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唐懿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南诏世隆(酋龙)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集团对唐朝发动了一系列掳掠战争,两次攻陷邕州,一入播州,一入黔中,四次攻打越嶲、成都等地,先后掳掠数十万人口和无数财物,对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自天宝丧乱以后,兵兴不已,地割民凋。人民死绝逃亡,仅存者三分之一也而犹不足”。唐懿宗即位的第一年咸通元年(860年),爆发了浙东以裘甫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咸通九年(868年)又爆发了桂林戍兵起义;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又聚众数千,起义于濮州,黄巢也聚众数千响应。而此时与南诏的战火又起,南诏对黔中、播州用兵,战火蔓延到贵州高原。唐王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治理西南边疆,对于与南诏毗邻的贵州高原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抗御南诏。随着形势的发展,南诏派兵进攻黔中,攻陷播州,唐王朝决定用兵收复。但是在当时各地农民起义烽火四起的情况下,朝中已无兵可派,只好下诏募勇士带兵讨伐。杨端收复播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唐书·南蛮传》载: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坦绰复寇蜀。“坦绰至新津而还。回寇黔中,经略使秦匡谋惧,奔荆南”。大概在“回寇黔中”时,南诏再一次占据播州,这样朝廷召募勇士,组织军队,前往征讨。于是在“僖宗乾符初年(876年),太原杨端应募,取播州,克之”。杨端,太原人,与其舅谢将军应募,到长安上疏,得到朝廷批准,杨端领兵出四川,败南诏,从此遂占有播土。杨端入播事,唐、宋史籍不载,而元、明史有之,这可能是后来杨氏追溯祖先事迹而元、明史载之。杨端入播后,子孙繁衍,杨氏一族,据有播地长达七百余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明以后著述诸家,以唐末南诏陷播,明载《唐书》,而五代以来杨氏世长斯土,亦为事实,因相率信之不疑。不知二事果确,一先一后,相去十余年,中间实无联系。南诏之陷播,唐自复之,端之所复,乃系杨保族在播鄙之故土。至其后之据有播州城邑,自唐言之,乃失而非复。此盖宋元以后杨氏子孙渐习诗书,浸濡礼义,耻其先祖之出于蛮夷,故刺取前史,巧相比附。可谓数百年通儒硕学,竟无一不堕其术中,转相称引,明为酋豪割据,反以‘功在国家,泽被生民’誉之(此为《杨氏家传》赞语),斯诚喷喷怪事矣”(《长水集《播州杨堡考》)。谭其骧先生认为杨端非太原人,而是泸州之罗族;不是抗击南诏,而是击闵蛮,但肯定了杨氏在唐末年间据有播地(这一论述,与我们老谱与之不符)】。</p><p class="ql-block"> 唐代,播州地方势力中有与杨端入播的八姓,有本地土著大姓,也有由外地迁徙而来发展成为播州望族者。随杨端入播的八姓:即谢、令狐、成、赵、犹、娄、梁、韦八姓。这八姓中,除韦氏外,其他姓氏在遵义地区志书中均有线索可寻。谢氏,即“端与其舅谢将军诣长安”者,谢氏在今遵义地区,除绥阳外,皆有谢氏著名于《府志》《县志》。令狐氏,洪武年间有桐梓令狐远,以行义教化族里,令狐姓以桐梓为盛。成氏,《贵州通志·采访册》说: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南诏陷播,巢贼并起,帝奔蜀都,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卫将军总领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其后裔成昌,元时敕封赞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赵氏,唐末有赵木攀世长溱溪(桐梓境内),宋景定时有播州进士赵炎卯,明洪武有进士赵世禄。犹氏,南宋时有犹泳为杨氏土官幕僚,深得杨轼、杨粲父子倚重。宋景定中有进士犹道明。据《遵义府志·古迹》载,犹道明墓在桐梓城北园田坝境(引者注:有犹氏人撰文认为随杨端入播之姓为七姓,犹氏不在其内)。娄氏,分布于桐梓、正安、遵义,尤以桐梓狮溪镇为盛。梁氏,遵义地区各县均有,以遵义、绥阳为多。其外,罗氏、宋氏、冉氏也是播州地区有势力的大姓。罗氏,《遵义府志·土官》载:“罗荣,字政卿,太原人。唐大历(766-779年)中,夜郎叛,命荣帅师南征,剿抚并行,蛮方永靖,朝廷遂以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宋氏,《遵义府志》说:“唐乾符(874-879年)间,有真定宋宣为节度使,丰城侯副元帅,征播夷有功,留守其地”。冉氏,《遵义府志》说:唐时,有冉安昌者,以务川当牂牁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其后思、夷等州土地之辟,夷民之附,自斯举始。南宋末年又有绥阳人冉琎、冉璞兄弟,在四川合州城修筑城池抗击蒙古军南侵的事迹。这些大姓,不少凭借自己的特权,雄据一地,元、明时大多成为一地的土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