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鸢飞鱼跃袁公子:与宗其香先生相约在重庆大学工学院楼

菱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12月,我重返母校重庆大学,在“工学院”老楼拍照时遇一女士(文章作者:鸢飞鱼跃袁公子)在此长久端详、拍摄,攀谈后得知原来她是根据中央美院宗其香教授留下的一幅画从北京来重庆寻找这栋楼的。抗战时内迁的中央大学与重庆大学共处一校园 ,当时宗其香教授就读于中央大学,用画笔记录下这栋曾被日机部分炸毁的教学楼。她还把手机上的这幅画作特意展示给我们看,由此聊起关于这栋楼的过往旧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校的外语课都在这栋楼里上,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这里进进出出,这里听到的是各种语言的朗读声、歌声,还有嘉陵江上不时传来的轮船汽笛声。抗战时期宗其香教授求学于中央大学徐悲鸿门下,后又留校任教,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重庆大学工学院》就是其中的一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回到南京一段时间后收到该女士传来的《与宗其香先生相约重庆大学工学院楼》一文,透过文中笔触对著名画家宗其香教授的生平事迹有了更多了解。并对“二大楼”即“重庆大学工学院”这栋历经沧桑,见证了“重庆大轰炸”,“有故事”的教学楼有了更多认识,特将此文转存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宗其香先生相约在重庆大学工学院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鸢飞鱼跃袁公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重庆临近结束行程的日子,有三个小时的间隙时间,我灵机一动,想去重庆大学看看,对于重庆大学的印象,来源于宗其香先生的一幅画-重庆大学工学院,那是一栋优雅的欧式的教学楼,夜色中孤枝寒树影影绰绰,颇有些哥特式的魅影之感,与我记忆中的宗先生的浓烈美好的温情画面颇感不同,所以就暗暗进了心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租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兜兜转转颇不平静地拐进了大学校园,一路爬坡,右边是放眼望去被雾色收笼的嘉陵江面,司机说我们重庆人都不知道有这地方,真是神奇,这座大学原是在江边的山崖上建起来的,一半是江水,一半是山城,冰与火自然和谐的交汇让人有种跌入异元时空的新鲜刺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子直接开到重大工学院这栋楼前,我一看到它,还是惊讶于它的质感,历经沧桑的台阶承载的是岁月,而大楼却挺拔健硕,墙体是条石累积堆砌而成,凸出的石头有一种粗粝的质朴,红色的木窗又传递着中式的美学,这栋楼始建于1935年,由留法学者设计,后在40年抗战中经历日本飞机轰炸几近毁灭,后又重建,算起来距今已有84岁的高龄了,虽然后来修建损失了一部分的历史感,但伫立跟前仍然能被浴火重生的建筑之魂深深感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阶而上,是三个大的罗马柱及回廊,在廊柱前眺望远方的青年学者,想必会是充满了古希腊罗马理性的光芒豪情的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楼内,映入眼帘的是天主教彩色玻璃,和整体建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唯一不和谐的是门卫大爷看我驻足太久请我尽快离开,因为楼里有同学在自习,希望游客不要打扰。我开心地离开,门卫大爷,那是学校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一对中年夫妇在门口拍照,流连程度与我不差上下,我前去攀谈,男人告诉我他竟然是198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学生,后来去了南京工作,毕业30多年没回来过,今年退休了刚有时间就还愿回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给他们看了宗先生的绘画,勾起这位叔叔的往事记忆,回忆起他们80年代上学时期在这栋楼里的美好时光,新的时代带来的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工学院的几多是男生,上英语课,女同学都来了,男生还会悄悄地为心仪的女生占座,教授先生们还给他们讲故去的家国往事,如今大都是净土风流,半世烟云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听着他的一桩桩美好回忆,思绪竟然同时穿梭在40年代,80年代,10年代,宗其香先生所在的40年代正直战火纷飞,民族危亡之际,中央大学由南京迁往重庆,被重庆大学接收,徐悲鸿先生在这主持艺术系教学达8年之久,宗其香于39年-44年在此完成学业,后被徐先生聘为美院任教,早已名满京城的他在重庆也进行了自己的新水墨实验探索,画出了用西方光影、明暗结构来表现的重庆夜景,此后贯穿一生并成为其代表作品。重庆的夜,是最独特别样的风景,江枫渔火,波光粼粼,再加上一年365天一大半的时间雾锁山城,影与光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对自然最直接和生动的感知了,所以宗先生能够在这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借助中西方绘画的形式精髓来表现自己最真实强烈的感受,画面有多动人,宗先生对这里的情感就有多投入。重庆大学工学院这幅作品也是在此间完成,除却运用光影对暮色中的大楼的描绘,我感受到的也是艺术家对那个时代强烈的同理,40年代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此楼几近毁灭,后又重建,一栋建筑也经历了冰火灼痛,凋敝和凄苦的情绪蕴含在作品背后挥之不去,但是几处透射的光却又传递出一种孕育中的希望,整幅画面是有一股哀而不伤,另辟光明的气息。顶着寒风打着手电拾级而上的学子,想必便是宗先生心中的光明所在吧,这种含蓄的表现性也映射着宗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对时代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9月份的时候我所在的艺术机构为宗其香先生和宗海平先生举办了父子对话展,海平先生曾经历时6年走遍父亲写生的大江南北,用摄影完成了一幅幅父子对话的动人篇章。展览上我看到此幅作品的瞬间就被带回了一个别样的时空,甚至当时就萌生了要去此地凭吊的念头。没想到今天此行得成,还幸运地遇故人还游,让我在当时当刻体验了三个不同时空的交错聚集带来的丰厚感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海平先生的电话指导下,又前去七七抗战大礼堂凭吊了一下,如今修复一新的建筑少去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和岁月的味道,但,还好,至少还在,就为后人的追寻、探索和思考多了一分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中央大学迁渝纪念碑,当年浩浩荡荡的千万人,拖家带口辗转飘零数千里,又是一副怎样悲壮无奈的迁徙史,碑前凭吊,感叹战争的残酷无情,也感叹人类文明经历的劫后余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松林坡是著名的中央大学的旧址之一,现在是重庆大学留学生公寓,隆冬之际仍然葱茏青翠,就在这个小小的台阶前,留下了75年前徐悲鸿先生和中央大学艺术系众师生的合影,倒数第三排那个二八分的俊秀青年便是宗其香先生。彼时战乱纷争,这群风华正茂的艺术志士在这里教授、学习、传播、哺育新的艺术思想,新中国的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程时我沿着江陵路徐徐下山,雾色愈发浓重,想着和宗先生、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众多大师仁人神交了一番,心意甚足。艺术作品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让人时时涌动起对未知的不同时空的好奇,感知和体验,循着一幅画的印迹不经意间探知了三个大时代的掠影,也算是我此次最大的收获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19.12.2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宗其香 1945年摄于重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