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荔枝道:川陕之间证古今(一)

秦超中

<p class="ql-block">某年月日,骑着小摩托,到竹峪镇三岔河村店子梁,弃车徒步,来回穿梭在川陕界梁,探寻荔枝古道,见证古今变迁(唐天宝年间,皇帝李隆基为满足杨贵妃喜食新鲜荔枝的爱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以快马传递,这条长达1000余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后人称作“荔枝古道”)。</p> <p class="ql-block">徒步前,问当地居民,得知此地名为“店子梁”,太久的事情不清楚,但民国、解放初至改革开放前,川陕经此地来往的人较多,路大好走,但现在太荒了,一些路段已经走不通了。这是店子梁一百年老屋堂屋门上同治四年匾额“一乡善士”。</p> <p class="ql-block">刚上山的路还是比较宽的,因为当地居民会到山里砍柴。由于常年雨水的冲刷,曾经的古道有些变成了今天的“沟”。</p> <p class="ql-block">越往山上走,路越荒芜,甚至没了路,只得乱穿,以至于迷了路。乱穿久了正不知所措时,在杂树中看到三块石板,我敢肯定这是人造的石梯,敢肯定这是曾经的古道,敢肯定自己方向没有走错。</p> <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乱穿至一片荒地(后来得知是店子坪遗迹),路变得好起来,而且还发现了较长的石梯(后来得知是川陕交界处,旁边立有“界牌”)。早上七点万源出发,到达川陕之间,此时已是十二点。</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到达玉皇庙,庙宇遗迹只剩一段残墙,让人好奇的是,这里的树枝上挂了好多的瓶瓶罐罐,估计是来过这里的人做的“地标”吧。</p> <p class="ql-block">川陕界梁上的古道保存得很好,一点也不荒芜,而且很宽、很平,被树叶覆盖,踩在上面沙沙作响。当地人讲,陕西那边有一家人放养了三十几头牛,牛儿乱串,那家人经常到四川来找牛。</p> <p class="ql-block">荔枝古道旁的战壕遗迹。</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用瓶瓶罐罐制作的地标“大九元”,这是界梁的尽头,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尽头叫“小九元”,中间是九元关,据说在明清时期,这段界梁虽然不长,但川陕两省负责防守的官员加起来有九人之多,每年固定的几日,九名官员都在此集会,所以叫“九元(员)关”。从大九元走烂场坝、走洋芋塘,到出川入陕的第一个乡镇——镇巴县仁村镇。</p> <p class="ql-block">在川陕之间穿梭几个小时后,全身一遍一遍地被汗水湿透。往店子梁回走,路上遇到好多的野生猕猴桃,由于自己体力早已透支,在荒野里一晃一晃,感觉人都不是自己的了,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美味。</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都很小心各种套,但还是被钢丝套“捉到”了。</p> <p class="ql-block">回到店子梁,发现一处百年老屋,以及老屋里的“泰山石敢当”,老屋主人很热情地给我准备了开水、蒲扇、稀饭。</p> <p class="ql-block">店子梁出发到陕西镇巴有两条路,大多数人走大九元至仁村镇至镇巴,也有少数人走小九元至赤南镇至镇巴,小九元有一个幺店子遗迹叫“窝窝店”,土公路可到,于是骑上小摩托前往。</p> <p class="ql-block">刚到“窝窝店”,打算和主人促膝长谈一会儿的,哪只刚到,就开始逛风大雨。赶紧拍了张照片,什么话也没说就往山下溜,因为如果雨水浸透了土公路,车子就走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经过半个小时的蠕动,终于把摩托车从一公里的土公路蠕到了水泥公路上,此时刚好雨停,但自己,早已湿透了。中午是汗水湿透的,现在是雨水湿透的,呵呵。晚上七点到达万源,湿透的衣服早已被吹干。川陕之间的荔枝古道,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某个幺店子的主人拿磨盘端茶的故事,比如无儿无女的夫妻老人自建石梯路为路人造福的故事。还有其他的路线、遗迹等等,以后再慢慢细说吧,欢迎各位同仁交流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