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法院博物馆是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全国性行业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6日,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在正义路4号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东城区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叉口,矗立着一栋始建于1910年的古典建筑。红砖与石材交替砌成的外立面,红灰相间,古朴典雅,转角处有三层弧形塔楼,顶部冠以红色半圆形穹顶,文艺唯美的高颜值常常吸引路人流连驻足。</p> <p class="ql-block">为客观、真实、全面地再现中华传统司法文化和当代法治进程,全景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审判工作取得的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建立中国法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全面依法治国 走向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本展厅运用科技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等十六个单元,全方位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工作实现的新变革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法律古籍珍本展</p><p class="ql-block">本展厅展出了最高法院珍藏的一批明清时期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古籍善本。这批古籍主要以法律图书为主,包括明清两代的重要法律典籍,如《明会典》《大清会典》。</p> <p class="ql-block">世事沧桑 东交民巷</p><p class="ql-block">本展厅展示了东交民巷从13世纪至今的发展历史。</p> 银行金库的大门 <p class="ql-block">位于东城区的东交民巷,是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楼比肩而立,大槐树枝头摇曳。东交民巷全长1552米(算上西交民巷,共3公里),是目前北京市最长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金库保险柜</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诞生于元朝,在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咽喉要地。</p> <p class="ql-block">14世纪</p><p class="ql-block">重要衙署云集的东交民巷</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太医院、翰林院等重要衙署云集于此。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主要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p> <p class="ql-block">1900年的庚子国难,让东江米巷从大清国的官府重地变成了列强武装独立的国中之国。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东江米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命令入城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p> <p class="ql-block">普法互动区</p><p class="ql-block">普法互动区包括“模拟法庭”“法制影视放映厅”。</p> <p class="ql-block">模拟法庭</p><p class="ql-block">本展厅将现代科技法庭按比例微缩还原,按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标准布置,让观众更加直观地认识法院、了解审判工作。</p> <p class="ql-block">2016年1月6日,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30日,国家文物局将兽面纹铜鼎、铜鬲、铜盨、目云纹铜尊、提梁铜卣、铜斝等6件商周时期青铜器划拨给中国法院博物馆永久馆藏。</p> <p class="ql-block">专题展厅包括“青铜器展厅”“法律古籍珍本”“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时世沧桑东交民巷”“正义的审判——审判日本战犯”“审判服饰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这几件稀世古董是公安在打击文物犯罪中查获的被盗文物,在经过法院审判之后上缴国家的被盗文物。承载着文物司法保护的成果,所以放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去展示,彰显了国家文物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在文物司法保护中的作用,并将会持续共同推进文物司法保护工作。</p> <p class="ql-block">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商周礼制“寓礼于器”,青铜礼器被统治者赋予了沟通人神、象征权力地位的特殊内涵,广泛用于祭祀、宴乐、丧葬等礼仪活动,以不同数量、器类组合标志贵族的等级地位。不同类型的鼎用途不同,大中型铜鼎一般用来炊煮肉食,例如此鼎;小鼎多用来盛放菜肴或调味品。商晚期主要以铜酒器组合标志贵族的等级、地位,但一般中、小型贵族墓都要随葬一、两件铜鼎,还出现了随葬鼎的数量与贵族等级呈正比的现象,说明鼎在礼器制度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为西周礼器制度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铜斝(jiǎ)是盛酒器,流行于商代晚期,是商代贵族用以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p><p class="ql-block">铜斝的特征为口沿有两个菌形立柱,腹侧有鋬(pàn,把手),三足为锥形。铜斝多用于温酒,出土铜斝外底常见烟熏痕迹,内底有白色水锈。文献记载铜斝用以行祼(guàn,洒酒于地祭祀祖先)礼。据《说文解字》载:“祼,灌祭也。”《毛诗正义》云:“祼者,以鬯酒灌尸,故言灌鬯也。”另据《白虎通义》记载,“鬯酒”是祭祀专用之酒。此外,铜斝亦可滤酒,双柱可能用来悬挂滤酒网。</p> <p class="ql-block">铜尊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礼器之一。在甲骨文中,尊字就是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的形状。在祭祀的时候,酒坛一般摆在祭祀官的最前面,由此引申出地位尊贵的寓意。《周礼》记载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不同时节的祭祀典礼采用不同的酒尊。</p> <p class="ql-block">此卣盖内与器底有相同四字铭文:父己,冉□。“父己”意思是某贵族铸造此器祭祀父己。用干支日名为去世的祖先命名,是商人特有的文化。“冉□”两字为族徽,是冉族的一支;□表示难以识读。有学者认为该字为虫坴。冉族是商代晚期一个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大姓,常见于甲骨、金文,主要活动于河南与陕西一带。</p> <p class="ql-block">盖内与器底有相同的两行七字铭文“速作氒(jué)多帛媵(yìng)簋”,意思是贵族速为孩子多帛制作的陪嫁用铜簋,媵就是陪嫁,铜盨常自铭为簋。此盨埋藏环境较好、铜质优良,因而从器盖等处还能看见金色的铜胎,这也是青铜礼器在当时使用时的真实色泽,平时会经常打磨以保持铜色。因而商周时期青铜被誉为“吉金”,意思是美好的金属。</p> <p class="ql-block">五听</p><p class="ql-block">五过</p><p class="ql-block">西周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判方法和审判管理制度。