绿洲,通商口岸,历史的厚重和多种地域文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而「半城草木半城湖」的水乡新貌,更吸引着八方来客。这里就是位居河西走廊中部、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嘉峪关。</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摆布,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保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 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p> <p class="ql-block">东门入口</p> <p class="ql-block">外城东北角</p> <p class="ql-block">内城东门</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祁连山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