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快乐行之六——从云冈石窟到雁门关

蓝天碧水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29日,我们来到云冈石窟景区。</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出了停车场,首先来到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识善人</span>”广场,广场中央一尊雕塑引人注目:一位僧人衣袂飘飘、面容安详地望向东方,他就是北魏高僧,也是云冈石窟的开凿主持者昙曜。据说昙曜当年云游平城 (即大同,北魏王朝的都城)时恰遇北魏文成帝出巡,两者相遇,皇帝御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这一偶然出现的情况,被文成帝看作是“马识善人”,这就是马识善人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后来,昙曜被给予帝式待遇,并以主持佛教僧官的身份,开始在武周山为皇家开窟造像。为纪念这位高僧的功绩,南京大学雕塑学院吴为山院长设计制作了昙曜巨型雕塑――时隔1500多年,北魏高僧重“返”云冈。</p> <p class="ql-block">昙曜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早在唐初已经不详。只知他自小出家习禅,品格坚贞,志气高远,风度闲雅。他是凉州人(今甘肃武威市)后来移居中山(今河北定县)。</p><p class="ql-block">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文成帝把他礼为帝师。和平初年(460年),道人统罽宾沙门师贤去世后,昙曜继任,改名为沙门统。就在沙门统任上,他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始了云冈石窟伟大工程的兴建工作。关于他兴建此项大工程的动机和目的,还得从北魏太武帝灭佛谈起。</p><p class="ql-block">太武帝拓跋焘是文成帝拓跋濬的祖父。他即位时富于春秋,心雄志壮,东征西讨,锐意开疆拓土,创建一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他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立国于河西的沮渠氏北凉国就是被他吞灭而并入北魏版图的。但军事扩张的成功,同时也加剧了北魏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尤以佛、道两教的矛盾最为尖锐,势同水火,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斗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卢水胡人盖吴起义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众至十余万,太武帝率师西征,抵达长安,在长安寺中发现藏有大量兵器,以及酿酒器具、州郡牧守富人寄存的财物,还有隐蔽用作与贵宝女淫乱的屈室,不禁勃然大怒。随行的大臣崔浩是道教信徒,一向主张崇道抑佛,此时趁机进言,要求废除佛教,以防后患。刚愎粗悍的太武帝便轻率地作出了灭佛的决定,命令把寺庙尽行拆毁,佛像、经典一概焚烧,僧尼全部坑杀,造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的劫难。</p><p class="ql-block">由于同情佛教的太子晃缓宣废佛诏书,一部分僧人得以逃匿避难。昙曜就是因此而死里逃生的。他是一个信仰坚定、很有操守的僧人,在对僧徒迫害最厉害的日子里,尚贴身穿着法服,没有片刻离身。复佛之后,他痛定思痛,总是考虑想一个万全之策,使佛教能够永远流传,不致因一时的政治权力的迫害而经像法物荡然无存。他任沙门统之后提出的凿窟雕佛建议,便是他的总体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从皇室方面来说,太武帝生前对废佛之举已有悔意,只是既已雷厉风行的废佛,难于骤然改变政策。文成帝即位后(他的父亲拓跋晃先于太武帝死去),矫正废佛政策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迅速地推行了复佛措施。昙曜提出凿窟雕佛的建议,文成帝认为正可借此忏悔祖父废佛之过,同时为祖先追福,便很爽快地批准了昙曜的建议,还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昙曜选择武州塞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是因为这段断崖的水平层为砂岩石结构,最适合雕刻。担任雕凿的石工,多是太武帝平北凉后由凉州迁来的,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则出自昙曜本人。他来自凉州,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卓杰的创造。</p><p class="ql-block">他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每座规模都很宏大,窟内各雕一尊石像,高达40尺至45尺,第5座的石像最大,高约50尺,总名为灵岩寺。其中最大的石窟可容3000多人,东头佛窟所常供养1000僧。各窟雕饰之奇伟,艺术形象之丰富精美,可说是旷古所无,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在昙曜之后,石窟的开凿没有停止。文成帝之下的历代帝王,倾全国的赀赋收入,旷日持久地继续浩大的凿窟雕像工程,遂成所见连绵30里,栉比相连、数量众多的云冈石窟群。</p><p class="ql-block">昙曜弘扬佛教,使之永远流传的事业,除了开凿佛窟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内容,最重要者则为译经和设置僧祇户、佛图户两事。</p><p class="ql-block">僧祇户、粟和佛图户已成历史的陈迹,但昙曜译出的经典却流传不绝,云冈石窟更成为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之一,大放光芒。以此而论,昙曜不但是复兴佛教的功臣,也是创造文化奇迹的巨人。雄伟瓌奇的云冈石窟,也正是记载他的卓绝精神和杰出贡献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认真听讲解员讲解。</p> <p class="ql-block">金牌讲解员遇到认真学习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跟山西导游娜娜合个影,谢谢你带病为我们服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礼佛大道</span>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云冈石窟的东侧,是一条长约200米的长廊,两侧分布着35尊巍峨的石佛雕塑像,这些佛像高度各不相同,最高的佛像达到约17米之高,最小的佛像也有3米高,栩栩如生,令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两旁排列着13对26根‌希腊式神柱,这些神柱高约8.73米,由黄沙岩雕刻而成。