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山西代言(临汾八中 356班 刘子博)

#

北岳恒山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中华五岳。自古即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是中华锦绣山河的杰出代表,国家地理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化文明符号,孕育出深浓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具有国山地位。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呈东北走向,叠嶂拔峙,横亘塞上,1982年即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辖有13处景色独特,功能各异的子景区,其中主景区面积122.38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009年,北岳恒山被成功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 <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美誉。山势构造为典型的版画式断层山,一层绝壁,一层绿带,夕阳金辉之下,景色格外壮丽。唐代大诗人贾岛曾用“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的诗句来描绘北岳恒山的雄浑气象,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则用“恒山如行”来勾勒其群峰奔突的地貌特征。</p> <p class="ql-block">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封恒山为北岳;秦时奉名山十二,恒山为“天下第二山”。之后,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作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五小洞天”,历代都有道教名家在恒山修行的传说,包括三茅真君、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张三丰等均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佳话。北岳恒山自然与人文景观兼胜,林海松涛、古庙奇阁、道佛仙踪、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古十八景。早在明代,就形成了“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的庞大宗教建筑群。建在主峰上的北岳大庙,气势恢宏,香火极盛,古碑题刻,比比皆是,是五岳中岳庙建于主峰之上的孤例。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座落在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峰的半崖峭壁之间,她凌空构建,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上载危岩,下临深谷,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远望若海市幻景,若隐若现云中;近观又像是精细入微的剪纸画屏,高悬在恒山的北大门。唐代诗仙李白观后醉书“壮观”盛赞其险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巨观”,2010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2011年被评为“山西十大景美文物景观”,2013年悬空寺荣登“山西文化记忆”榜。</p> <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载“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通过滱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滱水即今唐河,恒水即今横河)</p><p class="ql-block">《大唐开元礼》之《吉礼》载:“祭五岳四镇,诸岳镇每年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兖州界,东镇沂山祭于沂州界;南岳衡山祭于衡州界,南镇会稽山祭于越州界;中岳嵩山祭于河南府;西岳华山祭于华州界,西镇吴山祭于陇州界;北岳恒山祭于定州界,北镇医无闾山祭于营州界。”[2] [1]</p><p class="ql-block">北宋沈括所作《梦溪笔谈》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p><p class="ql-block">《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p> <p class="ql-block">观北岳之雄伟</p><p class="ql-block">览衡山之壮观</p>

恒山

北岳

祭于

五岳

浑源

山西

中岳

曲阳

主峰

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