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绘就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大戏。</p><p class="ql-block">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诸侯国,和实力大小并无直接关系,主要还是看血缘的亲疏远近。</p><p class="ql-block">公爵:主要是周天子的叔伯大爷(虢、虞);先圣家族代表以及前朝王族后裔(焦、蓟、祝、陈、杞、宋)。</p><p class="ql-block">侯爵:与周天子关系亲近的兄弟子侄(鲁、燕、管、蔡、滕、晋);师父或师兄弟(齐、纪)。值得一说的是,箕子朝鲜是个特例,箕子是商王帝辛的叔父,对周朝的建立并没有半寸功勋,且微子启已封公爵(宋),于情于理不应再封箕子,但箕子跑到朝鲜半岛成了“土皇帝”,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的想法,周天子还是给箕子封了个侯爵以示友好(拉拢)。</p><p class="ql-block">伯爵:与周天子关系较为疏远的宗亲(卫、曹、郕、魏、霍);战功突出的朋友(秦)。</p><p class="ql-block">子爵:有实力的同族打手(吴);不熟但又来捧场的外人(楚)。</p><p class="ql-block">男爵:某些朋友的“面子”(不好驳)(许、宿)。</p><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共进行过三次分封,第一次是在周文王伐崇之后;第二次是在周武王克殷之时;第三次大致在周成王、周康王时期,以第三次分封规模最大。根据史料记载,周天子分封天下,建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国。从大大小小封国来看,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际上和农村婚丧嫁娶如何安排坐席是一样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根据《通典.职官.封爵》里记载,华夏从尧舜开始就已经置五等爵位,到了商朝变为三等。</p><p class="ql-block">不过上古时代的历史无法考证,周朝以前也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古代的爵位真正有切实记载,是从周朝开始。</p><p class="ql-block">武王立周后,按照等级和功劳大小设定了爵位进行分封,也就是后世所熟悉的公、侯、侯、伯、子五等爵位。</p><p class="ql-block">不过开始时,五等爵位是公、监、侯、伯、子五等爵位。</p><p class="ql-block">周公摄政期间,发生了三监之乱,也就是武庚之乱。周公将他们平定后◇王室把爵位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等。</p><p class="ql-block">西周的制度是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并不全是王室同族,还包括了殷商的王室,投降的商朝贵族,还有一些存在的和存在过又被恢复的古国。</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分封对象,对应了不同的爵位。</p><p class="ql-block">能受封公爵的,主要有两种。</p><p class="ql-block">祖上是王者的,后代可以封为公爵。比如唐公和虞公,是尧舜的后人,杞公和宋公,是夏启和商汤的后人。</p><p class="ql-block">《史记.周本纪》:(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p><p class="ql-block">此外,虞公和召公是周王室先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子孙,虢公是周王季历的子孙,这些公爵都是祖上有人的。</p><p class="ql-block">周武王把一位叔叔封到虢(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建立虢国,虢国在西周末年东迁三门峡并衰弱,春秋早期被晋献公所灭,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周文王有两个伯父(泰伯、仲雍),这两位当初为让位周文王的父亲季历,逃到了吴越之地,史称“泰伯奔吴”。仲雍的儿子仍跟随周文王、武王打天下并立下战功,周武王把这位堂叔封到虞(今山西平陆北部),建立虞国,也就是后来假道灭虢的主角之一。</p><p class="ql-block">封炎帝后裔建立焦国,在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p><p class="ql-block">封黄帝后裔建立蓟国,在今北京市区。</p><p class="ql-block">封尧帝后裔建立祝国,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p><p class="ql-block">封舜帝后裔建立陈国,在今河南柘城。</p><p class="ql-block">封夏禹后裔建立杞国,在今河南杞县。</p><p class="ql-block">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武庚因叛乱被诛,特准许微子启供奉商朝宗庙祭祀。</p> <p class="ql-block">“天子三公”,在《公羊传》《周礼》《逸周书》等史料中都有记载,起初是指的周公、召公、太公三人,他们分别担任太宰、太保、太师的职位.与周王关系非比寻常,享受公爵的不份和待遇。</p><p class="ql-block">这些公爵,大多被封在王畿附近,这也不难理解,周天子啥时们,招呼一声就能见到,有什么事要帮忙,他们也很快就能赶到。</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些公爵,爵位虽高,除了宋国曾经疯狂了一把,没有一个发展成大国。比如虢国的国君虢公,历代都替周天子执掌六师,也就是周王的直属部队。但周天子的地盘就巴掌大,能有多少直属部队呢。而且他们的封地都在周天子的王畿内,疆域狹小,根本发展不起来。</p><p class="ql-block">但是,不是带个公字就是公爵,许多不是公爵的诸侯通常也称公,这是一种尊称而不是爵位的称呼。</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齐国人,你就得尊称你的君为公。好比总公司老总也是总,公司老总也是总,副总也是总,你只是个小兵,这些你都得称呼为x 总。