神柱的设计精美,造型高耸、精致,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展现了庄严的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神柱上雕刻着庄严的‌千佛和生动的力士,具有异域风格的波斯远东文和印度本土文化的六牙白象,以及北魏鲜卑族服饰的供养人等,这些雕刻见证了北魏平城时期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沿着礼佛大道走,可以看到一颗“‌铁树”,“铁树”上结满了许愿的红绸带。</p> <p class="ql-block">跟美丽的铁树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哟,二位帅哥来了。</p> <p class="ql-block">再跟帅哥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铁树”两边雕刻着佛像图案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穿过昙曜广场便来到了七孔桥,七孔桥连接着昙曜广场和坐落在湖心岛的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帅哥美女七孔桥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二位帅哥七孔桥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穿过七孔桥便是一组仿古建筑群“灵岩寺”,该寺内有山门、千佛殿、大雄宝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金牌讲解员讲的太好了,看,我们听得多认真。</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的建筑风格以北魏建筑为基础,全部建设在云冈湖上,气势恢宏,颇具皇室家族贵族的气息。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灵岩寺不仅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连接景区门口与云冈石窟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殿内神台上,正中间是一尊交脚菩萨坐在狮子座上,坐下两只仰首狮子。两边各为一尊金刚力士护卫着菩萨。交脚菩萨是云冈石窟中主要雕像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内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在讲佛塔。</p> <p class="ql-block">好学的听众。</p> <p class="ql-block">讲故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千佛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大雄宝殿的主像,代表了佛教中对时间与宇宙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大雄宝殿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被称为正殿或大殿。大雄宝殿的名称中的“大雄”是佛的德号,意味着佛具有大力,能降伏四魔,而“宝”则指佛法、僧三宝,象征着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信仰。‌</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通常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有时还会包括摩诃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以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此外,大雄宝殿内可能还会有三尊佛像,包括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化身佛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这条河就是武周川,河水汇入桑干河,出太行山入京为永定河,终于在天津汇入海河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当年云冈美景的描述。现今“山堂水殿”美景已重现云冈。</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山前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志洁冰壶亭前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曲径连接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鼓寒泉</p><p class="ql-block">清·雍正《朔平府志》将此称为“石窦喷水”曰:“石佛寺有石窦喷水,清澈可饮,行道多藉也。”明大同府学训导,后累官翰林侍讲学士王达善有“题石窟寺寒泉”一诗曰:一脉元从石罅来,湛于秋镜绿于苔。羌胡不解煎茶法,下马争分涤酒杯。明人邢哲的《石窟寒泉》更写出此景的特色:乾坤灵异信非常,石窦泉流水自香。尽日澄天涵素影,终宵漾月吐寒光。味甘不羡姜诗井,意适应同德裕庄。地脉一源应有自,尘缨何必濯沧浪。可见寒泉之水“味甘”“自香”,可与“姜诗”井水相比。当年此水汩汩而流,流量颇大。《云中郡志》郡属图中,将“石窟寒泉”之水导入武州川(今十里河),可见当时此泉之盛。1986年,国家投资将此水由洞窟引出,以岩石雕回旋图案流杯渠为泉水出口。</p> <p class="ql-block">石鼓寒泉之水怎么流到小路上了,我们跨跳跃地走过小路,拾级而上,终于看到石窟。</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2窟,俗称“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洞窟内三级方形浮屠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层层瓦垄出檐,上层四角镂空雕刻八角棱柱,形成了周匝回廊,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坚硬的山岩。</p> <p class="ql-block">古道车辙</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古道车辙位于东侧的山脚下,距离主要的石窟群约有2公里。这些车辙是过去车马进出石窟时所留下的痕迹,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那时候,云冈石窟是一个繁华的佛教寺院,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朝觐者前来祈福、参观。为了方便人们前来,当地修建了一条连接外界与石窟的古道,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车辙。</p><p class="ql-block">这些古道车辙的形成很有特点,不同于一般的车辙。它们并不是直线排列,而是呈现出一个蜿蜒曲折的走势,仿佛一条蟒蛇盘踞在山间。这种布局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当时人们对风水的信仰和追求。据传统的风水学说,曲折的车辙能够有效地阻挡恶劣的风水,保护石窟中的信徒和僧人免受邪气的侵袭。