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沁尘无染,龙泉古寺锁云烟。明水古城百脉泉池北侧,至今仍雄踞着一座大殿“梵王宫”,这就是济南地区著名佛寺:龙泉寺。 清康熙《章丘县志》描绘的百脉泉和龙泉寺 清乾隆《章丘县志》描绘的龙泉寺 龙泉寺傍百脉泉而建,百脉泉也因龙泉寺而更著名;没有百脉泉,便没有龙泉寺。关于百脉泉的最早文字记载,见诸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唐宪宗时编著的《齐乘 • 卷二 》中记述更详,评价甚高。关于龙泉寺和梵王宫的历史记载,多出现在明代的史书里,特别是明代宣德以后的诗文中,如嘉靖、万历《章丘县志》艺文卷等。最早的碑文记载是明景泰元年。“明水”一词最早见于《旧五代史》,到了宋金时,已是有名的重镇,这时期泉边就应该有古建筑了。 明朝嘉靖《章丘县志》称绣江泉寺 明朝万历《章丘县志》记载的龙泉寺 清康熙《章丘县志》记载的龙泉寺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龙泉寺 龙泉寺,在明代嘉靖之前称绣江泉寺、隆泉寺、明水寺,嘉靖之后叫龙泉寺,民间也叫明水大寺;称梵王宫为大佛殿。<br> 据清代康熙和乾隆《章丘县志》所绘八景图,可以看出古时龙泉寺有前、后院,北高南低,东西有厢房。<br> 龙泉寺多次重修,在清理梵王宫大殿地面时,曾挖出了几尊石佛残像,佛像底座上有文字:济南府章丘县明秀乡明水镇秀江隆泉寺信士孝徒:比丘尼圆智古贤;景泰元年岁次庚午仲秋上旬丁丑吉日立。景泰(公元1450年—1457年),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景泰元年是公元1450 年。据此可知,该寺在这一年的农历仲秋重建过。当时住持是一位比丘尼(尼姑),法名园智古贤;在另一尊石佛像座上,发现了另一组文字,其中有“岁天顺五年岁次辛巳四月癸巳上旬吉日立”字样,这说明到公元 1461 年,曾进行过一次扩建。 <br> 又据道光《章丘县志 • 金石志》有关雪蓑为龙泉寺所书匾额和楹联的记载,可推知明嘉靖 (1522—1566) 年间又有一次大的重修。雪蓑书匾额有二:“龙泉古刹”和“梵王宫”。并书楹联:“台树屯阴翡翠半涵兜率殿;池涛漾玉水云深锁梵王宫。”这一名联其意是:龙泉寺内亭台阁榭,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遮地,佛殿半似翡翠;百脉泉池,涌涛漾玉,水气云雾蒸腾,梵王宫如藏仙境。雪蓑是明代著名的词曲家、书法家,其字势俊逸洒脱,犹若龙跃天门虎卧风阙;又好似轻若蝉翼,疏狂不羁,别具一格,有笔阵雄健、理趣深长之感。 龙泉寺遗址古建础基石 精美的石刻 雪蓑题梵王宫楹联石刻拓片 从明水《康氏家乘 • 卷一》,康氏第十六世康清冕小传中,得知清代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曾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葺。为保证工程质量,特聘请居于胡山之巅,俗呼为清廉道士、自号真人的毕太和督修。毕太和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章丘的全真教领袖,以胡山、锦屏山为传教基地。至今胡山顶还有其谱系碑。<br> 康清冕为扩大佛寺规模,还捐地四亩加筑梵台。落成之日,还延请绣水举人韩尚夏为梵王宫大殿重撰楹联。 <br> 至民国乙亥 (1935) 年,在县长冯云和的带领下,发动全县士绅,又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的重点是为百脉泉砌固栏杆和加镌诗画石刻。 <br> 重修后的龙泉寺梵王宫庄严肃穆。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 《康氏家乘》书影 乾隆四十七年,康腾蛟写的《康氏族谱》序 嵌于大殿东外壁的石刻有;明代弘治年间山东提学使沈钟的《游明水寺》诗;同游者山东臬司副使赵鹤龄的《暂憩明水寺观泉》诗;陪游的赐进士及第知阳丘事中州扶亭高达的《题明水寺诗》。