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之行拍鸟识鸟(五) 非洲白鹮

廖洪

<p class="ql-block">  在肯尼亚的安博塞利、马赛马拉的湿地及奈瓦沙湖、艾尔蒙太塔湖的湖边都能见到非洲白鹮的身影。白天见到非洲白鹮要么在浅水处觅食,要么在枝头休息,怕人,见人就飞到树上或飞走,傍晚就成群飞到湖边的树林里过夜。</p><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 IUCN:LC(无危);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中所保护的物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英文名:African Sacred Ibis,学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是鹈形目鹮科白鹮属的鸟类。又名: 埃及圣鹮、埃及圣朱鹭、埃及圣鹭、圣鹮,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拉克东南部及以往埃及的一种朱鹭。在埃及被受尊敬,古时经常被制成木乃伊作为托特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成年非洲白鹮体长68厘米,翼展112至124厘米,体重1.35至1.5千克。全身羽毛洁白,仅臀部有黑色羽饰。头部和颈部裸露,呈黑色,具厚而弯曲的喙,腿部黑色,眼棕色,环绕眼眶有一圈暗红色。雌雄相似,幼鸟具脏白色羽毛,喙较小,颈部有羽毛覆盖,肩羽呈绿色或褐色,初级覆羽更显黑色。 </p><p class="ql-block"> 通常安静,偶尔会发出类似小狗吠叫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与澳洲白鹮、黑头白鹮外形相似,但非洲白鹮具有更大的喙,翼尖和拖尾边缘黑色,翼上有红斑,腿脚黑色,幼鸟与成鸟羽毛颜色不同。</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栖息于各种开放生境,包括淡水湿地边缘、污水处理厂、草地、农田、沿海泻湖、潮间带及离岸岛屿。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南部及伊拉克东南部。适应性强,冬季会访问垃圾场以补充食物。</p><p class="ql-block"> 食物主要是大型直翅目的昆虫、小型脊椎动物、水生的甲虫、甲壳类、贝类、鱼虾、鸟蛋、雏鸟、根茎、种子等。常成群一起觅食,一边缓慢移动,一边取食。会啄取地面的食物,也会以喙挖掘泥地深层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繁殖季节一般在雨季,筑巢于树上,常用猴面包树,巢由树枝构成,每次产2至3枚蛋,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21至29天,雏鸟35至40天离巢,44至48天独立。</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伊拉克东南部,曾经在埃及常见,现在南欧有引入种群。</p> <p class="ql-block">  非洲白鹮</p><p class="ql-block"> 已绝迹:埃及。</p><p class="ql-block"> 引入:巴林、法国、西班牙。</p><p class="ql-block"> 引入到南欧的非洲白鹮已严重破坏当地燕鸥等动物的栖息地,且与牛背鹭及白鹭竞争筑巢地方,显示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