在修建古道车辙时,设计者特意设计了这种曲线形状,以期起到辟邪镇煞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古道,是中国古代交通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北方的河套地区和中原地区,是古代商贾和行人往来的必经之地。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许多古老的车辙,这些车辙见证了古代商贸活动的繁荣和交通运输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古道的车辙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它们一般呈现出明显的凹陷,形状呈现出半弧形,两边略微上翘,中间凹陷,宽度较窄。这些车辙的长度不一,有的只有几十厘米,有的则长达十几米。车辙的深度和宽度也不尽相同,这是由当时交通工具的尺寸和使用频率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终于可以进入到石窟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进石窟前姐妹俩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瞧,这二口子,一面走还一面讨论呢。</p> <p class="ql-block">一群认真听讲解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东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风化严重。平台上石壁平展而高耸,平台石壁10米以上的位置,整齐排列着12个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深处均与山顶作竖井相通。</p><p class="ql-block">后室雕三尊大像,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p> <p class="ql-block">金牌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冈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大佛洞)洞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洞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p> <p class="ql-block">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在主尊佛像背后开凿出宽阔的诵经道,为僧侣、香客提供了环绕礼拜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南壁窟门与明窗间雕列龛两排,上排为八个圆拱龛,下排为八个盝形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驮负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精巧、呼之欲出,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西壁第五层北侧圆拱龛内,是一尊交脚著菩萨装的佛像,左手抚膝,作降魔印,右手伸展于右胸,作无畏印。佛像肉髻高耸,面相饱满方圆,身姿挺拔,上身交叉帔帛之两侧上翘于双臂,下身系长裙,跣脚坐狮子座上。菩萨装佛像,在云冈仅此一例,这是北魏当年盛行的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中的一种新表现。</p> <p class="ql-block">西來第一佛洞(第七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七一﹣—四九四年</p><p class="ql-block">第七、八窟是云冈最早双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横長方形。窟内造像胡風漢韵,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裏發生了最绚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龛正中为交脚彌勒,兩側为倚坐佛像,下層为釋迦、多實二佛并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發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静秀麗,風姿緯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基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p> <p class="ql-block">第7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阿閦佛洞)第9、10窟共用一个屋顶,合成统一的外观造型,洞窟均由前堂后室组成,对称均衡,大小相当;各个壁面的设计,也力求同一对应。9窟外东侧和10窟外西侧各竖立一座高大多层的佛塔,洞窟外壁又各自并立两根石柱,均为三开间,石柱上还雕刻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9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为平棊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第9窟后室北壁雕倚坐佛,高9.8米,经后世补塑施彩。东、西壁北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高5.3米,均经后世补塑。南壁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如:鬼子母失子缘、二兄弟出家缘、尼乾子投火缘、天女供养缘等,这些故事均出自于昙曜高僧所译的佛经《杂宝藏经》。在第10窟前室北壁的明窗与窟门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其中央是上下群山,山峦起伏,生机盎然;山腰二龙缠绕,龙头外向,形成了下大上小、中间细的须弥山造型;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这就是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前室东西两壁各本生因缘故事雕刻,均来源于有关譬喻谈和因缘谈的佛教经典,无不体现佛法宏大宽容、力量无穷的特点。这些大乘佛教故事,生动有趣而富有哲理。</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具前室、后室。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窟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p> <p class="ql-block">第12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十四位乐伎各占一个圆拱龛,龛间并用立柱、紧密相联,联龛间上隅的童子像平添了更多的朝气与活泼。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形式侈丽、场面壮观。