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末太行行

鲍清

<p class="ql-block">趁着暑假的尾巴到太行山脉兜一圈</p> <p class="ql-block">来到洛阳自然是龙门石窟和白马寺要走一遭</p> <p class="ql-block">游龙门石窟的人很多,石窟和雕像也很多</p> <p class="ql-block">许多库内的雕像也不全,甚至痕迹难辨</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3年4月官网显示,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头被凿去的情况非常多</p> <p class="ql-block">蹭旁边的导游的解说说有一些在日本和英美的博物馆。有的也会是被本地所破坏和特殊时期所破坏</p> <p class="ql-block">佛依旧笑着俯瞰众生</p> <p class="ql-block">说这是洛阳特有的牡丹石。这个季节是看不到牡丹的,也许哪时四、五月再来"宜乎众矣"</p> <p class="ql-block">借了一个解说器听了很多解说,也有很多感叹。</p> <p class="ql-block">有很多记不住。但许多佛像的或慈善或凶煞的表情却可以回忆起。还有那些有代表意义的手势</p> <p class="ql-block">确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次可专挑夜晚来看(网图)</p> <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了一些图片,夜景是非常美的,只可惜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不及再看</p> <p class="ql-block">反倒是在大雨排队等观光车的时候观赏着众生抢车之奇景。买了票在廊内等车的一直排着队,没法上车,直到在外面没买票的人,一哄而上把一辆一辆的车全抢光,大约历经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到白马寺打卡。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伽蓝,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p> <p class="ql-block">人还是比较多的,虔诚的信徒在跪拜和烧香。游客走马观花一下</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对寺院进行全面修复,前后持续十年,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p><p class="ql-block">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p><p class="ql-block">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p><p class="ql-block">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p><p class="ql-block">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p class="ql-block">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祖师墓祖师墓0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p> <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p><p class="ql-block">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p><p class="ql-block">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p> <p class="ql-block">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p><p class="ql-block">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p><p class="ql-block">另在解放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可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一家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唐代敕修</p><p class="ql-block">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p><p class="ql-block">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p><p class="ql-block">宋代敕修</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p><p class="ql-block">明代敕修</p><p class="ql-block">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今日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解放后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p><p class="ql-block">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p><p class="ql-block">清代维修</p><p class="ql-block">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受到强敌威胁,决计迁都洛阳。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往访白马寺。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即于一九三一年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行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拨专款重修。</p><p class="ql-block">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文革之时,白马寺也惨遭破坏。佛像被砸,经卷被烧。相传为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带来的极为珍贵的三十余片“贝叶经”也化作灰烬。</p><p class="ql-block">1972年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国家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诵经有所,衣食有靠;还为僧人的佛事活动而配设了多种香案、供器、七珍八宝,在大殿内悬挂幔帐,莲台前摆列蒲团,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p><p class="ql-block">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p><p class="ql-block">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p><p class="ql-block">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找了个小店黎记记好再来吃刀削面。我对刀削面一直是态度一般,但是他这个糕点让我念念不忘。店内有免费的汤点人也不少,非常经济实惠</p> <p class="ql-block">洛阳街景来两张</p> <p class="ql-block">经过他老城区的古城和十字路口时,并没有拍下照片(老街和古建筑也都是后来修的,原来的痕迹早就没有了吧)</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比较难想象出当初他繁华的情景。在洛阳也是匆匆已过,有些博物馆还来不及去,也许下一次可以去回顾和追寻一下古代名都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出洛阳之后就开往山西。直奔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来到这个叫五龙口的地方。这个镇叫五龙口镇房屋排列都非常整齐,刻意打造了一番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有些家门口停着私家车</p> <p class="ql-block">就是旁边有化工厂,感觉不是很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五龙口,然后就穿越了五龙口来到山西的晋城地块</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两山交接的龙口内,还有一些非常美的风景,没有拍到像瀑布口这种</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西境内,我们就沿着太行山1号路一直行驶</p> <p class="ql-block">一路经过了很多村庄和炎帝陵等风景区。