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网络简书</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豆包AI创作/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纯正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p> <p class="ql-block"> 原文:</p><p class="ql-block">老君曰:</p><p class="ql-block">大道无形,生育天地;</p><p class="ql-block">大道无情,运行日月;</p><p class="ql-block">大道无名,长养万物;</p><p class="ql-block">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p><p class="ql-block">夫道者:</p><p class="ql-block">有清有浊,有动有静;</p><p class="ql-block">天清地浊,天动地静。</p><p class="ql-block">男清女浊,男动女静。</p><p class="ql-block">降本流末,而生万物。</p><p class="ql-block">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p><p class="ql-block">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p><p class="ql-block">夫,</p><p class="ql-block">人神好清,而心扰之;</p><p class="ql-block">人心好静,而欲牵之。</p><p class="ql-block">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p><p class="ql-block">能遣之者,</p><p class="ql-block">内观其心,心无其心;</p><p class="ql-block">外观其形,形无其形;</p><p class="ql-block">远观其物,物无其物。</p><p class="ql-block">三者既悟,唯见於空;</p><p class="ql-block">观空亦空,空无所空;</p><p class="ql-block">所空既无,无无亦无;</p><p class="ql-block">无无既无,湛然常寂;</p><p class="ql-block">寂无所寂,欲岂能生?</p><p class="ql-block">欲既不生,即是真静。</p><p class="ql-block">真常应物,真常得性;</p><p class="ql-block">常应常静,常清静矣。</p><p class="ql-block">如此清静,渐入真道;</p><p class="ql-block">既入真道,名为得道,</p><p class="ql-block">虽名得道,实无所得;</p><p class="ql-block">为化众生,名为得道;</p><p class="ql-block">能悟之者,可传圣道。</p><p class="ql-block">老君曰:</p><p class="ql-block">上士无争,下士好争;</p><p class="ql-block">上德不德,下德执德。</p><p class="ql-block">执著之者,不名道德。</p><p class="ql-block">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p><p class="ql-block">既有妄心,即惊其神;</p><p class="ql-block">既惊其神,即著万物;</p><p class="ql-block">既著万物,即生贪求;</p><p class="ql-block">即生贪求,即是烦恼。</p><p class="ql-block">烦恼妄想,忧苦身心。</p><p class="ql-block">但遭浊辱。</p><p class="ql-block">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p><p class="ql-block">真常之道,悟者自得,</p><p class="ql-block">得悟道者,常清静矣。</p><p class="ql-block">仙人葛翁曰:</p><p class="ql-block">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 ,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p><p class="ql-block">左玄真人曰:</p><p class="ql-block">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p><p class="ql-block">正一真人曰:</p><p class="ql-block">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参考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间,看起来就像是空的,本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却能在天与地之间生出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及无生命的沙土、石头等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但好似有某种联系维持日月轮回运转。天与地的空间,本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虽然没有名字,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他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 石桥青所著《道教一本通》,在第二章第三节,承载千年道教之精华:无所不包的道教经典中,认为:《清静经》是抵达“清静无为”的上乘经典。书中指出:</p><p class="ql-block"> 《清静经》,是从老子的“清静无为”理论中衍生而来的,因其所具有的言简意赅,义理深刻之特质,而被道门中人所深深重视,并被道教推崇为性功修持之准鹄。在后世道教中,更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p><p class="ql-block">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常清静经》、《清静经》。 </p><p class="ql-block"> 《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即为“大道无形”,由此而定下了全经的格调。全经之中,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从心地下手,以“清静”之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该经充分发挥了“清静”两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奇之。”要去除这些牵绊骚扰,获得“清静”,便必须“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以此,才可达到“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唯见于空”的境界。不过,有“空”存在,还不究竟,还要“观空亦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才能“湛然常寂”。然后“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直至进入“常清静”的境界,如此“渐入真道”,“名为得道”。 </p><p class="ql-block"> 此经文大旨,便主要是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敷衍而来。而且没有荒诞无稽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之中不失为一纯正之品。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净经》,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言简意赅,义理深刻,一向为道教人士所重视,并被视为道教性功修持之准鹄。而道教,更将其作为日常念诵的经文之一,编入《早坛功课经》之中。据说,全真道士领受初真戒时,也必须诵习此经。因此,《清静经》在后来的道教中,被视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将老子的“清静无为”诠释殆尽的《清净经》,在道教中占用极其重要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