12窟前室顶壁交接的弧面上,突出地雕刻了手执不同乐器、站立演奏的六身夜叉形象。南壁三身:中间者双脚交叉而立,两手高举,食指对拨;东侧一身挎腰鼓,西侧一身挎担鼓。东南角和西南角各一身,手捧筚篥和埙。另外一身位于东壁上方,手执曲颈琵琶。这些有头光的夜叉乐伎,体形较大,身体和四肢滚圆粗短,身著短裤,上身赤裸。其中央双手高举者,扭腰耸胯,两腿交叉,手指呈拨击状,仿佛为指挥领舞者。</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参观结束了,吃中饭去。</p> <p class="ql-block">知道盘子里的食物吗?这就是莜面栲栳栳,是山西的特色小吃,形状类似用柳树条编制的容器,制作原料也是莜面。因此,无论是作为日常食品还是特色小吃,莜面都深受这些地区的喜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莜面(yóu miàn)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南和河北西北部地区。它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营养元素和亚油酸,对人体新陈代谢有显著功效。</span></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又称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全塔共使用400余攒不同类型的斗拱,平面则采取内、外两圈八边形立柱,内圈主柱8根,外圈主柱24根,形成内外双层套筒式的平面结构。内柱环绕的空间是佛堂,内外柱之间的空间称为外槽,是供朝拜礼佛活动的通道,称为外槽。外槽外面是各层出挑的平坐,外槽内由扶梯可供上下。</p> <p class="ql-block">斗拱样式约有60余种,规格、手法变化多。特别是第一层柱高等于二、三、四层柱高与斗拱、平座高度的总和,而塔的总高度又等于第二层外围柱内接圆的周长。这种设计安排的几何对位,产生了有规律的立面分割,使结构与审美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法海慧莲。</p> <p class="ql-block">万善同归碑</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俊秀,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颜色与眉毛一致,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而且明显戴着耳环。</p> <p class="ql-block">美女的手指着“重修佛宫寺碑记”,左边的是“万世流芳”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内保留着许多历史名人题记,其中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书“峻极神功”匾额,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匾额。</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我们968年6月29日13时3分53秒。</p> <p class="ql-block">6月29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雁门关,坐电瓶车我们来到雁门关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道边的24位杨家将塑像,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分东西两列。西侧是11位杨家男将,东侧是13位杨家女将,这些雕像个个英勇威武,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可歌可泣的忠勇故事。</p> <p class="ql-block">杨总说,老祖宗雕塑前一定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再拍一个。</p> <p class="ql-block">路对面是雄伟的历史名人壁,它长63米、高28米。壁上是历史名人的浮雕,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等等。</p> <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壁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就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驿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宗)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历代帝王周穆王、赵襄子、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徽宗、宋钦宗、明武宗、慈禧、光绪帝及历史名人卫青、李广、王昭君、蔡文姬、李靖、薛仁贵、李白、郭子仪、李克用、杨家将、徐达、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的华章。这座名关在中华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天独厚、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这是进入雁门关的第一道关卡。在古时边疆关隘中基本上都会有明月楼,这是古人借以望月思故乡之用。就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所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楼寄托了多少驻守边疆战士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们用生命来守卫边关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民俗村一条街,店铺林立。</p> <p class="ql-block">御马泉</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经用尽。这时,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中间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p><p class="ql-block">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亭前休息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走,上雁门关去。</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所题。2010年修复。p</p> <p class="ql-block">美女在雁门关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从雁门关的城门开始,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让来范之敌闻风丧胆。进得城门后,是一个仰角的斜坡阻挡了敌人进攻的速度,随后你就会进入到瓮城之中,前面是同样高大的一道城门,城墙上垛口处可以万箭齐发,让来范之敌易插翅难逃。