嵌于大殿西外壁的石刻为: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章丘名流洪汉的《题明水寺》诗;乔岱的《游百脉泉》诗;李开先的《游百脉泉——韵五首》诗;还有当时著名诗人、钧州张鲲的《百脉泉》诗。这些石刻诗版栉风沐雨五百年,虽有模糊之处,仔细顺读,仍能辨认。无论从诗歌创作角度看,还是从书法艺术方面讲,都显得弥足珍贵。这在章丘全境也称得上稀有的金石文物了。 明朝成化壬辰年进士、巡抚大同都御史洪汉诗拓片 明代诗人张鲲《百脉泉上》诗拓片 梵王宫明代诗人高达诗拓片 梵王宫明代文学家李开先诗拓片 明万历《章丘县志》记载的诗人沈钟《题明水寺》 残留在大殿抱柱上的石刻楹联是绣水村清代康熙举人,曾官河南汝州同知,曾任乾隆《章丘县志》主笔的著名学者、书法家韩尚夏所撰写,文字已亏缺,上联曰:“□□ 活水泼泼为珠玑流为泡影。”下联曰:“溪□绿竹青青是龟相是我如来。”既写泉,又写佛,禅味甚浓。原泉南重修大悲阁碑,只见几块残片,殊堪痛心。令人欣慰的是清同治末年由时任知县,直隶涿州人全士錡所刻制的为保明水泉水风脉的告示碑幸存下来。 “百脉泉”三字由民国著名书法家迟海鸣题写 梵王宫南泉池中间的“百脉泉”三个大字,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北平 ( 今北京市 ) 迟海鸣所题。两边的对联“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由当时的章丘县长冯云和所题。冯云和,河北三合县人,是民国年间历任章丘县长中名声较好,较有政绩的一位。特别是在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方面小有建树。除整修泉寺外,他还组织人编写县志,草拟初定,后因战乱,志稿流失,未能出版,令人抱憾。“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自圆”一联,取自韩尚夏《珠泉》诗;“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一联,取自清雍正年间章丘诗人焦诜曾的《百脉泉》诗。这两副对联的题写者是当时章丘著名书法家王绍绂。边上一联“名泉经年(上咸下角)沸,宝刹此日庄严”,撰联与题写者均为王瀚。王瀚,埠村人,清末举人,做过旧军孟家家庭塾师,参加过当时的县志编写,颇受冯云和重视。东边的一首诗:“百脉名泉一鉴开,禅关掩映起楼台。何当风雨萧湘竹,卷入涛声匝地来。”西边的一首诗:“谁开鸿蒙万窍通,泉源涌出梵王宫。眼前无限生生意,只有空明佛照。”诗文与题写都是王海封 。王海封,彩石 ( 时属章丘,现归历城 ) 人,清末举人,有文才,曾为当时编修县志之主笔,时为冯云和的写作总领。但见所有题款均署乙亥仲秋或乙亥秋八月。另有大小六块浅浮雕石刻,“泉”字两边两块小的:东为菊花,西为兰草。四块大的从东往西,依次为“杨柳黄雀”、“荷花鹭鸶”、“仙鹤牡丹”、“松柏翠鸟”。顶端和两边的石雕则象征着国泰民安的壮观景象,给百脉泉增添了无限生机,使整个龙泉寺格调清新自然,气派庄严肃穆,足可谓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1947年的龙泉寺 1968年的龙泉寺 20世纪70年代的百脉泉和龙泉寺 龙泉寺南门 现在的龙泉寺 禅房的清幽,珠泉的奇观,引历代迁客骚人为之慕名而来,留下许多妙文佳句。他们或临泉赋诗,或即景抒怀,或畅谈而踌躇满志。宦海沉浮,世态炎凉,壮志未酬,皆成遗篇,兴致所至皆留字迹。<br> 百脉寒泉、龙泉古刹,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驻跸于此,留下了沧桑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的凝思。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