</p><p class="ql-block">同时,如果生前不是公爵,死后可以被允许称为公。像齐桓公、晋文公等,生前都是以实际爵位被称呼。</p><p class="ql-block">《左传》晋侯、秦伯围郑。</p><p class="ql-block">里面就是称他们的实际爵位,分别是侯爵和伯爵。</p> <p class="ql-block">在周朝唱主角的,实际上就是侯爵,它是诸侯体制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前面说了,公爵其实只占分封中有限几个很小的比例,侯爵是其中的大头。</p><p class="ql-block">哪怕是周武王的亲兄弟,也是没有资格封为公爵的,于是他们就被封次一等的爵位﹣﹣侯爵。</p><p class="ql-block">侯爵,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周天子的斥候。</p><p class="ql-block">《逸周书》:(侯)为王者斥侯也。</p><p class="ql-block">公爵的职责平时在朝堂之上干盖内。王畿之外,则要仰仗侯爵们,们担负着王室屏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周王的近亲属们,开国功臣们,大多被封为侯爵。</p><p class="ql-block">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开启分封:姜子牙功劳很大,封在营丘,建立齐国;</p><p class="ql-block">武王胞弟姬旦(周公旦)封到奄,建立鲁国,因周公旦要辅佐成王,便派长子伯禽前往就封。</p><p class="ql-block">武王同父异母弟姬奭(召公奭)封到蓟,建立燕国。</p><p class="ql-block">文王的弟弟康叔封就国卫国,武王之子唐叔虞封于晋国。</p><p class="ql-block">侯爵的封地和公爵一样,都是百里之地。</p><p class="ql-block">《孟子》: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p><p class="ql-block">《白虎通》:诸侯封不过百里。</p> <p class="ql-block">一种是畿内贵族,在内服做官的,除了三公地位尊贵,其他大部分贵族,没有资格封公,也没有资格封侯,于是再次一等,就是伯爵,这种伯爵被称为畿内伯。他们在天子那里当官,为天子服务。王室则拿出自己直辖的土地封给这些伯爵,这些伯爵小小的封地基本上都在王畿与诸侯之间,差不多属于个荣誉称号,连组建自己军队的权力都没有。</p><p class="ql-block">《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为王臣,仍为伯爵或本封灭绝,食采畿内。</p><p class="ql-block">《国语.周语上》: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也。</p><p class="ql-block">周武王、周成王分封了许多伯爵国,这是以藩屏周的主力,如管国、蔡国、卫国、滕国、唐(晋)国、曹国、郕国、魏国、霍国等,这些都是姬姓诸侯国,可见周天子“偏心”于自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有种是畿外伯。这种伯爵是有实际实力的。他们有的一开始就被封在了外面,还有一些原先也是畿內伯,逐渐发展起来了,畿内已经放不下他们,于是被外放,成为畿外伯。比如秦国原先就是畿內伯,随着周王室东迁,他们变成了畿外伯,以后秦国虽然发展壮大,但爵位始终没变,只是伯爵,直到最后僭越称王。除了秦国,还有吴国,原先也是伯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侯、伯、子、男,随着爵位越来越低,子爵基本只有封地50里,相当于现在的小县或大一些的乡镇。</span></p><p class="ql-block">子开始是殷商贵族的尊称,并没有爵位。周朝建立后虽然也封过一些子国,比如沈国、郜国,但都是很小的一些小国,无足轻重。</p><p class="ql-block">相对来说,子爵主要是封给内附华夏的夷狄君主。比如楚国,就是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国家。</p><p class="ql-block">秦国祖先一开始只是给周王室养马,周孝王封非子为西垂大夫,为周朝的附庸。后来,嬴开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封了伯爵,自此开国。</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的两个伯父,在吴越之地和当地人共同建立了吴国,周王室觉得不该与蛮夷为伍,甚是丢人,就把泰伯后裔所在的吴国封为子爵。</p><p class="ql-block">楚国建立的也很早,甚至早于周朝建国。周成王时,楚人首领熊绎朝觐,因来自荆楚,被派去看火堆,封了个子爵。楚国地位很低,加上地理偏远,虽然后面疯狂扩张领土面积很大,但周王室以及中原诸侯都不屑于和楚国交往。周厉王时期,楚子熊渠直接说出大逆不道之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立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直接和周天子叫起板来。</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还真的分封了宿国、许国等几个男爵国,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村长级别。</p><p class="ql-block">宿国由周武王分封,具体情况不详,有人说在今安徽宿州,也有人说在今江苏宿迁。</p><p class="ql-block">许国由周成王分封,始封君吕丁,是姜太公族人,国家位于今河南许昌东部。</p><p class="ql-block">西周分封的这些大小诸侯国,地盘越小、实力越弱,就越容易被强国兼并,成了诸侯争霸的一幅幅背景。</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周朝开创之时的爵位,随着时间推移,周代爵秩等级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后来,每个朝代都在周朝爵秩等级基础上加以变化,拥有自己王朝的特有爵位。比如秦朝有二十等爵位,汉朝增设了王爵,隋唐又变为九等爵制,明朝则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爵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