还有什么城市太极拳的开创人的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路上的景色很多都尽收眼底,不能在照片上拍出来</p> <p class="ql-block">有一些风景区沿街面都有一些店铺的建设,但大都没有生意</p> <p class="ql-block">穿过晋城,我们到达长治。长治短暂的停留之后,第二天我们向太行山大峡谷进军。(临时改变计划没有到当地司机推荐的潞州宴当地菜去吃美味,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从长治到林州,一路又穿越太行山,峡谷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果然是风景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太行之美有点出乎意料</p> <p class="ql-block">从山西又穿越穿回来到了河南</p> <p class="ql-block">这样雄伟的山脉,当初愚公要移动它也真正是有不寻常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行山下的村庄,是愚公的后代吗?</p> <p class="ql-block">不错</p> <p class="ql-block">真是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到达南湾村,在这里驻足了一下,村人说这条碧绿的水叫潞水河</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人留着到此一游的痕迹哈哈</p> <p class="ql-block">这山里也有些客栈。还有些叫"写生中心"之类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的美图,可惜这次没有找到角度。问当地人,他说"鲁板滑"我不知所云。我怀疑是走太行山路可以看到。(应该在"石板岩")</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的太行山路图。下次要自己开车来。</p> <p class="ql-block">还有滑翔玩,不知情况如何</p> <p class="ql-block">住在红旗渠店</p> <p class="ql-block">林州这个城市还蛮干净的,比较整洁,生活气息也很浓厚</p> <p class="ql-block">找了这个店吃炝烩面和羊肉,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1.5毛钱的烧饼来一个尝尝味道</p> <p class="ql-block">驴肉火烧。就是量太大</p> <p class="ql-block">出租车女司机说,林州被评为河南最干净的城市。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曹操墓的品牌,弯进去观赏一下</p> <p class="ql-block">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p> <p class="ql-block">西高穴村位于殷都区安丰乡西北部,距乡政府4公里。南与张显屯村相望,北临漳河隔河为河北省磁县境,东与东高穴村相临,西与渔洋村相依。全村现有人口2400余人,耕地2425亩。原京广铁路依村东而过。村中旧有槐荫寺和大槐树,大槐树相传为神话故事天仙配中董允遇仙指槐为媒处。据该寺碑文记载:唐朝以前就存在该村。村西有天平渠闸门及渠道遗址,村东门门匾上曾镶嵌有卓茂故里的匾额,村西门门匾上曾镶嵌有西门旧址的匾额。村西北0.5公里许有仰韶文化遗址一处。</p><p class="ql-block">该村地形特别,天平渠道环绕村庄的北、西、南侧又向南流去,在当时漳河水环村时,村庄好像一个榭台,所以宋元时期称西高穴村,清朝、民国时期时期有一时段叫西高榭,建国后改称西高穴村至今。</p> <p class="ql-block">2006年初,又在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发现曹操墓,2008年12月12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葬的1号墓、2号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在该墓正在设计规划论证中,准备建成大型安阳高陵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曹操的葬身之所变得扑朔迷离。2009年12月12日,西高穴东汉大墓发掘专家论证会召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史专家梁满仓,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专家郝本性,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历史学专家朱绍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副研究员王明辉等十几位专家来到安阳,参观发掘现场后,进行了一天的闭门讨论。与会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等角度进行综合论证,认为西高穴2号墓的墓主人为曹操。</p> <p class="ql-block">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上口宽9.8米,底部宽4.1米,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与墓门交接处南北两边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防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层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坚硬。</p><p class="ql-block">墓道两边有九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砖砌双券拱形墓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砖,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p> <p class="ql-block">此后,2号墓穴曹操墓定名为安阳高陵,2010年6月入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安阳高陵(曹操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位于安丰乡西高穴村南门外的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前室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6.50米。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平面为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40米的长方形,圆券形顶;北侧室平面为南北长1.83米,东西宽2.79米的东西向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甬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甬道长1.10米,宽1.36米;南侧室甬道长1.00米,宽1.40米。</p><p class="ql-block">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通高6.4米。在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有南北两个侧室,侧室南北长均为3.60米,东西宽1.90米--1.92米,圆券形顶。主室与侧空之间由甬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甬道长0.97米,宽1.17米;南侧室甬道长0.97米,宽1.28米。</p> <p class="ql-block">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材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p><p class="ql-block">经过对曹操墓的科学发掘,人们得知其中的文物一部分经过千百年的腐朽,已难于再现,一部分被盗走,剩下的信息所幸能够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解开了曹操葬身之所的干古之谜。但要真实地还原那段历史,细致地再现那段生活,却还有很多的谜,需要专家、学者们去研究、解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