其中"五听""五过"最具有代表性。"五听"最早见于《周礼.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日辞听,二日色听,三日气听,四日耳听,五日目听。即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而确定其陈述之真假,虽然近于主观,但比夏商"神判"已明显进步。以后各朝代均以"五听"作为刑事审判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辞听</p><p class="ql-block">观其出言,不直则烦</p><p class="ql-block">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则言语错乱</p><p class="ql-block">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p><p class="ql-block">色听</p><p class="ql-block">观其颜色,不直则毅然</p><p class="ql-block">气听</p><p class="ql-block">观其气息,不直期喘</p><p class="ql-block">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紧张喘息</p><p class="ql-block">《尚书.吕刑》记载: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学,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即禁止依仗官势、敲诈囚犯令其翻供、听任亲属干预司法、索断受贿贪赃枉法、勾结案犯互相来往。违反禁令的审判官员与犯法者同罪。</p><p class="ql-block">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p><p class="ql-block">耳听</p><p class="ql-block">观其听聆,不直则感</p><p class="ql-block">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则双目失神</p><p class="ql-block">目听</p><p class="ql-block">观其眸子,不直则旺然</p><p class="ql-block">惟官</p><p class="ql-block">依仗官势</p><p class="ql-block">惟反</p><p class="ql-block">敲诈因犯令其翻供</p><p class="ql-block">凡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p><p class="ql-block">惟内</p><p class="ql-block">听任亲属干预司法</p><p class="ql-block">惟货</p><p class="ql-block">索略受贿金赃枉法</p><p class="ql-block">惟来</p><p class="ql-block">勾结案犯互相来往</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中国审判历史</p><p class="ql-block">展厅分为古代审判、清末审判及民国时期三部分,梳理介绍4000余年的中国审判历史。</p> <p class="ql-block">夏商时期,审判制度已具备雏形。夏朝已经有了主管审判的官员,设立了监狱,也有了一些基本审判原则。商代审判活动有浓重的"神判""天罚"色彩。其中,贞人(卜者)参与司法审判活动是商代神明裁判的突出特点。商代的刑罚残酷。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商代刑罚主要有墨、剔、刖、宫、大辟。墨刑是在人面部刺字,剔刑是用刀割去鼻子,刖刑是用刀锯断人足,宫刑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大辟是死刑。出土甲骨中有"贞其刖""贞刖百""贞其刖百人死"等卜辞,这些ト辞是对施用刚刑进行占卜的记载,商王通常会根据占卜结果来决定是否施用刑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尧舜禹</p><p class="ql-block">时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法的起源,有刑起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的说法。"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以及"大刑用甲兵"等记述表明,黄帝时代氏族部落之间的军事征服与兼并战争是早期的刑,其间产生的军事法令是早期的法。礼作为古人祭祀形成的习惯性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法律规范。刑与礼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起源,审判活动也由此产生。到尧舜禹时期,皋陶作刑制狱,成为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审判官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以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对春秋战国的法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开始变法。郑国晋国先后将法律公布于众、公开的法律成为审判依据。李悝著《法经》,开启了中国封建法典编纂的先河。商鞅在秦改法为律,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法律制度。</p><p class="ql-block">西周以传统习惯法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礼、刑并用的法律体系,形成了明德情罚的审判观念,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西周的主要审判官员是司寇,其中大司寇一人,位列卿;小司寇二人,位列中大夫,协助大司寇审讯和判决案件。司寇下设士师、司刑等官职参与审判周代强调审判必须讯问原被告双方,"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并采用"五听"的方法判断被讯问人犯罪与否。与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相比,"五听"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同时西周还要求审判官员不得犯"五过之疵",否则与犯法者同罪,说明西周统治者已经开始注意对司法官员的腐败进行监督。</p> <p class="ql-block">卫盉</p><p class="ql-block">西周恭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盖内铸有铭文12行132字,内容记述的是西周恭王三年,裘卫以价值八十朋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袋礼服换取矩伯的土地一千三百亩之事,裘卫把此事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展厅包括中国审判历史展,回顾中国古代司法文化发展历程;人民审判历程展,展示人民法院建设和审判工作成就;“全面依法治国,走向伟大复兴”主题展,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审判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p><p class="ql-block">本展厅以朝代更迭的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和法官称谓的发展演变。</p> <p class="ql-block">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4号(原日本正金银行旧址),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专题展厅、普法互动区。建筑成“L”型布局,一层设有司法广场、办公区、展厅、主题邮局;二层设有展厅、法治影视放映室。</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