如今城墙下展示着古代攻城用的冲撞车与守城用的刀车,一个是冲撞城门之用,一个是用来守住被打开的城门缺口。让我们感受到了雁门关城易守难攻的具体细节。</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为关城西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一把,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与天险门相对应,明代建筑,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地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宁边楼。2010年修缮。</p> <p class="ql-block">美女在解说雁门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p> <p class="ql-block">走,到天险门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长城大风歌</p><p class="ql-block"> 潘岳</p><p class="ql-block">一龙飞峙大河秋,易水萧萧驱马牛。</p><p class="ql-block">挥斥长风钓白雪,揽下南天在烽楼。</p><p class="ql-block">古来两千七百岁,方见神工鬼斧手。</p><p class="ql-block">砖砖木木痕累累,一曲琵琶说源流。</p><p class="ql-block">秦皇击胡阴山下,汉祖受困白登丘。</p><p class="ql-block">卫霍出城征万里,李广抱关哭白头。</p><p class="ql-block">晋武错封河东虏,羌鲜羯氐长安候。</p><p class="ql-block">司马仓惶渡江去,任他北魏到北周。</p><p class="ql-block">天不绝汉兴大唐,络绎商旅皆丝绸。</p><p class="ql-block">万邦齐叩长城下,长城尽纳万邦流。</p><p class="ql-block">盛唐一逝无盛世,敬塘献上十六州。</p><p class="ql-block">耶律纵横当者谁,不见长城有箭楼。</p><p class="ql-block">赵宋词画甲天下,辽夏金元四百秋。</p><p class="ql-block">临安春梦西子畔,黄河冻骨满渠沟。</p><p class="ql-block">铁马冰河身外事,孤臣士子三缄口。</p><p class="ql-block">大江奔逝英雄泪,长龙斩断尾和首。</p><p class="ql-block">红巾豪雄江淮起,大汗王孙关外走。</p><p class="ql-block">金陵王气黯然尽,煌煌大明迁燕幽。</p><p class="ql-block">百关九镇皆屏藩,通天雄隘再重修。</p><p class="ql-block">戚帅布阵燕山前,朱寿寻花张家口。</p><p class="ql-block">君臣泪血洗土木,于谦赴难死宫楼。</p><p class="ql-block">深宫寂夜坐万历,忽报后金出建州。</p><p class="ql-block">从此辽东多战事,惟恐城砖垒不厚。</p><p class="ql-block">可怜冤死袁崇焕,无端生祀洪承畴。</p><p class="ql-block">三桂一怒为红颜,孝庄夜过老龙头。</p><p class="ql-block">成者王师败者寇,康熙终究拜孔丘。</p><p class="ql-block">三百年后海城破,列国强兵叩京楼。</p><p class="ql-block">百朝皇脉由此断,八旗子弟乞燕粥。</p><p class="ql-block">残墙不禁重炮击,弱室哪堪铁狮吼。</p><p class="ql-block">宗庙倾废天下乱,过时枭雄不如狗。</p><p class="ql-block">古道豪风绝尘处,嘶嘶战马烈士裘。</p><p class="ql-block">无数慷慨悲歌儿,抛洒生命竞自由。</p><p class="ql-block">红山红水红世界,红旗红军红领袖。</p><p class="ql-block">红风逐得白云去,重置红都在帝州。</p><p class="ql-block">冰冰长夜风似刃,清清浩空月如钩。</p><p class="ql-block">缚住苍龙问飞雪,今朝人物更风流。</p><p class="ql-block">关山历历金戈声,琼阁层层斜阳柳。</p><p class="ql-block">往昔繁华一掬泪,呼儿频频将进酒。</p><p class="ql-block">一杯高举慰先贤,二杯洒落故鬼酬。</p><p class="ql-block">三杯饮尽沧桑路,万般滋味在城头。</p><p class="ql-block">汉人筑城防胡虏,胡虏破关称帝侯。</p><p class="ql-block">中华伦理融胡汉,胡汉精粹塑神州。</p><p class="ql-block">千岁匆匆又千岁,春秋复复再春秋。</p><p class="ql-block">早知中华本一家,何必四海争不休。</p><p class="ql-block">为何四海争不休?极目圣贤有没有?</p><p class="ql-block">层层黄土层层骨,谁辨奸忠与劣优。</p><p class="ql-block">古来多少长城赋,忽扬忽抑唱不休。</p><p class="ql-block">庸者不问家国事,迂者清谈是与否。</p><p class="ql-block">是否困囚天下智?是否历代征夫愁?</p><p class="ql-block">是否昏聩一老龙?是否筑垒只会守?</p><p class="ql-block">长城是我中华门,长城融我炎黄胄。</p><p class="ql-block">长城建在苍穹上,长城脚下是帝州。</p><p class="ql-block">长城凝聚万民魂,长城携来风雷吼。</p><p class="ql-block">巍巍中华今犹在,全凭巨龙舞不休。</p><p class="ql-block">壮哉长城奇男子,斑驳长城白发叟。</p><p class="ql-block">曾载河山翻云雨,曾抛天地覆宇宙。</p><p class="ql-block">无数英雄抱城哭,无数学子诗怅惆。</p><p class="ql-block">若做英雄登长城,若放狂歌站城头。</p><p class="ql-block">城头高悬冰崖上,拔地直起三千九。</p><p class="ql-block">嵯峨太行浮空里,有缘邀得天人游。</p><p class="ql-block">城巅离天仅一步,只需撑起擎天手。</p><p class="ql-block">唤来三山五岳神,随我燕赵齐鲁走。</p><p class="ql-block">泪血缤纷夕阳红,江山画卷一笔收。</p><p class="ql-block">尽抛残冰化春水,莫将华发付岁稠。</p><p class="ql-block">千年老城古道边,白云鸿雁几回首。</p><p class="ql-block">青衫孤剑谁人识,寒川凛凛风为酬。</p><p class="ql-block">狂风已将沙吹去,功名只为热血留。</p><p class="ql-block">云中登顶最寂寞,前途不过三两友。</p><p class="ql-block">忽而青山起惊雷,那是天公重抖擞。</p><p class="ql-block">仰天长啸出关去,风华岂因红尘朽。</p><p class="ql-block">一路狂歌一路走,一路走到雁门楼。</p><p class="ql-block">莫道已登最高处,万里长城无尽头。</p><p class="ql-block">(作者注:原写于二000年四月北京司马台。当时一百七十二句,现删简为一百四十四。敬献我心中更苍阔悲壮之雁门关。