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蓝田有个榆林,这是小村庄,不足挂齿。然而陕北有个榆林,它是市,有古镇,有煤田,有石油,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月10日,我们乘着大巴开上榆蓝高速一路循着深谷向北,耗费了七个小时,一头扑进了榆林那广袤温馨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歌博物馆很热情,盛情招待了我们这些来自蓝田的一群男女老少。榆林民歌博物馆,宏伟、高大、壮观、别具一格。他的建筑设计独特,融入了陕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外观采用红砖结构,屋顶以仿古瓦覆盖,整体呈现出古朴、庄重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歌博物馆由六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满天星星一颗颗明》、《信天游永世唱不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六个板块分布在四个楼层,参观路线由上到下,逐层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迫不及待走进大门,一个穿白衬衣中等身材肤色白皙的年轻女讲解员立即招呼我们,然后带领我们走进第一展区,第一展区主题是《千年老根黄土里埋》。解说员开始讲解:“陕北民歌带着浓厚的黄土气息,蕴藏着苍凉悲壮,大气乐观的精神情愫。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就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称呼——陕北民歌。陕北民歌由口耳相传而记为歌谱,再通过传唱,由远及近传到大西北,传到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赞赏。”讲解员的声音清脆甜美,讲解有条理有逻辑,清晰明朗。传统的陕北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信天游、生活小调、社火小调、爱情民歌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绞煤号子、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走西口等等,真是琳琅满目,枚不胜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展区主题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主要是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色革命成为陕北民歌的新土壤,为陕北民歌注入了新内容和活力,著名的就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等,正当讲解员刚结束讲解,忽然就听到一个女高音唱起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歌声嘹亮,旋律激扬,激情奔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整个大厅满是歌声回荡,旅客瞬间被感染,不约而同地参与了唱和,仿佛回到了陕北三四十年代革命洋溢如火如荼的场景。陕北民歌博物馆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讲解员不仅会讲,还会唱,简直就是深藏不露的“歌唱家”。因为讲解的内容多和民歌有关,小姐姐讲到动情处,就会现场清唱起来,在场游客一下子就被多才多艺的陕北女娃娃给折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跟着讲解员的引导我们来到第三展区。其主题是“满天星星一颗颗明”,这里主要展示的陕北民歌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从陕北走出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太空,与影视艺术、流行乐、舞台艺术相结合,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而产生了数百个民歌歌手,他们如颗颗星星,璀璨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的那面墙上,挂满了各类陕北民歌歌手创作的CD唱片和这些歌手的头像。这些唱片中的歌曲有老有新、有原生态也有改编的。这些歌手中,有白鬓老者,也有黑发少年;有的人神色轩昂,有的人笑容满面。展区的螺钉没有全部挂满,这预示着陕北民歌文化在未来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传。在过去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陕北民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内容,依然传承至今。在这个各种技术焕发出蓬勃生机、向人类自身的智慧提出了巨大挑战的年代,陕北民歌凭借其昂扬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乐观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久唱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展现了陕北民间多元音乐文化的殿堂,表现了它的历史文脉和丰富多彩。涵盖了榆林特有的民歌形式,还延伸至戏曲、舞蹈、器乐等门类。