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通体高71米的全国最大摩崖石刻造像,在千百年间吸引着无数人心驰神往,引以为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山大佛的整个建造历程足足有90年,算上筹备阶段,就是100年左右。耗费了三代人的心血,最终在那个人力有限、技术受制的年代完成了如此旷世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皇帝,她能借助的路子只有这一条。她先是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在民间流传开来。《大云经书》的内容大致可以论为,武则天乃是弥勒佛转世,功德无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武则天对弥勒佛的造势,百姓们纷纷信仰弥勒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塑造、开凿弥勒佛像的风气。这为乐山大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武则天执掌江山的15年里,有一位僧人,正在云游四海,徒步八方。这个僧人叫海通和尚,是当时的高僧慧静大师的徒弟,自幼在佛门长大,心地宽厚,性格坚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4岁时,海通辞别师父,独自开始了云游之路。他一路向西南走去,从繁华的中原大地走到险峻秀丽的蜀地山川。这一路上,他饱览风光,遍阅人文,视野开阔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云游到四川凌云山,海通暂时停止了云游之旅。他见到凌云山秀丽非凡,气势恢宏,是一个定居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建了一座陋室,在当地布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凌云山脚有一处水地,乃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地,风高浪急,暗礁潜藏,非常凶险。想要从此地经过,必须要经验丰富的老手掌船方才有些把握,但不少船只都是来自东南方的商人,不谙此地凶险,导致船毁人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睹一幕幕惨案发生,海通心中万分痛心,于是他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大佛,镇压三江风浪,保佑一方平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之所以选择修建大佛,其实并非完全处于“保佑”的目的,其实海通也有着自己的理性。三江交汇之处之所以凶险,主要还是因为凌云山麓山壁垂直,每当汛期到来,大量江水横冲直撞地与山壁相激,导致整个江面动荡。而为了减弱水势,一方面在山壁开凿佛像,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点,打破整体的激流。另一方面,碎石也可以有助于缓解风浪。江底被相继冲刷,导致此地江水比其他地方要深得多,再加上山体狭长,一旦起风,便激起大浪。如果想缓解三江交汇处的问题,可以在江底铺一层石头,以降低江水深度。江水是流动的,而非池塘,所以不会存在石涨水高的情况,只要石头铺在江底下,水深便能降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凿佛像,可以借助挖出来的山石,经过简单的破碎后形成基本均匀石头,垫在江水底下,这样既不会影响船只通航,又能缓解风浪。在动工之前,海通四处讲道化缘,将这些钱悉数留作日后建设大佛使用。而他最终依然选择了弥勒佛,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武则天时期的影响。唐开元元年,筹措了第一批资金的海通决定开始凿山,建设弥勒大佛。在他的号召下,数百能工巧匠、民工劳夫赶来助阵。按照海通的设计,整个佛像将持平山壁,足足有70米左右高。这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事情,必须从弥勒佛的头开始建设,一步步由头到身,最后是足和莲花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为了保护难得筹集到的善款,海通在设计完成之后,便自剜双目,以证明自己的决心,也震慑住了当地的一些贪官污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间,八年过去了。大量的碎石废料被倾倒入江水,虽然海通看不见大佛的模样,但是听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废料倾倒入江水的哗哗声,他便心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就在弥勒佛刚修建到肩膀部位时候,海通圆寂了。修建大佛以来,海通日夜操劳,不仅要四处讲道化缘,还要亲自聆听“监督”建造进展,许多细节处也都要海通凭借记忆描述出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加上他曾经自剜双目,身体一直没能恢复过来,最终没能坚持到完成的那一天。海通圆寂之后,整个工程不得不暂停下来,一是因为已经没有了领路人,二是缺乏修建的资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放就是六年之久,直到六年之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复姓章仇),感念海通的心胸,决定自己捐赠全部的俸禄,用于继续修建乐山大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次,章仇兼琼给的资金非常充裕,朝廷又协助调派人手。