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记:</b><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湖古镇,这是一个有着36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独特的码头文化、商埠文化、船帮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千年古道,始于清湖。古镇位于仙霞岭余脉,背倚心航山、面临清溪水、仙霞古道贯穿其中,更有蜿蜒而至的长台溪和昼夜长流的江山港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青草洲湿地。独特的地理优势成就了清湖丝路首镇的历史地位,它曾是浙西南水陆交通重要枢纽、浙闽赣三省边境商业要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民国地名大词典》记载:“清湖,浙闽要会,闽行者舍舟而陆,浙行者舍陆而舟,其繁盛胜于县城。”清湖古镇现为“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次来过这里。更有多位历史名人如周美、吕祖谦、朱熹、林则徐、周亮工等驻足或者途经清湖,或留下日记,或吟诵诗篇,或染翰墙壁,朱熹向儒学大家徐存“求师讲道”就发生在“清湖之上”。昔日古镇有四多,即码头多、商行多、衙门多、宗族多。鼎盛时,清湖码头达17个,船只1000多家。自清中叶形成门类齐全的“三缸六场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工商业体系,船来车往、万商云集,可见曾经的清湖古镇有多繁华。清湖古镇人文荟萃,商业繁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街坊民间,传说甚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半街双院士,一埠五商帮”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甲辰八月初,时值酷暑季,因陪伴孙子参加2024年浙江省少年(儿童)羽毛球锦标赛,我来到江山市,因下榻的酒店距清湖古镇很近,在一个傍晚,我忙里偷闲,独自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千年古镇。进入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古老的建筑,古风古韵扑面而来。行走在清湖古镇的街头,林立的商铺、古老的码头、宽阔的河道……处处散发着古韵、古味、古风。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感受清湖之韵,领略古镇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衢州江山,有一句话叫“一个廿八都古镇,一个清湖码头,中间一根扁担,挑起了一条仙霞古道”。南来北往的儒商巨贾、文人墨客,给清湖古镇带来了繁荣。古镇内拥有古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省级文保16处,是国家级传统村落。走在清湖老街上,古老的青砖黛瓦,孤窗漏影,黑白纵横,如诗如画。其中上街、中街和盐埠头一带,是当年清湖码头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这里云集着盐栈、棉布店、米行、肉店、豆腐店、茶房、南货店、染坊、缸瓮店、锅炉坊、打铜店等各种门店。至今,仍保留着盐仓等旧址,大街小巷由古老的石条铺设而成的路面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泰酱园创建于1820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穿过门口厚重的木门,最先来到的是一个院子,一眼就能看见院里两侧都摆着酱缸,酱缸上面用竹篾制成的盖子盖着;后面的墙壁上写有“丝路清湖,古道溯源”八个大字,字的下方是一幅巨型雕刻而成的画,展示了清湖古街的热闹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家井,古镇内有不少古井,其中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百家井最为珍贵,据说在清湖商业茂盛之时,著名的商号公泰酱园就从这里取水酿造,可以说这口古井曾经孕育了不少清湖的老字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盐仓旧址,这是一座浙江省级文保单位,可以说这座盐仓曾经肩负着盐运仓储用途,食盐由绍兴经水路运至清湖,再通过这里销往闽北、赣东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清溪锁钥,踏着青石板路,便可以进入清湖最老的古街——万安街。街两侧店铺林立,厅堂、宗祠、民宅幢幢相依。旧时的万安街有“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商业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旧时的万安街有“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的商业格局。其中“六场”是指食盐市场、猪仔市场、粮油市场、丝绸市场、茶叶市场以及药材市场;“三缸”是指酱缸、染缸、酒缸;“八坊”是指豆腐坊、榨油坊、粮坊、糖坊、磨坊、蜡烛坊、印染坊以及锅炉坊;“九行”是指米行、蛋行、屠猪行、柴炭行、桑茧行、竹木行、油蜡行、煤油行以及运输行;“十匠”是指打铁匠、制锁匠、木匠、竹篾匠、石匠、泥水匠、雕花匠、油漆匠、制鞋匠及串棕匠;“百店”是指饭店、茶店、裁缝店、瓷器店、布店、理发店、裱画店等店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湖码头坐落在清溪东边。自黄巢义军开凿仙霞古道之后,清湖码头因战争而开始兴盛起来。百姓用的各种日用品从钱塘江水系运至清湖码头,再用肩挑销往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带。在码头旧址保留下来的圆大门墙上,一千多年前书写的“清溪锁钥”四个大字仍鲜艳夺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溪锁钥码头,这是曾经“九清浮桥”的门亭,如今浮桥不在仅存这座门亭,门亭为上世纪50年代重建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为典型的徽派建筑,“清溪锁钥”四字为刘鸣求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边除了钱江源第一码头、盐埠头等,还有一处地方是林则徐登船处。此处设置了一块石头,并刻着“林则徐登船处”六字,旁边还设有一介绍牌,题有林则徐在《丁亥日记》中所记述的当时在此处登船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山有两个“江郎”,大江郎在石门镇,小江郎就在清湖古镇的大溪中。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仙人夜挑一担巨石途经江山清湖,恰逢东方发白,雄鸡鸣叫,仙人惊肩,于是一担巨石滑肩而出。大头落于石门镇境内,小头则落于清湖古镇的清溪中。此话虽为传说,但清溪水中确有小江郎之巨石。1967年大旱之时,巨石露出水面2米左右,上端形如一张八仙桌。据说有人曾潜入水中观察,巨石巍巍,直通水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清湖码头,如果天气好,每晚七点还能看到由著名的“灯光诗人”周正平所设计的山水剧场文旅大戏《清溪江湖》。《清溪江湖》以南宋时期浙皖闽赣黄金商埠清湖码头为背景,以一溪两岸为生命视野,落点水中央、勾连平桥和石滩,建构奔涌不息、脉脉相承的生命舞迹,表现江山船帮、仙霞挑夫不畏艰难、勤苦奋斗的不屈之美,传递江山二代承继父辈基因、勇于征服的少年之气,彰显古镇商业鼎盛、人文荟萃的繁荣之貌,阐释清湖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幸福共同的世代之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溪江湖》是一台立足于清湖古镇未来乡村连片共富的山水剧场文旅大戏,“清溪水,江湖梦,帆影重重西到东;来匆匆,去匆匆,来去匆匆又相逢……”《清溪江湖》视听盛宴闪耀古镇,相信这出颇具地方特色的《清溪江湖》定能为清湖古镇的旅游发展添彩赋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