走在其中,我们能身临其境观看现场演出,乐器展览,服饰展示,感受到了陕北民间艺术的朴实厚重和艺术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歌研究专题展区是面向专家学者及音乐爱好者的学术性区域。这里汇集了榆林民歌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专著及音像资料,同时设有学术交流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民歌艺术、历史、文化价值的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陕北民歌博物馆内部的各色装潢与科技设施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论是那象征着九曲黄河与黄土高原文化的红色馆标,还是那陕北风格浓郁的音响、麦克风和电子显示屏,抑或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路延伸至下层的仿黄土高原状连接通道,都饱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石峡是榆林的石刻瑰宝,这是我们必须游览并观赏的第二个看点。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的红山脚下。到了红山,就可看见一座俊秀挺拔的山门楼子,门洞上方镌刻着“红石峡”三字,这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越过门楼,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流淌于双崖壁立的石峡之间。碧水两岸,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石峡谷深窄长,峡谷分东崖和西崖。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样,字迹苍劲,功力不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 ,《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北岸深入峡谷,观看了石刻和洞窟,然后落脚在谷底的沙滩上,沙滩上有形形色色的游客,或站或坐,小孩子在挖沙垒城堡。在沙滩逗留片刻,最后从南岸通过吊桥返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车轮飞转,时间匆匆而过,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榆林古城夫子庙。夫子庙已经关门,只能逛逛榆林夫子庙夜市街了。它全天候开放,最佳游览时间为晚上6点至凌晨2点。我们恰逢其时,正好能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热闹氛围。夜市的重头戏就是美食。羊肉汤锅、羊蹄羊脑、肚包肉、辣条、刀刀碗托、莲花池酸奶、烤肉等等,街道两边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肉香味儿。每一处摊位都围满了男女青年,有对对情侣,有三朋四友,啤酒、饮料、美食陈列桌上。每一条巷道挤满了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漫步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繁荣昌盛的时代,那种感觉真的让人流连忘返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完榆林夫子庙美食已经临近八点,我们又来到榆林古城正门观看隆重的仿古入城仪式。此时城外华灯初上,城墙上灯光辉煌,等待观看仪式的人们将城门前挤得水泄不通。不久,古城门洞上方的城垛上扬起几把长长的古号角,很快号角吹响了低沉而豪迈的音乐。当音乐渐渐平息之后,城门徐徐打开,立即传来激荡人心的鼓调,踮起脚尖,伸头看去,原来正在表演安塞腰鼓。那一群穿着安塞特有的白色服装,头绑白毛巾,腰扎红绸带的年轻小伙,随着鼓调,昂扬起舞。看着这雄壮激烈的场景,我只能用课文《安塞腰鼓》中的句子形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士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 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人们追了他们很远很远,直到表演结束,才停下脚步,踏上归途。那时,已经晚上十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碱淖,是沙漠地带的一个湖泊,位于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湖面辽阔,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榆林众多风景中的一颗明珠。当我们踏上沙漠靠近它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美丽而吸引。放眼望去,它一片碧蓝,水天一色,朵朵白云映入湖面。一波又一波的湖水白浪,从湖泊深处荡漾过来,吻着脚下的沙岸。坐上快艇,向对岸驶去。快艇掀起的水浪被风一吹,扑进船舱,弄湿了游客的头发和衣服。满以为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彼岸,因为站在湖边看到的对岸就在咫尺,谁料快艇搏击了近二十分钟才到目的地,可见湖面之宽之广,由此才明白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自以为是,只有亲临实际真正体验了,才能弄清真相和原委。对岸的沙漠相对广阔些,沙子细碎如粉,柔软似绵,或坐或躺都很舒适。