乐山大佛的修建工程也加快了不少,仅仅再花了七年,已经修筑到了膝盖部位,只差最后的足部和莲台,便能完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就在此时,章仇兼琼被调走了,他离开西川,前往长安任职,相隔千里,再也无暇顾及大佛开凿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章仇兼琼一走,工程不得不再度暂停。此时那些虔诚于此事的工匠们不禁泪流满面,有一个章仇兼琼已经十分难得,如今他一走,再也无人能顾及此事,难道数代人的心血就要断绝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初参与修建的工人们一天天老去,但乐山大佛的修建任务依然被他们口口相传,等待着“复工”的那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40年后,又一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效仿章仇兼琼,捐赠资产,用于乐山大佛的后续建造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距离海通和尚开始修建乐山大佛已经过去了足足90年,这尊高71米的大佛终于完成。除了乐山大佛主体以外,在山壁两侧还修建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与两座护法天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弥勒出世,万民欢庆。弥勒大佛足踏江面,双手放在腿上,身着佛衣,宽厚有力。自此,三江交汇之地不说风平浪静,至少大大减轻了风浪,损失也少了许多,着实是造福一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维修时,考古队员发现一座残碑,根据残碑上的文字得知,这座石碑名为“天宁阁纪事碑”,建于宋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唐代大佛竣工以后,为了防止大佛遭受风吹日晒,保护大佛能够存在更久的时间,人们在大佛周围搭建起了一座木质的阁楼,名为“大象阁”。这座阁楼的存在就是保护大佛,在大佛的臂膀、腿部、胸膛和脚背上,依然残留许多木桩和桩洞,这就是当初用于支持大象阁建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只是这座阁楼有些不结实,经过数十年的风吹日晒逐渐腐朽凋零,最终破碎开来,导致乐山大佛再度暴露在外。到了宋代,为了再度把乐山大佛保护起来,人们决定效仿唐代的做法,再建设一座阁楼把大佛包裹住。历时数年,新的阁楼终于完工,被命名为“天宁阁”,而这座石碑当时就位于天宁阁门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天宁阁也逐渐残破,最终完全消失。不过天宁阁残碑被人保留了下来,被塞到了大佛心脏的密室,才被考古队员所发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佛头部后方,就是凌云峰顶,此地有一座海师洞,是当年海通和尚居住的地方。考古队员把天宁阁残碑移到了海师洞内,以进一步保护好这块残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对大佛进行透视检查的时候,人们发现乐山大佛存在两个奥妙,即便是现代工艺技术依然难以复刻,在今天都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超凡绝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就是乐山大佛头顶的石块发鬈,据《绣阿弥陀佛赞》记载,佛像的头顶为一个个螺髻。螺髻的特征是发髻盘卷如同“螺壳”状,在当时这种要如何做出来,难道要硬着开凿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外观看,乐山大佛的螺髻和头顶浑然一体,但两者其实是分开的。螺髻是提前做好,再拼接镶嵌到头顶的,单个螺髻的长度大约在78厘米,顶部和底部的宽度为24厘米到32厘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62年维修的时候,工人就已经数清楚了有多少个螺髻:1051个。为了弄清楚数量,当时只能靠人工计数,用粉笔在被数到的螺髻上标明序号,最后才一并擦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精妙的设计是当时乐山大佛独有的,彰显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与独到的匠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就是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能够坚持到今天,应当归功于独特而巧妙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即便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在保留大佛整体美感的同时,将水流完美地避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佛头顶的螺髻分为18层,其中有三层中间被设计成了排水道,顶部的雨水会顺着这三条道排走;身上的排水道则潜藏在各个衣领、褶皱处;胸口、臂膀也设计了类似的排水道。它们与大佛身体背后的洞穴相连接,组成了一套精密的排水系统,犹如一层人工雨衣,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对石像的破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对乐山大佛的又一次体检时,还发现了一件重要文物:一座巨型摩崖碑。这座摩崖碑高6.6米,宽3.84米,嵌入墙壁一侧,其内容是一篇“记”,即整个大佛的建造、修缮过程。而在这篇记中,人们首次发现了乐山大佛的正式名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