可与雁门关碑林序一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到了。</p> <p class="ql-block">上天险门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险门就是镇边祠。</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寺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李牧祠)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现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一副,配设石狮一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这条小路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敌楼</p><p class="ql-block">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现在已成为让游客感受、体验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汤总击鼓,陈总拍照。</p><p class="ql-block">‌雁楼位于天险门上,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一座两层歇山顶式建筑,宋朝时期被称为九脊殿。雁楼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而且作为雁门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敌楼上面的战鼓,看,陈总击鼓,汤总助兴。</p> <p class="ql-block">看,连绵不断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讨论一下,究竟要不要上长城走一走,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走,上长城走走。</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长城了!</p> <p class="ql-block">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下雨了。</p> <p class="ql-block">雁塔位于天险门北坡,原建筑在1937年日寇侵华期间被毁。现存的主体是1989年重建,2010年补建的,是一座高达21米的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这座塔在原址上复建,成为了雁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展现了雄伟壮观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上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又出太阳☀️了。</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各种留影。</p> <p class="ql-block">瞧,杨总携夫人登长城。</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换个姿势。</p> <p class="ql-block">夫妻合影。</p> <p class="ql-block">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到宁边楼了。</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上战鼓擂。</p> <p class="ql-block">摆拍。</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的火铳。</p> <p class="ql-block">火铳</p><p class="ql-block">火铳,又称"火筒",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火铳是用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当时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式武器。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很快成为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宁边楼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对面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云梯是古代用于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有的云梯还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亦称"云梯车"。一般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滑轮升降设备。相传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p> <p class="ql-block">陈列在边贸街的云梯。</p> <p class="ql-block">向太原行进。</p> <p class="ql-block">太原市,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二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介于北纬37°27′~38°25′,东经111°30′~113°09′,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下榻的酒店——太原原拓酒店。</p><p class="ql-block">位于太原市的闹市区,铜锣湾不夜城,晚上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丁总请我们吃晚饭,感受了不夜城的热闹,品尝了太原小吃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不夜城,晚上热闹,早上清静。</p> <p class="ql-block">王先生早锻炼途中遇到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钟楼书院</p> <p class="ql-block">恒义诚</p> <p class="ql-block">锦绣太原</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街——钟楼街</p> <p class="ql-block">掼蛋真好,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在研讨中悄然而过。</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大溧阳到了,杨总孙董说,走,到太阳楼吃晚饭去。山西快乐行画上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