沙滩有骆驼,有骏马,也有越野摩托,供游客娱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的眼泪是咸的,而红碱淖的湖水也是咸的。原来红碱淖她还有一个悲怆而动人的名字“昭君泪”,它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告别了红碱淖,我们驱车奔向神木的二郎山。二郎山又被称为陕北小华山,足见其之险峻陡峭。正是如此,才勾起了我的强烈欲望,迫切希望能亲睹它的奇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大巴从高原开进峡谷,转了几道弯之后,一座如城垣上面坐落了一个个庙宇的孤山映入眼帘,它应该就是二郎山了吧。从它正面经过,恰好看到山上有个牌子,上面有“二郎山”三个大字,正好印证了我的猜想。因山上建有二郎庙,故称其二郎山。二郎山,这座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是神木市的标志性景观。窟野河和秃尾河在此交汇,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二郎山正门拾级而上,台阶陡直,抬步特别费力。尽管这样,也阻挡不了我向上的脚步。我抓着扶手,一步一个台级攀上一个又一个平台。每个平台上都是金碧辉煌的古庙,庙里雕塑着尊尊神像,神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每上一个平台,人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宽远,神木县城的景象就能更加尽收眼底。直到我攀援到二郎山最高点,我才驻足而立,回首望去,那庙宇层层叠叠,红柱青瓦,辉映蓝天,非常壮观。而楼房林立的神木县城和县城边的河流都匍匐在二郎山下。这时候,我才觉得心旷神怡,无比舒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郎山不只陡峭险拔,庙观众多,且有着很多传说,其中三个最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郎青衣之恋:传说在久远的古代,一位叫二郎的年轻少年在村子里传播农耕种植技术,获得了村子里一位叫青衣姑娘的倾慕。然而,一个妖怪卷走了二郎,青衣姑娘追赶妖怪时,看见妖怪已把二郎变作了一座大山,青衣姑娘悲痛欲绝,一头扑向大山与其溶为一体,从此这座山便被称为二郎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狼救命传说:很久以前,二郎山上有两只狼经常看到有人被积雪冻倒冻死,它们用自己的体温给冻倒的人以温暖,甚至寻找食物给饥饿的人。两只狼的义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人们为了感激它们的救命之恩,特此把此山叫做“二狼山”,后来讹传成了“二郎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郎舍身灭海怪:传说在远古的二郎山曾经是一个海子,海子里出现了海怪,经常祸害村民和牲畜。一个叫二郎的年轻村民挺身而出,外出求仙学艺并得到仙丹,最终消灭了海怪,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此山便被称为二郎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榆林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却是靖边县的波浪谷,那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实是鬼斧神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走进波浪谷已是第三天早晨八点。我们跨过横在深谷上方长长的玻璃栈道,就看到红色石头像泥石流一样呈现出一种流水状,一圈圈、一坨坨、一弯弯的向沟壑中涌去。这种石头类似一种沙岩,风化脱离很严重。在上面行走,一不留神就会被附在表皮上的红色细沙滑倒。沿着沟边的红色石头一直往下走,在宽阔之处看到很大的且平整的石壁,从上到下均为红色,而且颜色基本一致。在狭窄之处,红色石头呈现出一种流水状,就像红色的泥浆一般纷涌汇聚,向沟底流淌。在闫寨子沟对面的长嘴畔,这里地势相对平缓,那些层层叠叠的石头就像一大批铺盖在地面上浸染过后晾晒的红色布匹,一层层、一卷卷、一盘盘在朝阳的映照之下,异常的鲜红;又似黄土中冒出的一股红水缓慢地向低洼处流淌。沿着红石头的踪迹一直走,眼前豁然开阔,一条貌似峡谷的河沟横在前面。红色石头全部呈流水状凝固在这里,像一株株红色的冰挂,又似一股股封冻的岩浆,与沟底一处处流淌细小的河水和远处覆满绿色植被的山顶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还不是最美的,而让人赞不绝口的就是一线天了,那才是波浪谷的一大奇观。顺着河谷继续前行,穿过一片芦苇荡,一个极其狭窄的夹缝出现在我们面前。夹缝两面是非常陡峭的红色崖壁,崖壁的纹路是不规则的,横的、竖的、斜的都有。夹缝只容一个人通过,置身夹缝抬头仰望,头顶只有线条宽的亮光,而崖顶上长着绿色的树木,在阳光下透着鲜亮。穿行过峡缝,然后左转进入时光隧道,回到夹缝入口,完成了一生仅有的一次波浪谷一线天的大穿越,此行不虚也,更无遗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番旅游不走回头路,我们从另一条深谷爬上崖顶。爬行途中,扶梯回环曲折,时左时右,时上时下,所见崖壁都是红土岩层,那岩层线条流畅,如波浪般飞湍,回旋,翻卷,或一泻而下,或激流回荡,让人看了惊心动魄,感叹大自然的神力,慨叹人生的渺小和无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足见昔日榆林的荒凉和壮阔。如今不同了,处处是绿洲,处处好风光,蓝天白云,无处不有,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span></p>